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之日 Vredens dag (1943)

导演: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编剧: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 波尔·克努森
主演: Thorkild Roose / Lisbeth Movin / Preben Lerdorff Rye / Sigrid Neiiendam
类型: 剧情 / 爱情 /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丹麦
语言: 丹麦语
上映日期: 1943-11-13
片长: 97 分钟 / USA: 110 分钟 / Argentina: 94 分钟
又名: 愤怒的日子 / 神谴之日 / 卧龙藏虎 / 愤怒之日 / Day of Wrath
IMDb: tt0036506
5星
35.4%
4星
48.2%
3星
14.1%
2星
1.6%
1星
0.6%

复仇之日的短评 · · · · · · ( 全部 1251 条 )

热门 /  最新 / 

14 Irgendwann 看过 2012-07-08 16:54:52

德莱叶不适合我,完毕。

39 godannar 看过 2011-01-25 21:32:56

如果电影是光的艺术,那么德莱叶一定是艺术之神的宠儿。如果电影是一种不可触摸的生物,那么这部电影一定比斑马更加完美地道出了黑白的深邃。如果宗教是一种宿命,那么德莱叶的环状镜头一定是最富有神性的。愿神赐福于德莱叶的灵魂,因为他生前必是虔诚而崇高的——人。

27 冰红深蓝 看过 2020-11-11 21:52:12

1.比及[圣女贞德蒙难记]和[词语],本片显得更加暧昧多义,每个人都在情欲和占有欲中挣扎、辗转,每个人都有罪,但每个人也都可以被理解或谅解。善与恶、圣洁与污秽时常彼此缠绕,相互交融,可惜大多数人只持有简单的、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思维——攻灭异端与猎巫运动均遵循此粗暴逻辑。2.德莱叶的光影运用妙到毫巅,既有柔和软光,也有高反差硬光,室内戏角色面庞常半明半暗或打以伦勃朗光,人物的心绪起伏与光影变移相得益彰... 1.比及[圣女贞德蒙难记]和[词语],本片显得更加暧昧多义,每个人都在情欲和占有欲中挣扎、辗转,每个人都有罪,但每个人也都可以被理解或谅解。善与恶、圣洁与污秽时常彼此缠绕,相互交融,可惜大多数人只持有简单的、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思维——攻灭异端与猎巫运动均遵循此粗暴逻辑。2.德莱叶的光影运用妙到毫巅,既有柔和软光,也有高反差硬光,室内戏角色面庞常半明半暗或打以伦勃朗光,人物的心绪起伏与光影变移相得益彰,太有感觉。3.不少缓慢运动的横摇长镜,沉郁悲悯,下启沟口、贝托鲁奇与安哲。4.爱与死的交叉剪辑:老牧师陪伴弥留的同行&逆风迎死艰难返家vs.在河边、草丛与家中幽会的两人。5.首尾童声合唱的[愤怒之日]格里高利圣咏,多次复现的曲谱与手写信笺,如此悲凉,冷酷,犹如末世。6.以语词杀人,恰与[词语]以言复活互逆。(9.0/10) (展开)

11 糖罐子. 看过 2019-01-15 21:09:27

最爱的德莱叶。1.与其谑称为“女巫的诅咒”,倒不如说是各类宗教盛行的愚昧时代对待妇女的不公正压迫,后来则被解读为反映纳粹控制下丹麦的社会寓言。2.德莱叶的画面构图充满古典主义色彩,安妮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在极致的光影衬托下渗透出震慑心灵的艺术美感,令人过目难忘;室内压迫的舞台剧形式感较比室外全景自然光的明朗,凸显个人自由与礼教规束之别。安妮与马丁河边游玩、丈夫探望将死挚友的交叉并叙带出陈腐意志衰... 最爱的德莱叶。1.与其谑称为“女巫的诅咒”,倒不如说是各类宗教盛行的愚昧时代对待妇女的不公正压迫,后来则被解读为反映纳粹控制下丹麦的社会寓言。2.德莱叶的画面构图充满古典主义色彩,安妮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在极致的光影衬托下渗透出震慑心灵的艺术美感,令人过目难忘;室内压迫的舞台剧形式感较比室外全景自然光的明朗,凸显个人自由与礼教规束之别。安妮与马丁河边游玩、丈夫探望将死挚友的交叉并叙带出陈腐意志衰亡和勃发春意突破伦理禁锢的二元对立。3.窗框分割及人体物件间的阴影效果仍留有早期默片质感,面部特写交付心绪、上帝审判邪魔的文本构思同《蒙难记》,两次逼供的左行环顾长镜也与《吸血鬼》中提灯观画一幕相似。4.如诗般优雅的念白:我们就像水和树的倒影,永远不能被分离。|爱你是我唯一的罪(9.5/10) (展开)

48 丁一 看过 2010-07-31 08:41:25

神说——要有光, 撒旦不同意, 于是有了暗, 德莱叶看光是好的, 就将光暗分开

> 更多短评 1251条
为什么被折叠? 有一些短评被折叠了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账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联系豆瓣电影。
你关注的人还没写过短评
我要写影评

复仇之日的影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格利芙 2014-01-05 00:18:42

命运之轮不停

跟介绍说的《激情年代》扯上关系太牵强,如果硬要说两片有相似,那相似之处也不是什么女巫害人,而是两片讲的都是宗教害人。 《愤怒之日》很清晰能分出两派来。牧师、牧师母亲、村民为代表的中世纪古板冷漠无情残忍迷信的社会主流和统治方。牧师之所以会死,哪儿是因为妻儿的背...  (展开)
云影悠悠 2024-01-26 01:46:30

缓慢的颂圣

至少从《贞德》开始,德莱叶不再展现为一个信赖动作、运动的姿态的电影导演,他倚重的是语言,注重传递一种诉诸于感官但又形而上的意义。在无声时代,这种语言是激烈的表情,是神秘诡谲的奇观(《吸血鬼》),而悲哀沉重的面部也就是一种奇观,这是几乎完全为视觉铺设的,一种...  (展开)
吴邪 2022-12-10 23:40:53

谁来帮她把泪水擦掉?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末尾的镜头长时间聚焦在了宛如圣母般静立的安妮,她接受了“审判”,平静地说:“没人来帮我把泪水擦掉”。 要我说,别想着被拯救了,自己擦吧。 安妮像不像安娜卡列尼娜?从事神职的丈夫对她的内心漠不关心,和“闯入者”马丁光速坠入爱情漩涡,最后发现对方其实是这个家庭的...  (展开)
7级残废 2019-10-20 07:58:17

悲剧的诞生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关于中世纪女巫悲惨命运的文学和电影作品都不少。恰恰中世纪也是基督教最鼎盛的时期,教会的力量几乎可以决定一切。正是这种独断的精神和权利统治让民众可以心安理得的以正义的名义迫害他人,这与某朝某段时期何其相似。 影片中好心帮人治病反被指认为女巫的老太太在教会的刑讯...  (展开)
2022-07-12 06:53:06

父权与神权的欲望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BFI# #BigScreenClassics# 灾难疾病下遗失信仰的人民(不害怕上天堂或下地狱却怕死的老妇人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与裹藏在色欲之下的猎巫运动(男主未经同意的迎娶和儿子毫不犹豫的出卖)。 定场的横移推轨镜头带有一丝丝鬼祟感,大量的固定镜头帮助构建人物,还有很多摇镜头的...  (展开)
他他 2017-12-24 22:17:10

[Film Review] Day of Wrath (1943) 7.5/10

A 17th century drama about the antediluvian act of witchery persecution and the excruciating human benightedness inflicted by religious indoctrination, Carl Theodor Dreyer’sDAY OF WRATH is a sublimely slow-paced threnody that sets to shock and awe. Prior t...  (展开)
微暮薄暖 2022-12-10 22:31:16

以巫之名

德莱叶影展# 「复仇之日」 在波提切利画下「春」和「维纳斯的诞生」的年代,北欧兴起一场持续近三个世纪的猎巫运动。如果说男性总是在lineage中完成对身份地位的继承,当时的女性却一再以巫术为名遭到迫害,而在母女之间完成继承的是巫术能力。 这部的时间设置在1632年的丹麦。...  (展开)
emfrosztovis 2022-12-12 16:59:16

笔记(2021.8.20)

在德莱叶的电影中,这是相当隐晦的一部,以至于我没能马上直观地理解。尽管摄制于纳粹占领期间,德莱叶却极为艺术性地刻意避开了抓捕女巫这一行为的通俗象征,甚至走向了反面:透过其简洁过分的表象我们发现,像在某种希腊剧中那样,每个人物都混杂、暧昧,带着高于生活的现实...  (展开)
陸離 2016-07-28 00:22:54

《人性论》注疏——《复仇之日》

本片提出了五个问题: 1.什么是因果联系? 2.我们为什么非要认为同时关系一定伴随其他客观关系? 3.确定任意一条因果联系或客观联系是可能的吗? 4.什么是罪责? 5.报应是否是双方自愿建立起来而形似客观联系的一种制度? 思考完五个问题以后,可见中世纪女巫鉴定之困境是永...  (展开)
angry baby🌈 2022-12-11 00:11:24

如果情爱不能成为更强大的力量,我们又能指望什么呢?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在更大的基督教背景下,一个有自主感受的女性,她心中的忿恨与反抗的情绪,随时可能让她成为众人指控的女巫,因为她想选择与众不同的道路,她想要那些能激发激情的事物,但上帝似乎对她没有仁慈可言。她对情欲的向往是有罪的,如果她对此感到不满,那么只有一句小小的诅咒才可...  (展开)

> 更多影评 14篇


谁在看这部电影 · · · · · ·


订阅复仇之日的评论:
feed: rss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