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与娼妓 La Maman et la Putain (1973)
母亲与娼妓的获奖情况 · · · · · · ( 全部 )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 · · · · · ·
母亲与娼妓的影评 · · · · · · ( 全部 16 条 )

《母亲与娼妓》| Jonathan Rosenbaum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译】 “哪天我若不再经受折磨,那我便已成为另外一个人。” “世上没有机遇这回事。” “借用别人的话语来演说——这是我喜欢的方式。这也是自由的必然表现。” 从双叟咖啡馆到与之毗邻的花神咖啡店,自暮色巴黎的街道至某一偏僻的小公寓,在这219分钟的大部分时间里,亚历山... (展开)
让“女人是什么?”进行到底
这个电影的结尾不就是最庸俗的走出俄狄浦斯的happy ending吗?连精神分析都至少装模做样地撇清了自己的一切edifying职责了,最“早”的后-新浪潮电影居然开始发出某种“回到xx”的号召,太下头了。“婊子”不存在,“孩子”倒存在,这算什么“后-”? 接不光的电话,开不光的门...
(展开)

my own private nyff memo
2020-08-23 "you'll never be the same in three hours."——推荐这部片的人如是说 2022-10-05 在Lincoln Center看了第二遍,想到之前也是因为某位tinder date推荐才看到这部电影/ 一个很模糊的版本,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月,在支离破碎中只记得一些短句,以及放在地上的黑胶机永...
(展开)

一场关于现代性困境的解剖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法国新浪潮后期的重要作品。 这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电影以冗长的对话、缓慢的节奏和复杂的角色关系著称,深刻探讨了1970年代法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性解放后的虚无主义,以及现代人际关系的破碎与疏离。 1. 后1968年的精神幻灭 - 电影背景设定在1968年“五月风暴”后的巴黎,... (展开)
[Film Review] The Mother and the Whore (1973)
Jean Eustache is a member of Cahiers du cinéma coterie and a less-heralded figure in the Post-Nouvelle Vague French cinema, only because he left just 2 narrative full-features (together with sundry medium-length to short-length documentaries and fiction wo...
(展开)

《母亲与娼妓》75戛纳经典单元复映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1973年的黑白影片,由法国著名导演让厄斯塔什指导,角逐第26届戛纳金棕榈,并获得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本次第七十五届戛纳电影节复映修复版《母亲与娼妓》,同时也是戛纳经典单元(CANNEA CLASSICS)的首部影片。映前演员Françoise Lebrun出席,并简单说了几句。 [Réacti... (展开)> 更多影评 16篇
以下片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电影手册》世上最美的100部电影 (大旗虎皮)
-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部电影 (Viking)
- 不可不看的经典法国电影150部 (ForbidenPlanet)
- 六十年再回首-那些离金棕榈一步之遥的片子(嘎纳历年评委会大奖) (文西)
- 『绝色影展』 (与碟私奔)
订阅母亲与娼妓的评论:
feed: rss 2.0
母亲与娼妓的短评 · · · · · · ( 全部 1149 条 )
87 有用 大奇特(Grinch) 看过 2011-07-01 09:15:24
亚历山大的下场讽刺性印证了片名:对他来讲,女人不是母亲便是妓女,这观念使他成为第一受害者,既不能长久包养又不能永远做情夫,痛定思痛之余结婚乃是解决之道,但是面对浪荡成性的人来说,结婚意味着告别青春,面对残酷的现实。
111 有用 LOOK 看过 2014-05-01 15:29:34
洪尚秀一辈子都想拍却拍不出来的电影
28 有用 bloom 看过 2019-01-04 17:10:00
真奇怪,第一次觉得利奥德长得和于佩尔一模一样,这个没有从68中醒过来的年轻人没有财产、抵抗一切价值、在咖啡馆看书、可以和两个女人做爱却也谈不上很想做爱。可能因为他前所未有的瘦,显出了一种法兰西式的寡毒和脆弱,上女妆和自我剖述时很美。利奥德在说,“母亲”与“娼妓”在听,他们都肆意随性,却又满腹心事,带着存在主义的哀愁。Eustache客串的应该是那个偷轮椅的艺术家,仿佛暗示了一种潜伏在旁的目光。三人... 真奇怪,第一次觉得利奥德长得和于佩尔一模一样,这个没有从68中醒过来的年轻人没有财产、抵抗一切价值、在咖啡馆看书、可以和两个女人做爱却也谈不上很想做爱。可能因为他前所未有的瘦,显出了一种法兰西式的寡毒和脆弱,上女妆和自我剖述时很美。利奥德在说,“母亲”与“娼妓”在听,他们都肆意随性,却又满腹心事,带着存在主义的哀愁。Eustache客串的应该是那个偷轮椅的艺术家,仿佛暗示了一种潜伏在旁的目光。三人聚首之后的一段室内,面孔在黑暗中出镜入镜,不觉得是摄影机移动,反而像是漆黑宇宙中灵魂的漂泊。 (展开)
18 有用 白斬糖 看过 2022-02-03 03:07:28
一部永远不会向前迈出一步的电影。母亲也好,娼妓也罢,她们都是某种吉尔贝特“之后”的产物,甚至配不上用你我相称,她们不是女性,而只是女体。如果非要描述在五月风暴以后,新浪潮还占据着什么位置的话,那它的含义便只能是“原地打转”,与60年代的奔跑和迁徙恰恰相反。70年代的皮亚拉数度场景变迁,无一不死于循环;《出局》中的巴黎人埋头深耕细作,却幻想破产,殊途同归。也正因为新浪潮便意味着被落在原地,固执地、守... 一部永远不会向前迈出一步的电影。母亲也好,娼妓也罢,她们都是某种吉尔贝特“之后”的产物,甚至配不上用你我相称,她们不是女性,而只是女体。如果非要描述在五月风暴以后,新浪潮还占据着什么位置的话,那它的含义便只能是“原地打转”,与60年代的奔跑和迁徙恰恰相反。70年代的皮亚拉数度场景变迁,无一不死于循环;《出局》中的巴黎人埋头深耕细作,却幻想破产,殊途同归。也正因为新浪潮便意味着被落在原地,固执地、守旧地、懒惰地守在零落的这一侧,我们这一些从未追上现实,总是被自我磕绊兜转的人们,也必将一再回到新浪潮中来,这便是为什么与电影有关的一切,其实最终都与新浪潮有关。灾难之后,面对一个逐渐恢复秩序,又不再有迹可循的世界,现实是各自逃生,对革命和良心仅剩的缅怀便是不得动弹,任凭时间夺去所剩的一切。 (展开)
42 有用 炯之 看过 2019-01-09 14:45:38
大概是现阶段最不愿意看的一类电影,无休止的情感问题、知识分子的宣泄、哲思的抒发让人甚是疲惫,这是某种语言构建美感的电影,成于语言也会困于语言,抽离了情节甚至是运动的纯语言电影会让人越来越疏离,无法理解这些让主人公痛苦的事情究竟如何影响了他们,总是在两段感情中纠结执拗于具体的选择,于我来看只是某种甜蜜的烦恼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