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恶的距离 我們與惡的距離 (2019)
我们与恶的距离的分集短评 · · · · · ·
小组讨论 · · · · · ·
我还是太小看湾湾了。。。 | 来自甘豆腐 | 265 回应 | 2023-02-05 12:14:51 |
王赦是不是有点过于理想主义了 | 来自别想找到我 | 14 回应 | 2023-02-02 14:54:23 |
废死是圣母的表现吗? | 来自不是卜卜 | 86 回应 | 2023-02-02 02:00:56 |
有几个人能真正看懂这部剧呢?(投票可多选!!) | 来自范小花 | 3 回应 | 2023-02-01 18:02:35 |
中肯说台湾与大陆演技的差别 | 来自艾尔弗吉妮亚 | 348 回应 | 2023-01-30 21:55:31 |
重新翻拍大陆版我们与恶的距离好不好 | 来自水君兄 | 116 回应 | 2023-01-28 23:33:27 |
这对父母难道真的无辜吗? | 来自天生不会飞 | 50 回应 | 2023-01-28 22:14:22 |
剧中王律师为了调查出杀人动机才一直坚持上诉,拖... | 来自独眼龙胖虎 | 9 回应 | 2023-01-24 01:35:57 |
一人一句最觸動的台詞吧 | 来自smileghost | 313 回应 | 2023-01-20 19:16:03 |
李妈妈的演技 | 来自暗黑欢帝 | 2023-01-20 13:47:21 |
我们与恶的距离的剧评 · · · · · · ( 全部 3015 条 )

《我们与恶的距离》中有哪些台词引起了你的深思?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为什么是我?” “为什么是我?” “为什么是我?” 注:《我们与恶的距离》是由林君阳执导,贾静雯、吴慷仁等主演 这是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患了思觉失调的应思聪发出的疑问。 幸运的是故事结局走向很温暖,还了大家一丝慰藉。 但思聪的这个为什么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 ... (展开)在哪儿看这部剧集 · · · · · ·
- 腾讯视频 VIP免费观看
以下片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关于新闻传播 (将名)
- 用一部电影换一段温暖。 (Salyu)
- 在电光声影中寻找心灵的平静 (无心恋战)
- 我从来不看电视剧 (宁止水)
- 有关记者的电影 (the tail)
订阅我们与恶的距离的影评:
feed: rss 2.0
我们与恶的距离的短评 · · · · · · ( 全部 131029 条 )
19382 有用 豆友148140114 看过 2019-03-26 16:27:07
台剧质量都已经拍到这个深度了,国产剧还在拍什么家长里短,情情爱爱。。。。
16467 有用 降E大调 看过 2019-04-14 01:54:44
民众在斩草,政府在除根,媒体在浇水,只有王赦在研究土壤。
9755 有用 居无间 看过 2019-03-27 15:53:25
我们与恶的距离,就在于是声讨恶人,还是声讨恶。
2320 有用 朝暮雪 看过 2019-03-28 14:05:30
如《大卫·戈尔的一生》探讨法律和人性的矛盾,又如《聚焦》《夜行者》展现媒体人的真实写照。 律师为杀人犯辩护,人们就骂他没有良知,甚至对他泼粪。 其实,和发泄愤怒相比,还原真相更加重要。 每件案件发生时,我们都需要一个冷静的人,能客观中立地查清真相,不包庇罪犯,也不夸大事实。 记者为了收视率不播人们真正关心的新闻,而去播博眼球的新闻; 为了流量和热度,还没查清真假就播假新闻,甚至可以为了发一个假新闻... 如《大卫·戈尔的一生》探讨法律和人性的矛盾,又如《聚焦》《夜行者》展现媒体人的真实写照。 律师为杀人犯辩护,人们就骂他没有良知,甚至对他泼粪。 其实,和发泄愤怒相比,还原真相更加重要。 每件案件发生时,我们都需要一个冷静的人,能客观中立地查清真相,不包庇罪犯,也不夸大事实。 记者为了收视率不播人们真正关心的新闻,而去播博眼球的新闻; 为了流量和热度,还没查清真假就播假新闻,甚至可以为了发一个假新闻耽误女儿的生日; 捕风捉影,以讹传讹,传来传去把导演拍电影传成了精神病挟持儿童…… 律师未必都是为罪犯洗白,记者也未必说的都是真的。 正义和邪恶只有一步之遥,因为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一样没有人性。极端的善,何尝不是另一种恶? 去年一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今年一部《我们与恶的距离》,台剧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展开)
7058 有用 嘉凉 看过 2019-03-29 06:37:06
从滴滴事件到红黄蓝到房思琪到胜利酒吧到更多每天刷新在微博热搜的事件,这几年关于社会刑事案件引发群众情绪和价值导向,有太多话题值得探讨了。有“刻奇”,围观者自我感动到不行并聚众煽情;有污名化,卷入事件的每个个体都即将被更大的名词代替来加入讨论;有“健忘症”和“娱乐至上”情绪,上一秒义愤滔天的群众下一秒即将被肤浅的娱乐消息吸引注意;有媒体职业道德的探讨,是否权力和金钱可以随意抹掉或支配媒体的声音。这些... 从滴滴事件到红黄蓝到房思琪到胜利酒吧到更多每天刷新在微博热搜的事件,这几年关于社会刑事案件引发群众情绪和价值导向,有太多话题值得探讨了。有“刻奇”,围观者自我感动到不行并聚众煽情;有污名化,卷入事件的每个个体都即将被更大的名词代替来加入讨论;有“健忘症”和“娱乐至上”情绪,上一秒义愤滔天的群众下一秒即将被肤浅的娱乐消息吸引注意;有媒体职业道德的探讨,是否权力和金钱可以随意抹掉或支配媒体的声音。这些案件,活生生血淋淋,稍加整理都是最好的影视剧题材,也都应该借助影视作品的性质来引起更强烈、更广泛、更专业、更具有辩证态度的社会关注。台湾编剧的抱负、业务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我们看到了,大陆的编剧基本还在风花雪月和家长里短一地鸡毛里昏睡不醒。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