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妮与亚历山大的5星影评 (71)

撑起雨伞 2007-08-01 18:28:31

一位老人静静离去 悼念伯格曼

1 伯格曼去世的消息是广西的网友告诉我的,我刚听到这消息并不很惊讶,但后来却陷入了长久的木讷。这种木纳出于我对伯格曼饱含的热爱和敬仰,但又愧于知之甚少,当我准备动笔撰写纪念其的文章时,我的思想在颤抖,生怕每写一个字都是错字,每写一句话都是对伯格曼去世...  (展开)
撑起雨伞 2006-07-28 23:14:55

《芬妮和亚里山大》 生命的呼喊 细雨的绽放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芬妮和亚里山大》 生命的呼喊 细雨的绽放 1 奶奶生了三个儿子,其中我父亲奥斯卡身体最弱,他的两个兄弟卡尔和古斯塔夫,一个整天喝酒,喝醉了就和她那遭全家人厌恶的德国妻子呆在一起,另一个则经常与漂亮女人裹在一块,奇怪的是古斯塔夫的妻子却百般纵容丈夫拈花惹草...  (展开)
明鑫 2013-10-30 16:15:26

寻欢作乐者的结语与预言

这部片子可以视作对欧洲贵族社会的最后一次全景式的回眸。其实从文艺复兴贵族制社会的瓦解就已经开始,但是在一代代新旧贵族的传递中,属于贵族社会的典雅传统竟然超越了阶级,从土地贵族到新兴资产阶级,都沉醉于充斥着巫术、情欲、永恒与毁灭的旧梦里。直至一九一四才完全破...  (展开)
惊奇少侠 2018-10-08 12:45:56

10/10,伟大的电影:芬妮与亚历山大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我翻译了一篇罗杰·伊伯特对本片的影评,原文章刊登于芝加哥太阳时报 英格玛·伯格曼的《芬妮与亚历山大》(1982)是他计划中的最后一部电影,在本片中,他力图探讨关于青春、中年、老年、男性、女性、基督徒、犹太人、理智、疯狂、富裕、贫穷、宗教与亵渎的主题。他创造了一个...  (展开)
Clyde 2020-05-27 18:16:58

乱弹

刷完了将近五个半小时的《芬妮与亚历山大》电视版,又二刷了三个小时的电影版,还看了《<芬妮与亚历山大>的诞生》(1984)、《伯格曼告别电影》(1982)、《伯格曼织锦》(2004)等三部相关纪录片,完成了约十二个小时“视力工作”后,我找不到一部可以与《芬妮与亚历山...  (展开)
荼蘼泡沫 2008-01-22 21:32:01

上帝是否存在,以及为何沉默。

据说,这是伯格曼自我约束的最后一项硬性指标——世人有个约定俗成的规范称谓,将大师的最后一部作品称为收山之作。但是,活着的人为自己制定了的金盆洗手日期之后往往出尔反尔的状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即便是对于已经功成名就完全可以退隐江湖享享清福的大师们来说,甘...  (展开)
Simona McQueen 2017-07-30 23:37:11

幻想之神的光

本文首发于深焦DeepFocus。 《芬妮与亚历山大》(1982)以1907年左右的瑞典爱柯达家族的圣诞夜开始讲述,上帝似乎对这个家族很宽容,直到亚历山大父亲的去世,一年后母亲改嫁当地受人尊敬的主教。可亚历山大始终抵抗着伪善的主教,在祖母与家族朋友的暗中帮助下,他以“王子复...  (展开)
澳洲文化野人 2010-03-07 05:27:38

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

看了Fanny and Alexander的完整版,六个小时,从晚上七点看到半夜1点多。怎么判断好看不好看?用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吧,因为片子比较长,中间起来喝水若干次,上厕所若干次,居然都是来去匆匆的。电影恐怕看过的人太多了,情节就不介绍了,其中的思想也不用我总结了。说...  (展开)
Mr. Infamous 2018-01-31 14:51:16

最后一座巅峰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提及伯格曼,除了众所周知的《野草莓》、《第七封印》和《处女泉》等作品,不能不提《芬妮与亚历山大》,一部鸿篇巨制,一部集大成者。这是伯格曼的生涯巅峰之一,自此之后,他将渐渐减少作品的产出。 最后一座巅峰 《傀儡生涯》上映次年,伯格曼以监制身份参与到《萨丽与自...  (展开)
一把火鲍伊岚 2014-12-23 17:24:41

序幕:平安夜就看《芬妮与亚历山大》

序幕便足以让你哭出声。冬季,巨大的房间空无一人,只能听到钟表的声音。它让我想起,让我想起都还不够,它让我重新经历,或者说回到童年:父母上地里去了,要不是在夏天的中午睡觉。钟表,我首先想到的是奶奶家东房里那只,搁在褪了色的绿色柜子上,像一台收音机,表盘是红色...  (展开)
SWX 2010-03-12 13:46:36

哈姆雷特的影子

太多的话不好说,只说几点,首先是莎士比亚的影响。英格玛.伯格曼早年是搞戏剧的,最崇拜的是莎士比亚和斯特林堡。斯特林堡我没看过,所以不大好说,但是莎士比亚的影响非常之明显,几乎在任何一部电影里都可以看得出,最突出的是那种让人如痴如醉的迷乱的复杂的情感,还有那一...  (展开)
溪云 2013-04-04 05:04:50

幻想的盛宴

颜色构图精湛,开场浓烈的颜色,从淡绿帷帐一直过到暗红的深处,光柱散落其中,很像“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境。 其实这是一出四幕剧,第一幕 庆典,在一场圣诞晚宴中,用老太太,儿子们和亚历山大三条线铺陈一个虽有小忧但无大碍的家族。第二幕 死亡 从奥斯卡...  (展开)
momo 2007-09-05 19:27:06

关于《芬妮与亚历山大》

关于《芬妮与亚历山大》 首先,这无关乎品味,也不是以作任何卖弄或者炫耀为目的。那么我就可以安心的说,能够让我把他的电影顶礼膜拜来瞻仰的大师只有一个,那就是英格玛伯格曼,永远的伯格曼。 关于哲学,宗教与生命的思考一直是这个我们称之为大师的人在...  (展开)
摩卡 2018-10-03 17:40:13

伯格曼瑞典美学与生命哲学标签的巨作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芬妮与亚历山大》无疑是最著名的瑞典人也是是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英格玛·伯格曼,为世人呈现的又一个充满瑞典美学与生命哲学的恢宏巨作。《芬妮与亚历山大》在充满虚幻与现实冲突、生活与戏剧交织框架下,借用艾克坦家族三代人经历的生与死、灵与肉、控制与挣扎,剖析人的...  (展开)
qckf2001 2011-11-23 13:29:03

浅酌低吟,《芬妮与亚历山大》之后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从上大学的时候开始,每次别人问我最喜欢的导演的时候,我总会提到伯格曼的名字。我记得第一次看他的电影是那部《第七封印》,那部让人感觉到窒息的电影,描绘着末世的荒凉和悲悯,骑士和死神的博弈,被赤裸的搬到银幕上,这个过程中,我能感到的,是伯格曼灵魂的抽搐。那...  (展开)
NAVIS. 2018-12-20 16:40:40

想象如纺线

在伯格曼百年的最后一个月初识了他,相见恨晚。上个周末第一次看完F&A记了不少笔记,想是还会再看2、3遍的。 观影过程用“渐入佳境”来形容再适合不过,前半部分沉浸在精彩的运镜、烛光的运用、幕布与门对置景的巧妙切割、色彩与情绪的渗透;当时间到达电影黄金分割比的高...  (展开)
呼啦呼啦磨洋工 2018-05-29 01:58:42

越接近“真理”的人,越质疑“真理“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最近看伯格曼的自传《魔灯》对里面一句话印象深刻。 “如果我们努力的话,还是可以分清现实和幻想的。但是真的有绝对的现实吗?那上帝是否真的存在呢?那些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呢?开辟红海的故事呢?” 我们生活的现实,都包裹着一层梦的外衣。 书里还说了一段,伯格曼儿时因为迷...  (展开)
千千阙歌 2023-11-10 13:05:17

芬妮与亚历山大

交流后观点补充: 两个侄子的“施法”是某种审判,两个侄子一个是开着很多奇怪木偶等物件的商店,一个是雌雄同体和兄弟关系亲密的人,两个人其实都是亚历山大本我的化身,特别是雌雄同体那个,性暗示也好,随着他的描述神父惨死的平行剪辑也好,都是亚历山大内心的渴望。而且影...  (展开)
ifish 2022-09-05 21:22:52

电影是伯格曼的小游戏,显然他对现实生活这场游戏不感兴趣

有一段时间很迷伯格曼,比较有名的电影我也都看了,时隔那么多年,也没留下点儿什么。最近看了伯格曼文集《我们都是马戏团》,深受感动,就找来他的影片看。我看的是五个多小时的版本,分了五幕,我最喜爱的是第一幕,华丽的装饰、丰盛的饭菜、热闹的气氛、彻夜狂欢,大人们有...  (展开)
ZDD 2018-04-22 15:35:23

开放且繁复,冗杂而坚定

北影节看完,老公说他不喜欢这些西方大师的方式,太繁复~想表达的似乎很多,又似乎让人摸不到头脑,偶尔和大师共鸣了,就觉得看懂了似的。然而大师自己想说什么?讲故事?不是!讲道理?不是!讲观点?仍然不是!所以通常是看的似懂非懂,云里雾里~以上种种就是老公归家一路...  (展开)
<前页 1 2 3 4 后页> (共71条)

订阅芬妮与亚历山大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