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 Offret (1986)
牺牲的获奖情况 · · · · · · ( 全部 )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 · · · · · ·
牺牲的影评 · · · · · · ( 全部 102 条 )

塔氏是救世者还是逃世者?
经典的书写者是人。人是不可信赖的。那所以的经典都值得怀疑。千万别迷信,尽管它们是历史的。如果要盲信,圣经算一个,《老子》算一个。它们似乎没有“人的作品”的脆弱和局限。余下的一切都要冷眼旁观。 在电影里,塔尔科夫斯基却必须带着信仰看。不是它早已超凡出尘的缘故,...
(展开)

FIFF27丨DAY5《牺牲》:万物起始,就有了语言,你却沉默得像条鱼
第27届法罗岛电影节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牺牲》,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米米 永远“看不见”的希望,永远做不到的“牺牲”,永远都在等。 孟山 人总是这样,思考的太多,行动的太少,说不出口的太多,无力的行为太多,但是寄托于下一代就是可行的答案吗...
(展开)

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
按塔可夫斯基作品时间线在近两个多月把他七个长片都看完了,吭哧吭哧每一部都看了2-3遍,模模糊糊地有些感受,甚至自己的感知都被打开了很多,虽然看不懂但大受震撼哈哈哈哈,前面几部都mark完了,借最后一部长片《牺牲》,哔哔一些想法。 《牺牲》结尾的时候,小男孩继续每天...
(展开)
添加新讨论
讨论区 · · · · · ·
求求修复版在哪儿有啊 | 来自丹彤 | 1 回应 | 2023-11-06 14:13:18 |
你們不覺得這部受伯格曼影響太大了嗎 | 来自范毒草 | 6 回应 | 2023-10-29 21:56:17 |
修复版看了,还不错的 中字 | 来自雨泽小 | 2023-10-10 23:55:44 | |
求个良心字幕,能看懂的,谢谢。 | 来自灰色轨迹 | 5 回应 | 2023-07-12 11:16:55 |
布列松说 | 来自uga | 2023-04-30 21:11:46 |
关于《牺牲》的问题 · · · · · · ( 全部4个 )
以下片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电影榜★ (上)9.7-8.6分 (影志)
- 故事发生在一天内的电影 (何生生)
- 六十年再回首-那些离金棕榈一步之遥的片子(嘎纳历年评委会大奖) (文西)
- 长镜头 (恶魔的步调)
- 80年代《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年度十佳 (桃桃林林)
订阅牺牲的评论:
feed: rss 2.0
牺牲的短评 · · · · · · ( 全部 5739 条 )
136 有用 蜉蝣 看过 2016-04-11 00:53:43
只说我看懂的部分:回归童年,舍弃自我,展现神迹;用戏剧式极简表演解构复杂剧本;延树木伸展方向上摇与俯瞰大地和微缩房舍的对比镜头;由自言自语、思辨,直到放弃语言;标志性横摇中保持平衡构图,甚至成为半环形运镜;结尾长镜头和所有镜像的运用都太牛逼,远远超越其他导演。影调纯净,音效完美。
149 有用 胤祥 看过 2006-08-07 15:47:32
其实老塔要说的话很简单,我们这个世界,不能更好么?
80 有用 卡列宁的微笑 看过 2007-01-16 14:02:32
找到一个《牺牲》的新版本,字幕好多了,于是又看了一遍,终于理解了整个剧情。我愿意把中间那段核战争的情节理解成一场可怕的梦。仍然有缓缓移动的长镜头、若有若无的声源不明的声音,比前面几部片子少了一些诗意,多了一些舞台剧式的场面调度。与《乡愁》一样,这部片子充满了老塔的宗教情结和终极关怀。
70 有用 黄小邪 看过 2009-07-02 23:42:54
再看《牺牲》。死亡气息(完成此片后不久塔去世),宗教救赎隐喻(达芬奇画《贤士来朝》、玛利亚与羔羊)。戏剧色彩,母亲歇斯底里;突发暴力瞬间。用滤镜,压抑或漂白颜色,几近黑白。开篇九分多钟长镜头,全片115个镜头。声音果然很引人注意。用巴赫《马太受难曲》。在伯格曼所居法罗岛附近拍摄。
2 有用 锅蒸之鱼 看过 2012-11-26 09:38:37
The Sacrifice (1988) is the last film directed by Andrei Tarkovsky. It couldn't be more "Tarkovsky",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pirituality and metaphysical themes, long takes, lack of conventional dr... The Sacrifice (1988) is the last film directed by Andrei Tarkovsky. It couldn't be more "Tarkovsky",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pirituality and metaphysical themes, long takes, lack of conventional dramatic structure, and distinctively authored use of cinematography.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