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喊与细语的影评 (226)

jane的连续等待 2020-05-17 18:35:56

自我的惩罚

虚伪的人必受到虚伪的惩罚,冷漠的人必在无爱中挣扎。如同满屋无温度的器物摔倒一样,人的死也不过如此只是偶撼心中之麻木。 谁不在期盼爱。 虚伪的玛丽亚,她是向往爱的,但是她却不能明白爱已经拒绝她,她青春时的情人已经看到她的虚伪,她的丈夫也已经不愿再留恋与她,但是...  (展开)
小圆子 2020-05-06 14:03:49

初探伯格曼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本文系对《野草莓》《呼喊与细语》《秋日奏鸣曲》三部电影的综述,因为本人最喜欢《呼喊与细语》,故投在本片目下) 对于被称为“影史三圣”之一的英格玛.伯格曼,我一向是又敬仰又抵触,而抵触往往占了上风----原因当然是害怕无聊。我记得听人说过,看《野草莓》的时候每看...  (展开)
DollyTilly 2020-02-23 23:38:42

是女人的狂暴,也是人间地狱

谈英格玛•伯格曼时一定绕不开他的童年,他与父母冷漠的关系,他由此而把内心深处的渴望幻化拆解,溶进不同的电影作品。如果基于这个事实去分析他的电影,会发现这似乎是个万能的公式。或许吧,或许人的一生都要在渴望爱与爱而不得中度过,看《野草莓》时你会发现原来人已经...  (展开)
NiimiOmega 2020-02-20 21:19:40

一点观后感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由姊妹到人际——关系中的疏离、虚伪、痛苦;关系的再建构与解构。 《呼喊与细语》(9.3/10)。伯格曼的镜头艺术发挥到淋漓尽致,精巧细致的镜头语言与女性群像舞台。 标题的“呼喊”与“细语”,是理解起来相当抽象的东西。虽Cries并不等同于“呼喊”,但对应影片内容确是恰当。...  (展开)
hencuc 2020-02-07 14:12:04

red

“对着镜子看看你自己,你很美,你现在可能比以前更美,但是你也变了很多,我想让你明白你是怎样改变的。现在你的眼神不再敏锐,计较一些琐事,你过去可是一往无前的呢,毫不隐瞒遮掩。现在你的嘴角已经显出不满,和欲望,过去可是很温和的。你现在已经肤色苍白了,你用化妆品...  (展开)
月夜流樱 2019-12-15 15:13:50

人性的微光

这是一部特别的电影,虽然其中的深意我不全理解,却依然看得发呆。比如艾格尼丝病痛中怪异恐怖的呼吸和呻吟,比如家庭医生大卫把玛丽亚带到镜前一点点分析她容貌细节的改变如何折射出她的内心世界,比如卡琳在餐桌前对玛丽亚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双重性格。让我想到,我们在看西...  (展开)
Oxygène 2019-10-21 21:15:18

只有真诚爱过才看得见

Come over here Maria. Look at yourself in the mirror. You are beautiful... but you have changed. These days you cast rapid, calculating, sidelong glances. You're gaze used to be direct, open, and without any disguise. Your mouth is an expression of disconte...  (展开)
2019-08-28 19:37:45

最难的细语

观赏进行时 到目前为止,印象较为深刻的一幕是,已婚妇女玛丽亚勾引医生,而后者不为其所动,一次将前者叫到了镜子前,娓娓道来、犀利地比较了玛丽亚的前后变化。在医生看来,玛丽亚的面容依旧美丽动人。但眼神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之前的玛丽亚单纯而自然,眼神坚定而径直向前...  (展开)
OldTrafford 2019-08-25 15:12:22

其实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呼喊与细语

观影过程充满了不适感,尤其是Agnes的呼喊,快窒息时的呼吸声,令人不寒而栗。 里面每个人都冷漠,不快乐,缺爱但又渴望爱。几乎在每个角色上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卡琳渴望爱,但怕被拒绝被伤害,所以拒人于外,用重重保护包裹着自己(更衣时,同样的底裙就穿了几层)。卡琳的...  (展开)
电影穴 2019-05-22 13:35:32

神不在场的呼喊、细语与沉默 ——英格玛·伯格曼《呼喊与细语》影评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神不在场的呼喊、细语与沉默 ——英格玛·伯格曼《呼喊与细语》影评 作者:贾谬 伯格曼,这位传教士的儿子,作为导演,宗教性的终极关怀赋予了他的作品一种深沉而广博的经典品质。作于1973年的作品《呼喊与细语》,通过一个病危的女人在临死前后与其两个姐妹、一个女仆之间的日...  (展开)
Bella 2019-04-19 00:48:32

绝望的冷漠

红色,刺眼的红色,红得带尖儿,带刺儿,就像要深深戳进你的眼睛里;白色,拘谨的白色,裙子,衬裙,内衣,睡袍,一片接近抑郁的白色蔓延在卧室里;黑色,死亡的黑色,干涸的嘴唇,惊恐的尖叫,身体还在世界上,灵魂却已经被拽到地狱。这种色调让我的眼睛非常不舒服,脑子也瞬...  (展开)
是阿萱啊 2019-04-04 20:16:02

《呼喊与细语》观影随笔

哈丽特安德森对比十几年前的《不良少女莫妮卡》演技真神 ,导演这次不再专门深入探讨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了,而是把眼光聚焦在一个上层社会家庭的三姐妹身上,分析他们看似血浓于水相亲相爱实则病变异化复杂的关系与性格情绪。伯格曼色彩服化道设计太牛!三姐妹家中色彩大面积红...  (展开)
王怀悦413 2019-03-06 20:04:23

直观感觉

红色带有冲击力,又很压抑了,很焦虑,而且又有一种血的感觉。本片主要以四个女人的回忆切入主线贯穿电影始终,成为电影的脉络和主心骨,而每个人回忆的时候随着特写镜头进入回忆的红色显得格外特别,不得不佩服伯格曼导演对于色彩的巧妙大胆作用 那几个女人都是可怜人,希望得...  (展开)
ena 2018-11-13 22:48:32

隔阂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影片的结尾,卡琳走向女仆安娜与她道别时,放下掀起的面纱,而玛利亚在走向卡琳时,也做了同样的动作。姐妹二人的动作看似无心,实则用一层面纱将自己与他人之间建立了一层屏障,也反映出她们内心的一种抵触,一种孤独者与世界的隔阂。 面纱的掀起与放下只是一个小细节,整部影...  (展开)
故事开始时 2018-08-10 18:12:54

呼喊与细语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作为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英格玛·伯格曼的这部《呼喊与细语》也属于现代主义电影的范畴。 【现代主义电影是由表现传统的戏剧化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深入到表现人物内心更细微、更隐秘的情绪变化,探索人性中最本原的东西(张扬个人直觉和情绪),横向再现社会生活、人物情绪...  (展开)
Zero 2018-08-07 22:49:58

穷极一生 理顺自己 留的下别人

近来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悲观 丧 消极 冷的人,结合别人以前的看法 我可能只是一个情绪极不稳定 安静时会像一个死人在那思考 对所有人冷漠 严酷,有时也会想着“生而为人 我很抱歉”. 但是熟的人又会觉得 玩久了 我还是一个 傻逼 天真 搞笑 逗的人.看完这个电影 我会压抑 恐慌...  (展开)
春马 2018-06-24 10:52:01

伯格曼的每部电影都是对悲剧人生的坦率表达

每次看完一部Bergman的电影,心情就仿佛经历一场沉重的洗礼,现在看完感觉都没有去吃午饭的情绪了。悲剧之人生不在于悲壮,而在于消耗与沉默。不快乐,隔阂,嫉妒,病痛死亡,冷漠是正常的,是可以娓娓道来的,这太可怕了。看完这样一部电影,再翻翻古希腊悲剧或荷马史诗,会是...  (展开)
CC妈爱学习 2018-06-24 05:53:26

平等而孤独

《呼喊与细语》# 人,生而孤独。即便经历过共同的欢笑与泪水,嫌隙一旦生成,怕是再也回不去了。 那些过往,是馈赠,是专属的前鉴。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于对错,不妄置评论,自由的爱所给予的尊重就足够。懂得后,依旧心怀温暖。一个人也要像一支队伍,踽踽独行着,温柔而坚...  (展开)
波多克 2018-06-18 23:29:39

所谓“我爱你”,就是我把可以伤害我的剑交到你的手里

所谓“我爱你”,就是我把可以伤害我的剑交到你的手里。你可以把它藏好,当然也可以用它来刺伤我。 卡琳是爱中的“败者”,她害怕别人伸出的双手,不敢把自己交出去,她知道把自己交出去之后的失望不好受。 玛利亚是爱中的“胜者”,这就是现代人鼓吹的“高情商”吧。习惯性地...  (展开)
费尔 2018-04-22 01:40:20

伟大电影后面藏着最懦弱的伯格曼

伟大电影后面藏着最懦弱的伯格曼 无爱的大女儿忍受病痛 只期待爱与刹那永恒 可三姊妹不能摇一世秋千 更多的是 破碎的杯子 伸出去又缩回来的手 一群借着感情的壳沉入人性谷底的躯体 只配得上强力意志无尽的嘲笑 即使脆弱到了极致也板结成力量 盲目的自信也散发着无力 可懦弱依旧...  (展开)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后页> (共226条)

订阅呼喊与细语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