呼喊与细语的影评 (225)

张三四 2008-01-15 10:35:34

在死亡面前呼喊爱

在死亡面前呼喊爱 ——阅读伯格曼电影《呼喊与细语》 《呼喊与细语》拍摄于1971年,此时的伯格曼已经否定了上帝的存在。如果存在上帝,人们就可以期待一个死后的世界,面临无止境的死亡的孤独也可以向上帝求告。死后的世界无论是天堂还是地狱,总算给人的灵魂一个皈依之地。...  (展开)
Manchild 2010-11-08 23:22:28

《呼喊与细语》开场转换兼论伯格曼

《呼喊与细语》虽然算不上伯格曼电影当中我最喜欢的一部,但至少也算我印象最为深刻同时也最有特点的一部。初看影片的时候,不用说,大家都认为色调运用是本片的特点。不管是红色的背景色调、白色的套衣还是黑色的礼服,还有将回忆梦境和现实区分开来的明暗色调都非常成功。然...  (展开)
胖胖 2011-08-16 16:07:05

呼喊与细语

提起伯格曼,人们熟悉的不外乎是《野草莓》、《第七封印》、《芬妮与亚历山大》等。伯格曼的电影在他事业的中期开始渐渐趋于成熟,《沉默》、《犹在镜中》、《冬日之光》、《假面》等这些足以让他矗立在世界影坛的电影就是出自于这个时期。但有部电影我们容易忽略,也是部...  (展开)
努斯 2007-10-10 13:23:47

人有爱的能力吗?

卡林对玛丽亚说:“你知道吗?没有任何东西能从我面前逃开,因为我看得清所有的这一切。” 卡林总是异常冷静,拥有直面真相的勇力与智慧,她不愿自我安慰,自欺欺人,不愿把所有不能忍受的东西压抑到潜意识中去,哪怕真相让她疯狂,让她绝望的叫喊,让她精神崩溃,她也...  (展开)
自信中国人 2021-05-06 23:38:20

伯格曼《呼喊与细语》:当弥留之际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一般来说红色太过霸道,只能作为衬托的存在,但在此片中伯格曼却将高饱和度的大红色大胆地铺满了整个背景,而让人物身穿黑白灰无彩系的服装。这种反套路式的美术设计,很明显是有象征含义在其中了,丝毫不限制红色的扩张,使背景色完完全全以大片大片的留白面积压过了人物,营...  (展开)
托托 2018-11-05 22:11:16

我不是你的母亲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电影《呼喊与细语》中艾格尼丝回忆她的母亲:“尽管母亲已经过世二十多年了,我几乎每天还是会想念她。以前,她常到公园里去寻求宁静和孤寂,而我会远远跟着她,偷偷地看着她。因为我爱她,爱到骨子里,爱到嫉妒。我爱她的温柔、美丽和充满活力,爱她的绝代风华。但她也有冷漠...  (展开)
Maverick 2018-01-16 08:16:33

《呼喊与耳语》电影剧本

《呼喊与耳语》电影剧本 文/〔瑞典〕英·伯格曼 译/贾叶 一 花园——傍晚 夕阳透过淡淡的雾色,撒落在一所私人宅邸的花园里。一株粗大白桦树的树干和它茂密的枝叶使四周显得幽暗。隐隐约约可以看见白色的小楼。 二 室内——夜晚 在一间装饰华丽的旧式客厅里,座钟在有节奏地...  (展开)
密谋小和弦 2018-12-08 17:17:23

是一部为爱而战的电影——脱去所有面具的爱,调和温柔与性感的爱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20世纪末,三十四岁的单身女性阿涅斯住在一所漂亮的房子里,她不久就将死于子宫癌。她的姐妹卡琳和玛利亚以及女仆安娜一起守在她临终的床前。房子里的墙壁、地毯、床帘都是红色的,混合着死亡、回忆和梦幻,而女人们的床单、衬衫、和内衣则是白色的。“这是一场衣物的悲剧。”...  (展开)
lemon 2005-09-26 17:43:49

看《呼喊与细语》

  虽然《呼喊与细语》常在探讨“性”的话题中提及,但也许看作广义地对人性的探讨更为合适。或者这里主要从“艾格尼斯之死”的角度来看。   对于细节的刻划,每一幕都显得言简意赅。情节也很简单,姐姐艾格尼斯要死了,两个妹妹卡琳与玛丽娅来看她,加上女仆安娜,四个女...  (展开)
把噗 2018-04-25 18:39:01

伯格曼电影中的脸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戏剧中的脸远在舞台,模糊难见;绘画中的脸神情僵化,形同面具;唯有电影中的脸,可远观亦可近玩,变幻莫测。两者相互结合,产生了脸的“特写”。这将电影从戏剧和绘画的遗产中挣脱出来,获得了影像的纯粹性。这可以说是蒙太奇之外,另一重让电影变得是电影的东西了。 蒙太奇为...  (展开)
糖果魔法师。 2017-09-04 17:47:58

呼喊与细语

不用说色调运用是本片的特点 不管是红色的背景色调 白色的套衣还是黑色的礼服 还有将回忆梦境和现实区分开来的明暗色调 都非常成功 大量的面部的特写 也意在捕捉人物内在的流露 画面极具张力 大量的正反打镜头是与其他人的隔膜和疏离感 细语与呼喊同样的揪心 。所谓张力,就是...  (展开)
Picnic 2007-12-17 18:23:45

震撼我的伯格曼

连看了两遍的伯格曼电影。太久太久没有一部电影,让我可以连看两遍,并且熬夜写些断不成章的文字了。 这些粗糙写下的东西,大家不要看。等我看完了伯格曼的其他电影,还要回头慢慢修改的。并且会用英文再写一遍。 1. Title 影片题名cries and whisper。我同意一些影迷的说法...  (展开)
西行寺幽幽子 2016-06-06 17:56:31

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瞬间的美好与永恒的地狱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我想尝试以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和解”和“分离”为线索给影片整理出一个序列。 影片伊始,阿格尼斯在痛苦中醒转,看着熟睡的玛丽微笑,在日记中写下:“星期一清晨,我在痛苦之中,我的姐妹们,还有安娜轮流照顾着我。”是为三人和解I。 故事接着推进。阿格尼斯在嗅花中展开...  (展开)
蔡鸟 2006-07-20 14:53:53

the touch

渴望触摸与被触摸 似乎在这些女人中,她们永远相信,那唯一可以拉近两颗心之间距离的方式就是去触摸。触摸唯一的目的不是去爱对方,而是让对方爱自己。Agnes小时候摸母亲的脸颊,Merrie的丈夫绝望的摸她的脸,Merrie摸Karin的脸让她敞开心扉,Agnes躺在Anna的怀中抚摸Anna的脸...  (展开)
Mr. Infamous 2018-01-31 14:40:38

被扼住的喉咙们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七十年代对于伯格曼,是创作生涯的又一段辉煌征程。在艰难地拍摄《接触》时,《呼喊与细语》的相关工作便在推动,最终这部电影的炽烈与冰冷,矛盾而深刻地留在影史上。 被扼住的喉咙们 《呼喊与细语》在伯格曼繁多的作品中,属于上乘之作。他之前津津乐道的婚姻伦理以及宗教...  (展开)
三浦是条狗 2011-11-11 16:49:23

伯格曼电影笔记之《呼喊与细语》:1971年4月20日

  1,首先是个虚与实的问题。安格尼斯罹患绝症是实打实,伯格曼并不具陈其病因症状等等一般性问题,只表现痛苦和死亡,这是化实为虚。到了安格尼斯的死而复活,这等虚幻而近于神迹的事情,伯格曼又使之真实可信,活人与死人对话,不涂抹超现实色彩,这是化虚为实。游走于真实...  (展开)
悉卡夫达多 2022-04-12 18:48:03

不是任何关系,都可以被轻易修复的。

伯格曼在《呼喊与细语》中继续探讨了人与人的冷漠和孤独。这种冷漠不是恶,而是一种无奈。毕竟,人生而孤独。伯格曼镜头下的姐妹,夫妻,母女,主仆都蒙着这层滤镜。在我看来,他有能力把孤独感,真实的刻画出来。 纯洁的艾格尼丝要死了! 她渴望爱。渴望姐妹能陪在她身边,最...  (展开)
苏黎世的列车 2019-12-13 12:54:28

THIS IS NOT A REVIEW

哟哟,伯格曼 这部电影真好看 女人憔悴 女人呼喊 女人的脸色苍白不堪 女人尖叫 女人悲伤 女人凌乱 我还想再看一遍 女人呻吟 女人啜泣 女人魂不舍守漫不经心 白色长裙 红色墙壁 绿色草坪 走走停停 伫立凝望 远处尽是风景 婴儿啼哭 少女吟唱 主妇歇斯底里 幽静庄园 遗世独立 蜡烛...  (展开)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1 12 后页> (共225条)

订阅呼喊与细语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