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在镜中 短评

热门 最新

8 囍弗斯 看过 2021-03-31 19:16:31

抑郁的时候不能看这片,痛苦值翻倍,难受到大脑无法工作,可是你看,我不信上帝,这个在影片中所谓爱的具象。而痛苦又都源于丢失了让我们扎根现实面对黑暗的信念,越来越陷入一个怪圈...我宁可自己可以相信某个超出现实的精神寄托,但这些在纯粹而真实的爱面前是多么虚伪且空洞。

25 周鱼 看过 2011-03-06 23:44:45

看来我会给英格玛伯格曼所有的电影都打1颗星了 单调、缓慢、沉闷、浓郁的宗教味 这位大师留给我的印象 比老塔和冯提尔更糟糕

10 Mr. Infamous 看过 2017-02-14 17:54:48

最终知晓上帝是爱,或者上帝在爱之中。但这一家四口,却偏生都不懂爱。在各自风雨如晦的角落,彼此试探着逃离或理解,但在很长时间内却徒劳无益。但随着机缘被撬开,各自的开诚布公以争吵、引诱或抚慰呈现,Minus迅速成长,其他人也许霎时老去。黑暗中的镜面,始终穿不透罢。

10 电个爆炸头 看过 2016-05-20 17:47:51

人们说信仰上帝,但当你说亲眼看到上帝时,往往会被当做精神病人/“我们用圆圈把自己围起来,把不符合我们游戏规则的东西排斥在外,每当圆圈被现实打破,我们又再重新画圈把自己保护起来” 这正是我现在最需要面对的问题/爱即上帝?我主观地认为,在伯格曼看来,上帝可能只是一只永远迟到的蜘蛛罢了。

7 张晚禾 看过 2011-05-12 18:39:06

一不留神就走出来了

8 Alain 看过 2018-03-09 00:07:18

无不令我想及布朗肖的《死刑判决》,墙上若隐若现的光斑、来自墙壁后面微弱的声音、倏忽之间敞开的柜门,疯癫时刻最接近神性在场,死亡与虚无、上帝与爱的笃信或怀疑,在疾病必然通向的死亡和死刑的延期之间摇荡,进入房间然后滑入死亡,“我会永无休止地对那个念头说,‘来’,而它永远都在那里。”

7 风间隼 看过 2018-04-10 21:05:52

各种面部大特写,哈里特真美啊。虽然午困一路睡,可还是能感觉到背景细节和构图的美,与内容相得益彰。作家老爸困在亲情与个人追求之间,女儿困在上帝与病痛之间,发病时候的性暗示,儿子与父亲探讨“爱是否即上帝”的话题,都是西方近代以来热议的题目,形式和内容都很充沛,而且充满解读的空间。

4 乔大路 看过 2011-02-20 23:15:31

观影过程中尝试用福柯的《癫狂与文明》解读有关疯狂,宗教,神启的联系,一直到电影最后我才觉得以前对伯格曼多是误读了,看他的电影完全可以刨去电影的形式,直接读取电影的内核,那剧情不过是一个个的哲学命题罢了,与其说伯格曼是导演,不若再加一个哲学家。

4 bloom 看过 2011-01-18 22:31:11

他们相爱却是全然割离的,正如上帝与爱同在,上帝却永远在那扇门之后。打破玻璃与黑暗后的面对又是如何的,走出门来是蜘蛛,爱也似虚妄的。“等那完全的到来,这有限必归于无有了。”恍惚又可以说回蒙蔽的问题了。言语虽是捷径,却不如沉默更远。

4 墓岛GRAVELAND 看过 2016-07-29 20:42:18

以室内戏为主的狭小环境与短暂的一天之内的故事内时间形成封闭短暂的效果。外部世界与潜意识“两个世界”的冲突对立。由家庭伦理经由弗洛伊德式精神分析上升到对于宗教与上帝存在与否的终极追问,可见当时的伯格曼对于这一命题的回答依旧是肯定的。上帝即是”爱“,即是对于自我囚笼的打破 Android

3 断弦的耳朵 看过 2012-08-20 00:01:35

"One can’t live in two worlds. One has to choose. I can’t go on moving from one to the other all the time..."

4 沁云 看过 2013-03-29 21:44:15

上帝/信仰三部曲之一。充满隐喻和象征的片子。荒凉的岛、破败的度假屋、寂寞的海平面、内心复杂空虚的现代人……伯格曼总是擅长用简单到极致的故事设定来表现复杂到极点的哲学命题。他的演员也总是富于面部表情的表现力,不惧大特写。这电影真的太压抑了。

3 一只麦麦 看过 2018-04-30 23:21:24

又是法罗岛,各怀心事的一家四口,精神分裂的女主,墙壁里的上帝是蜘蛛,探讨家庭关系和宗教困惑。哈里特安德森表现出了和莫妮卡里完全迥异的气质,莫妮卡是热烈的、生活的,这部则比较像舞台戏剧,时间跨度和场景都很有限,台词也很文学化。(要承认我看得昏昏欲睡,尤其是带个非影迷看就更如坐针毡了

5 松枝清顕 看过 2016-05-26 00:07:13

“我不知道是爱证明了上帝的存在 还是爱本身就是上帝”。伯格曼用他所钟爱的艺术表现手法讲述了一个艺术创作与真实生活以及宗教与伦理道德相互交织的哲理故事 充满了思辨意味。哈里特的表演张力十足 瞬间想到《着魔》中的阿佳妮。台词摄影俱佳 记忆中的艺术电影是由伯格曼启蒙与定义的。

4 刘小黛 看过 2011-01-15 14:38:46

镜中倦容,仰面幻想犹疑去。在人类狭隘的世界里,没有爱情,没有上帝,唯有悲剧。

2 godannar 看过 2018-07-01 20:24:03

回想起从电影院出来的那一刻,最鲜明的感受莫过于大银幕独有的,哈里特安德森从皮肤深处涌出的肉欲,然而那反而确凿证明了伯格曼仍不能正视自己的宗教烙印。当他把德莱叶的自然式拍摄与自己过往的戏剧生活,以及现在因妻子而点燃的巴赫之爱相结合时,他在救人一事上的犹豫表露无遗,彼岸仍是彼岸。

4 汪金卫 看过 2018-04-10 19:55:03

【北京电影节展映】2018北影节第一睡。实在是受不了这种舞台化文本化的台词,在没有背景音乐的大段大段莫名其妙台词的催眠下,忍不住打了瞌睡!更是不喜神经兮兮的女主角,没有旧船票,却还是诡异地登上了破船。上帝也好,蜘蛛也好,影也妹瞧见!一星半给开场20分钟

4 峰峰峰峰 看过 2014-06-02 18:23:19

神即是爱,爱即是神。信仰可以是上帝,也可以是任何,就像镜子一般,要么照见自己,要么照见蜘蛛。显然伯格曼的答案是悲观的。

1 🌵🌵 看过 2018-04-14 22:36:56

越是探求上帝所踪,越是难以发现上帝就是你我,早已无意中窥探到了一切,所以这里女主也就替代上帝的存在,其实伯格曼的电影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点”,越是执着于主题,越是容易偏离中心。

3 Chardonneigh 看过 2020-01-02 06:46:44

剧情采用了层层递进的叙事方法,高级又隐晦,但核心的信仰问题在电影过半了才随病情发作被点明,显得前后气氛与逻辑的不对称,实在美中不足,正如A.N.伦德克维斯特的评价:(伯格曼)似乎把自己的信仰尽可能地寄托在了灵感和艺术上,像一种自给自足的魔法,但随后他又在一定程度披上了一层带有误导性的合理化的外衣,或许只是为了不让自己暴露太多……内容和目的的不清晰常常导致伯格曼的电影令人感到不安却有趣,诱人而又充满挑战,其原因正是因为这种模糊性,这是艺术的两难境地,既推动他前进,又有被拖累的风险,因为这既是他的强项,也是他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