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喊与细语的4星影评 (67)

把噗 2018-04-25 18:39:01

伯格曼电影中的脸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戏剧中的脸远在舞台,模糊难见;绘画中的脸神情僵化,形同面具;唯有电影中的脸,可远观亦可近玩,变幻莫测。两者相互结合,产生了脸的“特写”。这将电影从戏剧和绘画的遗产中挣脱出来,获得了影像的纯粹性。这可以说是蒙太奇之外,另一重让电影变得是电影的东西了。 蒙太奇为...  (展开)
糖果魔法师。 2017-09-04 17:47:58

呼喊与细语

不用说色调运用是本片的特点 不管是红色的背景色调 白色的套衣还是黑色的礼服 还有将回忆梦境和现实区分开来的明暗色调 都非常成功 大量的面部的特写 也意在捕捉人物内在的流露 画面极具张力 大量的正反打镜头是与其他人的隔膜和疏离感 细语与呼喊同样的揪心 。所谓张力,就是...  (展开)
西行寺幽幽子 2016-06-06 17:56:31

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瞬间的美好与永恒的地狱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我想尝试以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和解”和“分离”为线索给影片整理出一个序列。 影片伊始,阿格尼斯在痛苦中醒转,看着熟睡的玛丽微笑,在日记中写下:“星期一清晨,我在痛苦之中,我的姐妹们,还有安娜轮流照顾着我。”是为三人和解I。 故事接着推进。阿格尼斯在嗅花中展开...  (展开)
蔡鸟 2006-07-20 14:53:53

the touch

渴望触摸与被触摸 似乎在这些女人中,她们永远相信,那唯一可以拉近两颗心之间距离的方式就是去触摸。触摸唯一的目的不是去爱对方,而是让对方爱自己。Agnes小时候摸母亲的脸颊,Merrie的丈夫绝望的摸她的脸,Merrie摸Karin的脸让她敞开心扉,Agnes躺在Anna的怀中抚摸Anna的脸...  (展开)
Mr. Infamous 2018-01-31 14:40:38

被扼住的喉咙们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七十年代对于伯格曼,是创作生涯的又一段辉煌征程。在艰难地拍摄《接触》时,《呼喊与细语》的相关工作便在推动,最终这部电影的炽烈与冰冷,矛盾而深刻地留在影史上。 被扼住的喉咙们 《呼喊与细语》在伯格曼繁多的作品中,属于上乘之作。他之前津津乐道的婚姻伦理以及宗教...  (展开)
悉卡夫达多 2022-04-12 18:48:03

不是任何关系,都可以被轻易修复的。

伯格曼在《呼喊与细语》中继续探讨了人与人的冷漠和孤独。这种冷漠不是恶,而是一种无奈。毕竟,人生而孤独。伯格曼镜头下的姐妹,夫妻,母女,主仆都蒙着这层滤镜。在我看来,他有能力把孤独感,真实的刻画出来。 纯洁的艾格尼丝要死了! 她渴望爱。渴望姐妹能陪在她身边,最...  (展开)
安托万-皮埃罗 2022-08-31 23:19:37

毁亡的必然

尼克维斯特获奥斯卡最佳摄影,事实上此片在摄影上的质感或突破性并不及前作《假面》甚至是同期的驱魔人。运用了台前独白式的红色背景特写作为断句符号。色彩撞击的表现性空间形式毫无疑问是高于“三姊妹”的文本关系的,死而复生的桥段则又回到了伯氏早期的魔幻-现实交错对照。...  (展开)
十一月 2023-10-24 12:55:35

2023.10.24

令人叹为观止的Cinematography!极致色彩,这红色在片中愈发凝重了这种激烈的痛苦与关系之间的矛盾。 不得不提下打光,电影分成了四段,分开叙事四姐妹的人物,每段开始时都有一次人脸晃过,伴随着半张脸的打光。这也预示着精神走向的两个极端。 在充满特写镜头中会成了这部最...  (展开)
2005-12-03 01:08:07

很像智牙

有些电影看完并不能完全明白它在说什么 但是它又总能顽强地驻守在记忆的某个角落 直到某个连自己都以为快要忘光的时刻又贸然地钻出来牵扯一下和它有干系的神经 就像最近长在嘴巴里的智牙 时不时地用它被轻微触碰引发来的疼痛提醒你--这里有了一个发芽的存在 电影里面的人物总是...  (展开)
郑核桃 2006-11-04 16:19:13

我们拥抱着就能取暖?

《地下》的结尾展现了一幅死去之人共聚狂欢的不可能之图景。这“不可能”原因有二,一是人物均在战争中以不同方式死去,而天堂(记忆中或者历史中的天堂)的存在就像那块脱离大陆远去的土地一样,难以追问究竟;二是被战争剥去人性的主人公们,对过去,不能原谅只能忘记,而忘...  (展开)
dodo 2008-06-07 09:39:37

电驴上的描述

艾格尼丝身患不治之症,自知一病不起,对人人恐惧的死亡早已习以为常,抱着全然无所谓的态度。她所能做的是对往昔的回忆,她现在全部理解了母亲当初的想法。 二妹玛丽雅虽然已经结婚,却还是摆脱不了感情的困扰,在丈夫和姐姐的医生之间徘徊不定。 大妹卡琳也有自己难以理清...  (展开)
剑悬秋水 2007-10-21 16:04:10

无力的语言

在这样一个红色的幽闭的空间里,伯格曼向我们展示了一段关于孤独、焦虑、不安和恐惧,关于四个女人内心诘问的故事。大幅红色调的渲染,既是人内心对温暖的那份强烈的渴望和期盼,也意味着孤绝、血腥和暴戾。 呼喊与细语,伯格曼想通过影片昭示来自人内心深处最根本的焦虑,这种...  (展开)
日夜 2007-10-10 13:25:21

走进那幽闭的红

           虽然作为伯格曼的代表作之一,《呼喊与细语》这部片子可谓声名远播,但是,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评价它的话,我想到的第一句话是——这部电影实在不怎么好看。 要解释这句话,就要先把“好看”两个字说清楚。单纯说“好看”时,它一般表示欣赏与赞美...  (展开)
了了 2023-08-26 22:32:42

薄情与柔情

第一次看这个导演的片子,很震撼! 颜色,红色 白色 黑色 镜头,特写 远景 空景 声音,窃窃私语的旁白 滴答的钟声 两人对说 切换,红色布景+单面追光特写 眼神,怜悯 愤怒 平和 恐惧 死亡,歇斯底里的恐惧 耶稣一般的悲悯 脸部棱角&紧闭嘴唇的刻薄 假惺惺&几近崩溃的...  (展开)
了了 2023-08-26 22:32:41

薄情与柔情

第一次看这个导演的片子,很震撼! 颜色,红色 白色 黑色 镜头,特写 远景 空景 声音,窃窃私语的旁白 滴答的钟声 两人对说 切换,红色布景+单面追光特写 眼神,怜悯 愤怒 平和 恐惧 死亡,歇斯底里的恐惧 耶稣一般的悲悯 脸部棱角&紧闭嘴唇的刻薄 假惺惺&几近崩溃的...  (展开)
340 2021-05-11 02:35:50

当今中国电影的低劣,广大的中国电影观众是至少需要负一半以上的责任

虽然整体不错,保持了伯格曼一如既往的平均镜头所含有的情感浓烈程度十分高,不过有许多地方的人物情感有点跳跃。 作为伯格曼对家庭关系的刻画系列之一,这部电影讲述了姐妹之间的关系,同样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冷漠、失望的刻画。尤其是当另外两妹妹对姐姐的态度与仆人对姐姐的...  (展开)
wlhui 2014-05-28 22:12:27

红色伯格曼

在空旷寂寥的场景的背后的,是人与人的隔膜。 而这种隔阂是从一开始的温情的关心开始的。 卡琳关心玛丽亚,或是玛丽亚关心卡琳,又守了一夜的辛苦。躺在病床上的阿格尼斯,温柔地感谢着姐妹们。 但是有什么不对劲,过于安静而又空旷的房间,透露了三姐妹的秘密。 演阿格尼斯的...  (展开)
聂小昏 2011-11-13 10:53:02

反面 ——拥抱和温暖的力量

红色的反面是什么?首先要问的:红色又代表什么?残忍的血腥?正统的思想?绚烂的火焰?被刺痛的神经?还是,还是其他? 红色太独特了。如果黑的反面是白,善的反面是恶,可红的反面你无法探究。《呼喊与细语》中的红色,却给人爆炸之感——释放的爆炸,但释放之后并没有丝毫...  (展开)
没有落叶 2010-10-21 14:17:14

压抑的亲情

我一直觉得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感情能够最美丽、最残酷、最动人、最黑色,不是爱情,而是亲情。 影片中三姐妹因为姐姐重病而聚在一起,但是气氛却异常复杂。有一幕女仆安娜帮助二姐卡琳更衣,黑色的礼服褪下,白色的第一层衬裙,白色的第二层衬裙,短上衣,束腰,白色内衣...  (展开)
<前页 1 2 3 4 后页> (共67条)

订阅呼喊与细语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