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喊与细语的影评 (225)

三树 2016-11-17 18:43:25

伯格曼的残酷和暖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一个半小时的长度,在几幕红色的转场之后,我看完了《呼喊与细语》。像独行杀手一样,这部电影很早以前就出现在了我的童年记忆里,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应该是一篇关于英格玛博格曼的电影评论专题,里面排着多幅伯格曼电影的剧照和海报,当时的我对《野草莓》的兴趣最大,因为...  (展开)
吕纬甫 2016-05-06 23:11:39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20160506应该是第三次完整看完。 老二和老三的痛苦还好描述,老大的痛苦似乎不清不楚。每个人的痛苦都是不一样的,有时候,太具体没意思,太抽象就不是艺术表达而是论文了吧。 人是由过去和将来组成的。 在永恒的时间流逝和坚固空间下人的挣扎 虚无 欲望 爱 孤独 不...  (展开)
T. 2015-10-06 02:15:33

我们无法否认孤独,就像无法否认相爱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加缪说:“爱一个人并不是了不起的事,爱是永远无法确切的表达出来的。因此人们只能默默的相爱,却没有能够进一步倾诉彼此之间的爱。” 这种无法倾诉造成了呼喊,细语,沉默和冷漠。蒙田在随笔里写道:“还有什么比做人更脆弱、更悲惨、更空虚的呢?智慧也无法改变命中注定的...  (展开)
utut 2015-08-22 00:08:10

爱要爱得沉重

见证真实的死亡,那并不美,痛苦扭曲的肉体,脆弱的心,只渴望一个抚摸,然后却又害怕遭到厌弃。这是一个快死去的人的呼喊,同时也是众多活着的人内心的呼喊。 如同剥去光华的肌肤,直视跳动鲜红的内脏,胃肠器官如同张着的,痛哭的幽深大嘴。 安娜,牧师念到天使时,镜头对...  (展开)
焚心 2014-01-05 19:46:10

遗失的节奏

我的名字置于你的唇边已经很久 只待你轻声呼唤它就融化 你的心事便流淌其中 穿越往日凝固的风景 穿越我深深地哀伤 那时,风声都还栖息在枝叶间 三个白衣女子迎合着清新的好时光 舒展各自的面容。 花落在视野之外 云在河流深处轻抚自身 你每望向窗外,四季就会将自己 收紧一些...  (展开)
Jacqueline 2012-09-24 01:23:23

生命尽头的孤独——伯格曼《呼喊与细语》

伯格曼在《呼喊与细语》中表达了更深层次的对人与人之间永恒的孤独和隔绝。与《野草莓》所不同的是,这部影片弥漫着更加深刻的绝望和桎梏,轮回与宿命,信仰和亲情的空洞无力。影片中利用闪回的手法营造出不同人物的潜意识活动,将人物压抑乃至变形的心理以近乎残忍的方式展现...  (展开)
小气 2012-09-13 01:33:53

2007年影评:由剪辑手法看《呼唤与细语》

伯格曼执导的影片Viskningar och rop,翻译成中文是《呐喊与低语》或者《呼唤与细语》。深夜,一个人静静地看。 人物的脸放大此般全屏幕地占据我安静的世界——眼皮的皱纹,卷曲的睫毛,还有忧郁的神情。长时间的特写之下,我听到陌生的语言在呢喃,没有太多激烈的对白,每个...  (展开)
courageousgoo 2012-06-30 21:30:00

三个人的呼喊与细语

电影简直完美 故事的拼接,每一段的红色,每一个表情的特写 音乐,色彩,配音。。。 everything everything is so perfect 唉 有这样的电影 黄金甲之流还有何存在价值。。。 故事并不复杂,三姐妹之间的纠葛 三种不幸的生活 关于爱 所有人都可以或多或少找到我们的影子 agnes...  (展开)
向恩娆 2012-04-16 17:20:17

花红血红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在自己先前一些单薄的电影知识中,英格玛·伯格曼这个名字是断然不敢被忽视与小瞧的。这位瑞典的电影大师对待电影的态度是绝对的认真与仰视的。在他的心中,电影本就是那些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人才能够品玩的人生消遣。 撇去作者电影不谈,英格玛·伯格曼电影中的艺术性与哲思是...  (展开)
枯藤和老虎 2011-09-18 02:17:07

生命中唯一珍贵的

伯格曼把电影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直接用影像语言探讨哲学……有点太高深了。 这片子据说挺多争议,只看到赞扬没看到批评,不知道争论是围绕着什么。 呼喊和细语都是表达,病人呼喊出痛苦:喘不过气,快要憋死了……而他的姐妹和女仆则是细语。 电影强烈的展示了艾格妮丝痛苦死...  (展开)
Raine 2009-12-04 00:11:01

片言

伯格曼放手他的电影去深入思考哲学命题,让电影“无意写实”,甚至晦涩难懂。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我的电影是镜子,是现实的片断,几乎跟梦一样。” 有两件事情,很可能决定了宗教思想对伯格曼创作的影响。第一,伯格曼出生于瑞典的布萨拉。这个著名的欧洲小城有着大量宗教...  (展开)
杭城月 2009-06-15 23:08:08

“你知道你为什么长出皱纹吗?因为冷漠”。

画质背景色调为红色。 不同时钟下哭泣流泪然后喝水的女人。 爱格尼斯病了,她的姐妹过来看她,其中一个与前来看病的医生调情,医生说:“你知道你为什么长出皱纹吗?因为冷漠”。 太多的冷笑,改变着你的线条。 自杀的然后呼救的男人。 一个爱格尼斯生病了,她从小就不被关注,...  (展开)
限制为7个汉字 2008-12-21 01:37:32

灵魂的审判 一个好标题

清脆的钟铃声映衬着生命的寂静,似是上帝对子徒的呼唤,艾格尼斯患绝症将死去。影片描绘了艾格尼斯临死之前可怕的痛苦,“呼喊”意指挣脱死亡的悲嚎,揪心的惨唤让人对死亡敬畏三分,然而逝者亲人间的疏离和冷漠,叫人哑然,“细语”成了令人窒息的幽闭环境下,灵魂被迫对外释...  (展开)
找到了我的王子 2008-10-28 18:53:20

最恐惧的一部影片

伯格曼是我最害怕的一个导演 他的影片总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比如说那些“钟”,还有棺材什么的。 这部影片是我最恐惧的一部影片,因为他太真实了,真实到让我畏惧。 当女主人公挣扎在死亡边缘的时候,画面和声音就像无数把尖刀,不停地扎着我的胸口,即使已经血肉模糊,他...  (展开)
周周 2008-08-28 17:51:36

我就是不喜欢。

我以为我忘记了很多,其实我没有。 我以为我变得很聪明,其实我还很愚蠢。 我以为我不再关心着世界发生了什么,其实我很在乎。 我以为我可以很坦然,其实我总是很害怕。 我以发生的只不过幼稚的玩笑,其实那是最让我无法解脱的。 我以为我心里没有阴影了,其实他从未...  (展开)
Sin & Bar 2008-06-03 13:40:57

在平常心中的普通评论

《吶喊與低語》是一部近一段時間完整看完的電影,同時也是一部值得完整塞入記憶里的電影。情節似乎是在慢基調上對于現實的體現,人性的丑惡時常被揭露在電影以及文學作品里,自私和恐懼其實是十分相關的,而這一切正是痛苦與扭曲的來源。評論之語再多都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我不...  (展开)
blublu 2007-11-04 05:48:53

世人痛苦焦灼,上帝沉默不语

将影片的节奏演绎为古典乐的节奏,伯格曼的牛X不承认都不行~ 他企图通过这许许多多无可言说的混沌、略显丰富繁杂的流转画面而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所潜伏的哲思玄想,而又竭力将这种表达显现出最单纯的面相。。 一如曾经在他理性思考的疲劳期中给于他安慰的古典音乐,虔诚而...  (展开)
Easung 2007-08-25 23:34:11

伯格曼的灵魂之膜

比起呼喊来,细语倒是不那么做作。就像我一直深信的:沉默比说话更有力量。这是我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想到的,并且严重跑题了。伯格曼于1972年拍摄的这部电影放弃了黑白色调,削弱了上帝在否的艰涩论争,用红色涂满了废弃的城堡,潜入他很自以为是的“灵魂之膜”。据说此时的...  (展开)
豆浆人儿 2006-08-17 07:17:26

亲吻与诉说

曾经有老师说Ingmar Bergman最好的片子就是这部[Cries and Whispers](呼喊与细语)。DVD奸商们出了Bergman全集,唯独这部最难找,以至于我从emule上扒下来才看到。 整个片子的时间跨度并不长,并不需要由时间来营造的历史感,围绕Agnes重病,挣扎到死去的过程进行叙述,以脸...  (展开)
徐苹果 2006-07-06 19:21:31

抚摸的意义

少年时的一个抚摸可以让Agnes感受到母亲心中的爱 Maria和Karin宁愿选择在Agnes正常的时候帮她清洗疾病的身躯,也不愿意在她痛苦的时候抱着她给她帮助和抚摸 医生给Agnes做的身体检查让Agnes误以为爱抚,她望着医生得到的是礼节性的拍打 Maria低声下气地被情人羞辱地摸着她的脸...  (展开)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后页> (共225条)

订阅呼喊与细语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