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喊与细语的影评 (225)

不见靑山 2020-01-14 20:09:40

夺人魂

近日刷了多部伯格曼的电影,在浏览他人短评时发现对其的评价几乎都是用“直击心灵”形容,这除了与演员精湛的演技,内涵的台词,舞台剧的调度有关外,还有一个因素起这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便是人脸特写,伯格曼可谓把人像的图景全方位多角度诠释的淋漓尽致。 伯格曼用特写镜头表...  (展开)
char 2018-12-03 22:08:17

挥之不去的红

《呼喊与细语》是伯格曼的一部彩色电影,导演落后于时代地拥抱了彩色电影的到来,然而这丝毫挡不住他对色彩凝重的运用。看过本片的人都会对她画面里浓重的红,典雅的黑和回忆里的白印象深刻。影片虽是以红色为主的暖色调,但整体的氛围却让人感觉不到丝毫暖意。身穿白衣的姐妹...  (展开)
wlhui 2014-05-28 22:12:27

红色伯格曼

在空旷寂寥的场景的背后的,是人与人的隔膜。 而这种隔阂是从一开始的温情的关心开始的。 卡琳关心玛丽亚,或是玛丽亚关心卡琳,又守了一夜的辛苦。躺在病床上的阿格尼斯,温柔地感谢着姐妹们。 但是有什么不对劲,过于安静而又空旷的房间,透露了三姐妹的秘密。 演阿格尼斯的...  (展开)
绿窗 2013-09-18 13:49:35

彼此之间的那堵死墙

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让我接近了一个电影大师复杂的内心世界。 故事很“单线”。姐姐艾格尼丝病入膏肓,玛利亚和卡琳两姐妹抛开一切,来到床边轮流伺候。在艾格尼丝的眼里,死神也许并不那么可惧,她只想借“等死”这一契机消解淤积于姐妹们之间多年的隔阂和...  (展开)
聂小昏 2011-11-13 10:53:02

反面 ——拥抱和温暖的力量

红色的反面是什么?首先要问的:红色又代表什么?残忍的血腥?正统的思想?绚烂的火焰?被刺痛的神经?还是,还是其他? 红色太独特了。如果黑的反面是白,善的反面是恶,可红的反面你无法探究。《呼喊与细语》中的红色,却给人爆炸之感——释放的爆炸,但释放之后并没有丝毫...  (展开)
骷髅船长 2010-12-16 15:23:31

《呼喊与细语》:人性的四重奏

制作电影,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需要,一种类似饥渴的自然需要。对某些人来说,表达他们自己就意味着写书、登山、打孩子或跳桑巴舞。而我则通过制作电影来表达自己。 ——英格玛-伯...  (展开)
没有落叶 2010-10-21 14:17:14

压抑的亲情

我一直觉得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感情能够最美丽、最残酷、最动人、最黑色,不是爱情,而是亲情。 影片中三姐妹因为姐姐重病而聚在一起,但是气氛却异常复杂。有一幕女仆安娜帮助二姐卡琳更衣,黑色的礼服褪下,白色的第一层衬裙,白色的第二层衬裙,短上衣,束腰,白色内衣...  (展开)
恰恰 2008-09-23 23:10:57

呼喊是红色,而耳语纯白

少儿不宜。病人不宜。 嗜血狂不宜。伪善者不宜。 孤独者不宜。纵欲者不宜。 无神论者不宜。虔信教徒不宜。 理想主义者不宜。虚无者不宜。 那么必定有这样一小撮人,被挑选被蒙召,经各种道途聚集来到这里,膜拜伯尔曼的影像邪教。 太痛苦了啊,所以必须借助于这样的呼喊。...  (展开)
g9421 2008-06-18 23:33:47

6.18 20:45 永华一厅 呼喊与细语

之前的一场电影(可能是《巴黎》)放映时间长于预计,结果这一场延迟了十分钟开场。 上座率6成,中途也有不少人离场。 这个片子看大屏幕的感觉十分压抑,比看DVD时压抑几倍,强烈的颜色,死寂的场景,撕心裂肺的呼喊,让人感觉几近窒息,巨大的影像前整个影院仿佛成为了一个...  (展开)
kaantata 2006-05-30 00:01:22

INGMAR BERGMAN的呼喊和细语

上帝对人类的永恒诅咒 女仆安娜就是基督:上帝之子 三个姐妹就是人类:渴望情感 一旦得到就互相仇恨 诅咒 甚至 审判 周而复始  当安娜最后的抚慰 换来无动于衷 就注定了人类的命运 耶酥试图拯救人类  从其父的诅咒中拯救 当看到诅咒已经进入人类的灵魂 他感...  (展开)
805 2024-04-27 22:58:22

油画般的电影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极度的悲哀与讽刺。玛丽亚的虚伪自私,凯琳的压抑疯狂,属于上流阶层的冷漠。他们从不相信真情,以最邪恶的想法揣测他人,魔鬼站在他们身后。安娜的温柔、善意、包容在他们的对立面更加强烈。艾格尼从幼时就未曾体会过爱意,只有来着母亲的冷漠与愚弄,那忽冷忽热的态度。安娜...  (展开)
山楂果掉落 2024-02-03 09:09:13

画面真的超美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这部影片具有绝美的审美效果。在创作电影之初,导演陷入对自我形象的沉思中,无法自拔:“我不断试图摆脱脑海中的画面,拒绝将其拍成电影。然而,这些画面总是纠缠不清,我只能勉强接受它:三个女性在等待另一个女性的去世,她们轮流照顾她。” 最初,这部电影名为《红杏》,后...  (展开)
uncy 2024-01-24 23:56:31

爱的四重奏

艾格尼丝,玛利亚和卡琳是仅有血缘关系,有隔阂的陌生人。 艾格尼丝—渴望爱。她渴望高贵又冷漠的母亲的爱,对母亲一点点的接近和关爱都记忆深刻。她渴望医生的爱,含情脉脉地将医生的手放在自己的胸前。她渴望妹妹们的爱,死亡之后,一次又一次地呼喊她们,希望她们将爱包裹住...  (展开)
發條鳥 2023-11-04 16:02:12

《呼喊与细语》:幽暗不灭的爱之微光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摘要: 《呼喊与细语》讲述的是行将就木的阿格涅斯与她的姐妹卡琳、玛丽亚以及女仆安娜在一座古堡共居,直到阿格涅斯死亡。伯格曼导演通过阿格涅斯死亡之经过构建了人类寓言。爱的困境是困惑人类千年无解的隐疾。而当人类社会到达“倦怠”,爱欲濒死,交心断绝,自深处的冷漠也...  (展开)
小彤兒 2020-07-18 10:19:23

临终前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钟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束束斑驳的微光温煦地照耀花园,点点希望散落人间,人们正在沉睡。 钟声再敲响一次,似乎在提醒某个生命里的最后时刻。 镜头用特写的方式聚焦在艾格妮痛苦苍白瘦削的脸上——她在承受巨大的痛苦。她下床,在日记里写道——周一的清晨,很痛苦!安娜和姐...  (展开)
2j的花果山 2014-06-14 16:34:46

呼喊与细语——灵魂深处的声音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总能给我最多的思考和最深的触动,谨以此文向大师致敬。 《呼喊与细语》——灵魂深处的声音 不再叙述曲折的故事,不再诘问上帝的存在,不再描摹复杂的情感,也不再探讨深沉的人性,英格玛·伯格曼在《呼喊与细语》中选择倾听那些来自人类灵魂深处的声音...  (展开)
Beth 2010-04-18 10:27:34

伯格曼赋予的四个FLASHBACK

之一 ulysses' gaze 20岁的时候我巧舌如簧,21岁我哑口无言。 没有勇气呼喊,没有耐心细语。千言万语的冲撞只在一瞬间化为乌有,空虚中我紧贴你温暖的身躯,妄图享受生命的寂静。 却,被你轻轻地推开。 I love you. I want to love you. I w...  (展开)
mimi 2009-02-27 17:20:26

互相掙扎的關係

我比較喜歡“呐喊與低語”這個譯名,覺得更襯這部影片所帶來的感覺,一種無聲的張力慢慢侵蝕並且震撼着我。爲何要呐喊呢?爲何要低語呢?爲何不能夠直白地表達自己?爲何至親的三姐妹得到如此的收場?難道就是因爲她們生在一個貴族之家,一個金箔包裝起的生活,配上一成不變的...  (展开)
斯了 2008-06-28 15:53:17

细语其实一开始就出现了——钟表的嘀嗒声。一切都随着时间变得黑暗、自私、痛苦、毫无意义;所以神父在为安格拉斯葬礼上会寄希望于安格拉斯向上帝乞求拯救他们。这也是医生跟玛丽亚所说的,时间在她量上留下的痕迹。在这时间的冲击与磨砺中,到最后甚至没有办法改变。玛丽亚和...  (展开)
果甄甄 2008-06-20 10:52:08

我哭了 因为恐惧

伯格曼的电影总是严肃而理性 充满思考 之前翻过一些影评 大家都写得哈深刻 而我买票进场更多是因为 好奇伯格曼表现的红 结果 是充满恐惧和焦虑的红 甚至都感觉不到温暖 通片看到最多的是恐惧 死亡的恐惧 病痛的恐惧 孤独的恐惧 亲密的恐惧 地狱的恐惧 甚至重生的恐惧 …… 恐惧...  (展开)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后页> (共225条)

订阅呼喊与细语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