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之尘 短评

热门

23 胤祥 看过 2010-02-27 01:48:57

[2010-02-27] 安哲大爷的封刀之作……| [2022-08-18]北影节重看看完五星改三星,就这三星也是看面子给的。这片子真是……差……首先安哲搞了个自我祛魅,玩一个曝露电影机制(尤其是把音乐这个点也曝露了),这不能说不是求突破但是拍得实在太差了,感觉主要是为了显摆他用了费里尼在电影城的五号摄影棚。此外表演尬到死,他那套史诗剧的方法用希腊语没问题,用英语真是看得脚趾抠地。再说这个三角恋故事,格局是有了但是细节呢!细节呢!细节拍的是个啥啊!伊莲雅各布那个老年妆能看吗??她那表演是个老太太体态吗???就不吐槽这个故事矫情到什么程度了……狗血到什么这片子单看预告片绝对五星不止,当年我也真是粉丝滤镜太厚了……

60 冰红深蓝 看过 2019-06-17 10:52:08

1.细想来,本片作为安哲遗作,也并非过于残缺的谢幕,1953-74-99,横跨俄美加德奥的情缘,纵使颠沛流离半世纪,也终有刹那永恒的相聚,而不似[哭泣草原]般深陷无尽绝望。2.交叉剪辑时空,在单镜头内完成跨时空转换(如安大略酒吧)。3.三处破败空间:酒店大厅中一地的破碎电视机与渴慕"第三只翅膀"的天使,堆满斯大林雕像的废弃库房,画满彩色涂鸦的流浪人大楼,恍若历史的废墟。4.与前作的相似:音乐成为主角与沟通媒介,火车牵系起重聚别离,后拉与升高镜头及变焦前推频繁使用。5.74年新年夜奥地利通关边境上的猝然起舞,温情如亘古。6.母子美国边境重逢时周边漫溢的浓雾,模糊了时空幻真。7.艾连妮在情诗中将斯皮罗想象成披黄雨衣的人。8.布鲁诺·甘茨的表演极尽传神,"Don't go!" 9.“我只有在自己的故事中才能找到家的感觉”。(9.0/10)

48 欢乐分裂 看过 2010-02-14 21:44:49

4.5;2019-6-21重看。半个世纪,两代埃莱妮,在时空的辗转中完成对往昔的回溯,二战后的冷战时期以及铁幕的落下(柏林墙倒塌),均在时间的灰烬中尘埃落定;雅各布的结局其实就是安哲对待历史的态度。结合第一部看更有意义,比起第一步的青春逼人,此部重心放在重逢和回首。最后一幕引用乔伊斯《死者》,仍是典型安氏风格——记住爱记住时光。

75 米粒 看过 2012-06-26 05:10:06

让爱和生命都葬身于此,这种奇妙的时空交汇是不是只会出现在安哲的电影里?电影里有很多漂亮的手,握住的和没握住的。

44 Alain 看过 2018-09-14 23:33:33

安哲对国界线真是情有独钟,然而其表现的乡愁并不仅仅限于空间,也通过其长镜头运动的速度变化、以雾气茫茫弥合两个时代剪辑的缝隙、如残破雕塑等常用的暗喻时代变迁的符号等等诗化的手段将这种踟蹰于寻找与归去之间的离愁别绪扩散到时间的维度,才会让那一场使得祖孙两代Irène完成生命交接的拥抱充满猛烈的后劲。

17 刘小黛 看过 2010-07-24 00:56:28

卡塔拉尼到柴可夫斯基,巴赫到贝多芬,如何在静与动之间做出选择。

11 何倩彤 看过 2010-04-06 19:06:30

尾段的旁述讓人想起James Joyce

4 喻鸣 看过 2022-08-24 10:28:54 北京

安哲遗作。被历史放逐的人颠沛流离的一生,延续到下代和隔代依旧是常年无根无依难以和社会和解的状态。古典音乐满溢,时空不断交叉,甚而单镜头内便完成时空过度,但历史的厚度不是光靠横跨半世纪穿越三大洲就能累积的,单薄的情感力量成了这部史诗剧的木桶短板。三星半。 安哲实乃造型大师,屏摄重灾区能证明:广场集会悼念、流民攀登雪山黑阶、满地斯大林雕像、第三只翅膀。布鲁诺冈茨的表演臻入化境,冈茨+翅膀+诗意,一度跳戏《柏林苍穹下》。

39 (๑⁼̴̀д⁼̴́๑) 看过 2017-05-08 02:19:53

本片为“希腊三部曲”第二部

20 ╯^╰ 看过 2017-05-08 15:31:34

不能理解在战乱背景下苦苦挣扎的人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3 晚不安 看过 2022-08-29 23:44:31 北京

起笔在两个时空之间恣意穿梭,调度满是大师的气定神闲,后续让母亲显影并铺开经年的情感纠葛,叙事则多少显得有些臃肿,悲伤在拉扯之间逐渐涣散,部分文本的对仗也落入俗套。伊莲娜的脸上已有时光的刻痕,但她扮老后的体态仍是轻盈的,这使我无法确信角色的衰老,一如我不能接受《爱尔兰人》里众人的年轻(面部减龄但动作迟缓)。

7 不朽浩克 看过 2021-04-10 23:32:55

与《尤利西斯的凝视》类似,通过导演身份模糊虚实,在寻找尘封历史的过程中揭开时代的伤痕,只是前者由个体上升至民族,以影像凝视还原历史凝视;而后者由历史回归个体,在时间纬度上呈现记忆之殇,抚平受伤的灵魂,在过去与未来的交接处传承希望之翼 安哲的运镜越发稳重,变焦推拉精准捕捉人物目光所及之处,以类似视点镜头的转化营造诗意的盎然,近景变远景亦放大了生命于时代背景下的渺小,还原了无形的时光流逝。最为惊艳的当属在一个长镜头内完成时空的切换,柔情似水地为影像撒上了时光之尘,打破了时间的线性,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泛起一丝波澜 天使追寻着第三支翅膀,那是被折断的希望之翼。爱莲妮三次伸手够向前方虚无的希望,而希望不是随火车滚滚前进就是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时代的悲歌,国籍的矛盾,都在新旧一代的交替中传承,挥去时光之尘

71 内陆飞鱼 看过 2012-01-30 22:13:15

最后你投入冰冷的河流,一去不回,最后只剩我在时光里漫步,迎接银色的尘埃一片片覆盖没有你的记忆。

31 不流ᝰ 看过 2014-07-10 20:24:32

“时间的灰烬降落尘世,无论大小,湮没一切。”时间之尘是记忆,灌入房间的风和渗出手指的水,对尘灰的两种冲洗,洗净则进入死亡,或者不存在的大雪、涡轮搅动的河流。卡兰卓的音乐听过太多遍,落满灰烬,安哲已不再。

51 之晨 看过 2016-07-27 16:31:14

时光,它曾被西伯利亚的冰雪覆盖。时光,它曾被纽约的车水马龙踩踏。时光,它曾被柏林冰冷的河水淹没。然而时光,它轻易的占据了每个人的心房,用力擦拭,抚摸它诗意的脸庞。紧紧拥抱,紧贴它热度的胸膛。牢牢印记,那是一生所寻、现实梦境交织的人间天堂。

19 vivi 看过 2012-11-15 22:58:16

又见Irène Jacob,又提到雪地中黄色雨衣,又是列车/旅程,又是把时间当做不存在可以随意穿行,但是时间偏又是最存在,时间印记历史和事件,而当时间流逝剩下的究竟还有什么,有些人可以一直把记忆当做现在时,却怎样也逃不了身体发肤的衰老,最终赢的还是时间.钢琴,管风琴.每一部看到最后想痛哭的片子都想给五。2019.6.21 重看.哭泣草原之后,一切最终留存在记忆里,现实中能够抓到的兴许只是一抔尘土。一切仿佛都结束了。

2 假迷影真胖叔 看过 2022-08-24 19:35:39 北京

5.0。12th BJIFF资料馆1厅。1.打破镜像回归安哲整套表意符号系统中,将历史和现实、三代人全部做了串联,天使的第三个翅膀可望而不可即,时光的灰烬和记忆并不会因时间流逝而有所淡忘。2.布鲁诺·冈茨在莱茵河的纵身一跃始终让我觉得这是安哲本人写给自己的最终结局,一辈子理想的不可实现。3.广场上拍斯大林的葬礼和众人的默哀真绝,再多人留下伤痛的眼泪也抵不过马上要被流放的分离。4.片子本身也更像是20年后现代中国的预言。

1 Lisa姐姐 看过 2023-09-03 14:45:32 广东

“时间的灰烬降落尘世,无论大小,湮没一切。” 克制又简约的一部片子,包含了太多的隐喻,政治的,人生的。那些边境的重逢,那些曾经神像般的雕像,那些曾经的欢愉,别离和爱情,最后都被时间所湮没。雅各布与被祖国放逐的依莱妮在西伯利亚苦熬相伴,冷战结束后,雅各布要回到犹太人的梦想家园, 依莱妮要去美国寻找依然深爱着的斯拜罗斯。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两人各奔东西。 数十年后,年逾花甲的雅各布专程探望依莱妮和斯拜罗斯,临别时雅各布说:“我会向前走。” 但是转眼之间,他就张开双臂投入奔流的河流, 河水吞没了他老迈而孤独的身躯,带走了他短暂的幸福和长久苦难。他是活够了,他再也不能赋予生活新的意义。 命运的齿轮,时间的灰烬,不值一提的是个体的命运。 冷静缓慢地揭开人生真象的片子,没有被生活毒打过的观众可能是看不懂

3 蘇湛 看过 2010-04-06 16:19:21

我想说 相当一般 除了安哲式的镜头语言和白搭的古典音乐 此片矫揉造作剪辑突兀 我中途还睡着了.... 而且还被安哲大师放了鸽子 您老要保重

1 KUMA 看过 2013-03-05 04:06:11

Un bloc indigeste de l’espace-temps concentré dans une spirale d’autoréférencements. Le vrai pas suspendu de Angelopoulos. Nav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