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之尘 Η σκόνη του χρόνου (2009)

导演: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编剧: 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 托尼诺·格拉 / 帕特罗斯·马可瑞斯
主演: 威廉·达福 / 布鲁诺·冈茨 / 伊莲娜·雅各布 / 米歇尔·皮科利 / 克里斯蒂安娜·保罗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希腊 / 意大利 / 德国 / 俄罗斯
语言: 英语 / 俄罗斯语 / 德语 / 希腊语
上映日期: 2009-02-12
片长: 125分钟
又名: 时间的灰烬 / 岁月风尘 / The Dust of Time
IMDb: tt0765442
5星
29.2%
4星
47.1%
3星
20.4%
2星
2.8%
1星
0.5%
好于 54% 剧情片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 · · · · · ·

时光之尘的短评 · · · · · · ( 全部 3209 条 )

热门 /  最新 / 

67 内陆飞鱼 看过 2012-01-30 22:13:15

最后你投入冰冷的河流,一去不回,最后只剩我在时光里漫步,迎接银色的尘埃一片片覆盖没有你的记忆。

15 胤祥 看过 2010-02-27 01:48:57

[2010-02-27] 安哲大爷的封刀之作……| [2022-08-18]北影节重看看完五星改三星,就这三星也是看面子给的。这片子真是……差……首先安哲搞了个自我祛魅,玩一个曝露电影机制(尤其是把音乐这个点也曝露了),这不能说不是求突破但是拍得实在太差了,感觉主要是为了显摆他用了费里尼在电影城的五号摄影棚。此外表演尬到死,他那套史诗剧的方法用希腊语没问题,用英语真是看得脚趾抠地。再说这个三角恋故... [2010-02-27] 安哲大爷的封刀之作……| [2022-08-18]北影节重看看完五星改三星,就这三星也是看面子给的。这片子真是……差……首先安哲搞了个自我祛魅,玩一个曝露电影机制(尤其是把音乐这个点也曝露了),这不能说不是求突破但是拍得实在太差了,感觉主要是为了显摆他用了费里尼在电影城的五号摄影棚。此外表演尬到死,他那套史诗剧的方法用希腊语没问题,用英语真是看得脚趾抠地。再说这个三角恋故事,格局是有了但是细节呢!细节呢!细节拍的是个啥啊!伊莲雅各布那个老年妆能看吗??她那表演是个老太太体态吗???就不吐槽这个故事矫情到什么程度了……狗血到什么这片子单看预告片绝对五星不止,当年我也真是粉丝滤镜太厚了…… (展开)

44 欢乐分裂 看过 2010-02-14 21:44:49

4.5;2019-6-21重看。半个世纪,两代埃莱妮,在时空的辗转中完成对往昔的回溯,二战后的冷战时期以及铁幕的落下(柏林墙倒塌),均在时间的灰烬中尘埃落定;雅各布的结局其实就是安哲对待历史的态度。结合第一部看更有意义,比起第一步的青春逼人,此部重心放在重逢和回首。最后一幕引用乔伊斯《死者》,仍是典型安氏风格——记住爱记住时光。

30 不流ᝰ 看过 2014-07-10 20:24:32

“时间的灰烬降落尘世,无论大小,湮没一切。”时间之尘是记忆,灌入房间的风和渗出手指的水,对尘灰的两种冲洗,洗净则进入死亡,或者不存在的大雪、涡轮搅动的河流。卡兰卓的音乐听过太多遍,落满灰烬,安哲已不再。

55 冰红深蓝 看过 2019-06-17 10:52:08

1.细想来,本片作为安哲遗作,也并非过于残缺的谢幕,1953-74-99,横跨俄美加德奥的情缘,纵使颠沛流离半世纪,也终有刹那永恒的相聚,而不似[哭泣草原]般深陷无尽绝望。2.交叉剪辑时空,在单镜头内完成跨时空转换(如安大略酒吧)。3.三处破败空间:酒店大厅中一地的破碎电视机与渴慕"第三只翅膀"的天使,堆满斯大林雕像的废弃库房,画满彩色涂鸦的流浪人大楼,恍若历史的废墟。4.与前作的相似:音乐成为主... 1.细想来,本片作为安哲遗作,也并非过于残缺的谢幕,1953-74-99,横跨俄美加德奥的情缘,纵使颠沛流离半世纪,也终有刹那永恒的相聚,而不似[哭泣草原]般深陷无尽绝望。2.交叉剪辑时空,在单镜头内完成跨时空转换(如安大略酒吧)。3.三处破败空间:酒店大厅中一地的破碎电视机与渴慕"第三只翅膀"的天使,堆满斯大林雕像的废弃库房,画满彩色涂鸦的流浪人大楼,恍若历史的废墟。4.与前作的相似:音乐成为主角与沟通媒介,火车牵系起重聚别离,后拉与升高镜头及变焦前推频繁使用。5.74年新年夜奥地利通关边境上的猝然起舞,温情如亘古。6.母子美国边境重逢时周边漫溢的浓雾,模糊了时空幻真。7.艾连妮在情诗中将斯皮罗想象成披黄雨衣的人。8.布鲁诺·甘茨的表演极尽传神,"Don't go!" 9.“我只有在自己的故事中才能找到家的感觉”。(9.0/10) (展开)

> 更多短评 3209条
为什么被折叠? 有一些短评被折叠了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账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联系豆瓣电影。
你关注的人还没写过短评
我要写影评

时光之尘的影评 · · · · · · ( 全部 45 条 )

故城 2010-11-01 12:43:59

时间的灰烬

文/故城 没有人能够抵挡来自时间的消磨。从青春到衰老的漫长岁月里,你的高傲与无动于衷,终会变得一文不值。相较于生命的漫长,青春变成昙花一现,而相较于历史的漫长,生命变成一缕尘埃。《时间之尘》中说,“时间灰烬,降落尘世,不论大小,湮灭一切。” 我再次被安哲罗普...  (展开)
不开灯 2011-04-27 17:45:31

无法抖落的时光灰烬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岁月是一条来自未知、通向无限的道路。在这道路上,生命来来去去,遵循着前人的足迹,也为后人留下印记。杂沓纷呈的足迹与印记,如同散落的灰烬,在重复中不断向前开展,构筑出一条叫做历史的长河。谁能拥有一双天使的羽翼、自由的翅膀,挣脱这岁月、这历史、这斑斑的足迹与...  (展开)
木卫二 2010-04-20 10:27:36

我要去远方

许多跟文艺有关的深沉赞美都应该献给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Theo Angelopoulos),这个希腊人曾让侯孝贤心口发紧。在成为公认的电影大师之后,他毫不着急地打造着心目中的三部曲,步伐依旧。相比许多文艺大导的被迫转型和自我耽溺,《时光之尘》(The Dust of Time)里的安哲会让很...  (展开)
Marcel 2010-03-21 01:03:38

那些死去的,那些离开的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安哲罗普洛斯,继续着“追寻”的主题,还是无比苍茫的长镜头,轨道、大雪、浓雾、等待、希望。两小时的片长相比安氏以往的作品显得更为简约,而其中大段的配乐也增加了影片的节奏感,某种程度上安氏也在进行着转变。 “the third wing”作为第二部的主旨,第一次出现在屏幕里是...  (展开)
Wenders 2012-02-11 05:32:09

轉貼分享:跨越邊界的永恒旅程 .張翠容

以詩畫交疊的緩慢鏡頭見稱的電影大師安哲羅普洛斯,生命卻諷刺地終結在高速的摩托車撞擊中。他透過影象向世人呈現的另一個希臘,則穿越危機,跨進永恆的人文世界。 如果我踏向另一方的邊界,我的一生將會有著怎麼樣的變化?——當我在一九九九年於馬其頓與科索沃接壤的邊境採...  (展开)
尾生 2022-08-16 23:26:09

实在差强人意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讲真在我看来是一部比较糟糕的电影。无论是矢志不渝的爱情,家国羁旅之情,时光流逝里百年孤独的宿命感,爱而不得的痛苦,母子间的情感纽带,夫妻父女关系的破裂与重组,统统刻画地很差劲。情感弧光铺得很广,但都很粗糙,几乎没有几处细腻动人之处,镜头语言或许高明且美,然...  (展开)
皮皮虾 2010-04-27 10:49:06

生命是最好的诗

生命是最好的诗 李泊岩 刊于4月15日《假日100天》 2009年的柏林电影节上有人说,《时光之尘》会是安哲罗普洛斯的封山之作。但谁知到他能活多久呢? 自有电影以来,导演的暮年之作没有很精彩的,因拍电影的手段并非写作、画画之类可以单打独斗,其本身团队制...  (展开)
阿诚 2010-11-02 15:38:40

这是爱、是光、是希望

安哲的《时光之尘》(也译作时间的灰烬),依旧诗意晦涩。安哲依旧如此,借着电影带领我们去寻找着永恒。 海报非常惊艳,时间让一切皆成虚无与灰烬,但天使追逐着第三翼的的图案在一堆废墟中却依然清晰,这似乎在暗示着在时间的灰烬中依然存在着某种永恒。 在一片废墟中,天...  (展开)
susan 2022-09-20 21:35:55

还算有趣,烧脑片的那种有趣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北影节,大师系列总要看一部,没有选雾中风景、尤利西斯的凝视、永恒的一日这些资料馆常客,看了“时光之尘”。本来是“希腊三部曲”的第二部,却因安哲交通意外突然辞世而成为谢幕之作。 正序的故事应该是这样的: 1954年,流亡在苏联的艾莲娜与千辛万苦来寻她的恋人斯皮洛斯...  (展开)

> 更多影评 45篇


讨论区   ·  ·  ·  ·  ·  ·

zy~ 1.0.8.0.p 中字~ 来自龙子晋 2023-12-29 22:01:04
这个图画有什么寓意吗 来自Chilliyyyy 2023-10-25 22:00:25
看完了,中字的超清 来自不会温柔 2023-10-08 13:53:08
剧情 来自天气晴 2023-05-21 15:23:14
那个孩子为啥不想活了? 来自Simple 3 回应 2023-04-22 15:06:45

> 去这部影片的讨论区(全部32条)

本片原声正在播放  · · · · · ·

去豆瓣音乐收听

谁在看这部电影 · · · · · ·


订阅时光之尘的评论:
feed: rss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