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女艾达 Ida (2013)

5星
21.4%
4星
51.6%
3星
24.8%
2星
1.9%
1星
0.4%
好于 69% 剧情片

修女艾达的获奖情况 · · · · · · ( 全部 )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 · · · · · ·

修女艾达的短评 · · · · · · ( 全部 6805 条 )

热门 /  最新 / 

71 Peter Cat 看过 2015-01-15 08:49:57

典型不透明的电影。和固定镜头使用一样,镜头里有什么,镜头外有什么;你听见什么,没听见什么;导演拍了什么,而历史里又有什么?或许,结尾两位女主在世俗性-神圣性上互换有些操之过。但众口一词批评“摄影喧宾夺主”,让我觉得必须打个五星。换位到创作者角度,与其说“刻意”不如说“雕琢”。

105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看过 2014-12-11 01:57:01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波兰。纳粹与共产主义双重切割后,世俗快乐才凸显出它的可贵。安静、沉稳,镜头推动叙事,可以成为电影构图的范本了,其实没必要整成黑白的。

66 欢乐分裂 看过 2014-12-14 19:45:47

人物刻意安排在画框下面三分之一处,大量的空白造成视觉和情绪上的荒凉和肃穆;构图相当讲究,甚至有强迫症倾向,时时呼应宗教隐喻和时事指涉;黑白画面中的自然光线看得非常舒服;剧情苍白什么的我就不追究了。

131 弗朗索瓦张。 看过 2014-03-03 06:58:44

黑白四比三是我很喜欢的风格,但出乎意料地是这个片让我意识到,这样形式感过于突出的摄影是会影响电影本身的。看片过程中我常常感到被画面打扰,难以投入剧情,视线总是需要在不断变化的视觉焦点中寻找人物。这是以后自己创作中需要加以注意的地方。

48 托尼·王大拿 看过 2015-01-22 04:00:29

导演确有投机的嫌疑,亦有赤裸裸的隐喻,但成片效果还不错:黑白摄影的构图与打光都经过了仔细的琢磨,如同静物摆拍一样的固定机位,直到最后用两个运动镜头收尾,有些平地惊雷的意味;战争的创伤和愈合,信仰的崩塌与重建,镜头内外的故事互有所指;而且能把这种电影拍得不闷,也算是大功一件。 WAP

> 更多短评 6805条
为什么被折叠? 有一些短评被折叠了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账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联系豆瓣电影。
你关注的人还没写过短评
我要写影评

修女艾达的影评 · · · · · · ( 全部 87 条 )

优游卒岁 2014-07-18 14:01:42

历史凶猛,不堪回首

波兰影片《艾达》亦翻译成《修女伊达》》,片子短小精悍,却内涵丰富。 电影拍成了黑白,似乎是近来电影界的流行色,不过用于此片中,反映那个沉闷而黑暗的时代,倒是相衬。 电影中的故事发生于1962年,那是冷战正酣的时期,也是东欧社会主义进入一个较为平稳也很沉闷的时期...  (展开)
陈凭轩 2015-01-24 18:58:32

完美影像的灰色叹息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本科蹭电影课的时候,有个老师在形容一部电影不好的时候,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这片子差到两个小时的图像都找不出一帧可以做海报的!”我想如果他看了《伊达》,一定会把这句话反过来说:这是一部影像的奇观,随便哪个镜头抽出来都是一幅完美的静像。其他片子虽然也会放出很...  (展开)
月球漫舞者 2014-05-21 01:50:51

小津的反面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这个微评写在从Film Forum回家的路上,只能算一篇长微博,也就展开说了一点,但用手机写还是写到手快抽筋。。。 天主教,犹太人与波兰共产主义被巧妙地集中在了一起。导演与摄影的处理方法非常值得一说。对风景的构图处理与Nebraska类似,主要通过黑白粗细线条、光区与暗区的...  (展开)
S 2015-02-22 22:04:11

一些背景

1.关于导演 导演Pawel Pawlikowski是波兰裔英国人,1957年生于斯大林主义统治时期波兰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虽然来自传统的天主教家庭,但对待宗教信仰的态度并不极端,父亲则是一个精神自由的人,不信教,他因而得以在一个世俗的环境中长大。 Pawlikowski后来慢慢发现父亲...  (展开)
小小农 2014-12-22 17:00:05

《修女艾达》虚无的世界

这就是名副其实的视觉享受,波兰电影《修女艾达》,2014年我看到的最令我心动的电影。它的故事、画面、音乐,还有任我自由靠近、自由远离的灵魂,无一不带有捉摸不定的魔力,有时它像一簇一簇望不到边际的洋甘菊铺满我的整个思绪;有时它能发出刺鼻的来苏水味道,魔幻出穿戴防...  (展开)
七七 2017-06-06 13:59:32

修女艾达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影片讲述了修女艾达在正式成为修女之前,与姨妈进行了一次寻根之旅,那就是寻找到自己二战期间被杀死父母的遗骸 寻根作为主线,是揭伤疤的勇气,而真正煽起戏剧冲突的却是姨妈和艾达不同信仰的冲突、困惑以及郁抑。 姨妈旺达身上交织着信仰的困惑和危机,显然经历了二次大战,...  (展开)
ypapanti 2015-04-24 15:45:42

信仰的深度

这电影很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给《艾达》,是奥斯卡的光荣。 就电影范围内来说,或者就更广泛的“文艺”范围内来说,很少有作者能达到这样的深度。 这电影对非基督徒和大量信得很浅的基督徒来说,都是有益的。 而作者很明智,他选择了一个浅显的角度:一个女孩,在她宣誓成为修...  (展开)
冲鸭 2020-10-18 09:42:28

不让开音量,我都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一个虔诚的小尼姑,画耶稣像的神情十分专注,让人对她的灵性有了印象。那种隔绝人世的生活完全吸引着我们。她在床上下意识的亲吻着小耶稣项链,这是她离开前的那个晚上。角度倾斜了30,这种空灵的画面能自我解释,再比如突出宗教建筑的大山墙,三一律的思维一下子跃入我...  (展开)
圆首的秘书 2015-02-27 15:30:50

修女艾达 Ida, 2014

自从《修女艾达》进入公众视野,“欧洲学院派”、“欧洲传统”就成了谈论这部影片必不可少的词汇。然而,简单地用一句所谓的“传统的欧洲风格”来概括显然忽视了《修女艾达》超越“清新”的、对特定电影作者的扬弃。事实上,《修女艾达》从各个层面来讲都体现出某种“超验性”...  (展开)
神甫 2014-07-03 22:43:11

《伊达》

伊达:“现在别喝了。” 旺达:“这路很长,我会慢慢清醒的。” 看似关于宗教信仰选择、战争痛苦遗存的主题,其实并没有给人此类题材的相关体验,更多被升华为一个较高层次关于人生定位及选择的母题。 影片节奏以及叙事完全出乎意料的快(可能对于一般观影者还是属于偏缓慢...  (展开)

> 更多影评 87篇


讨论区   ·  ·  ·  ·  ·  ·

画幅比例 来自不是香烟的华子 2 回应 2023-11-11 12:26:34
不得不说的一些背景 来自猪头妖怪 9 回应 2023-09-25 12:35:50
有的人只是常常无法忍受房间有别人 来自leela 2022-08-01 00:13:46
三十分钟左右乐队演奏的歌 来自au-delà 2022-06-01 15:39:28
就是不明白姨妈到现在才自杀,为什么要自杀? 来自'﹎|零¨ヰ 6 回应 2021-12-20 22:50:03

> 去这部影片的讨论区(全部11条)

关于《修女艾达》的问题 · · · · · · ( 全部6个 )

谁在看这部电影 · · · · · ·


订阅修女艾达的评论:
feed: rss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