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4星影评 (238)

抛开书本 2020-03-03 01:53:25

贾平凹:你生那里其实一半就死在那里,所以故乡也叫血地 余华:我要一直游,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文/Somer(子非鱼) 看完电影回到家,已经是柏林时间晚上七点。打开手机微信,发现自己漏掉一条上午的重要信息,在乡下外婆家的舅舅发来信息说:“现在可以打过来(微信电话),外公在门口等你。” 外公和外婆住在湖北乡下,距离武汉只有大约两小时自驾车程的距离,今早,作为...  (展开)
看电影看到死 2020-02-21 20:49:59

贾樟柯的备忘录,中国文学的死与生

看死君:第70届柏林电影节已然拉开帷幕,七十大寿,不冷也不热。而回望近几年与柏林挂钩的华语片,可谓悲喜交织。从2017年《好极了》惊喜入围,到2019年《地久天长》荣封帝后,都还历历在目。但身为影迷的我们也注定不会忘记,那两部双双退出的《一秒钟》和《少年的你》。 纵观...  (展开)
瘦鱼 2020-10-26 15:20:25

贾樟柯,一条悲怆的河流

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一开头,科长借着那位贾家庄的年迈村民之口向我们描绘了一块土地从贫瘠到丰饶的过程: 在以前,贾家庄的地全都是白茫茫的盐碱滩,庄稼难以成活,村民们的生活都很困苦,村里的男丁连老婆都讨不到,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光棍村。而后来马烽来到了贾家庄,带领...  (展开)
tooru 2021-09-18 08:35:53

那一刻,我们都是河南人

全片结束后,对我个人来说,最大的记忆点和触动是一上来大量的老年人面部肖像跟拍和最后王亦梁小同学的河南话自我介绍。 其实单拎出这一头一尾就可以意识到片子的脉络是跟着时代在向前向后,所以我很不理解为什么很多人评论的“片段”“琐碎”“没有故事”(09.17在上海金逸影...  (展开)
暖暖内含光 2021-09-19 23:24:33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刚进电影院,大概过了两三分钟就开始放了,甚至没看到一段完整的广告,龙标就出来了。开篇就是一张张满是岁月的脸,从陌生的方言开始,没头没尾,慢慢吞吞,幸运的是屁股还是有耐性地坐得住。 抛开电影刚开始的那段群像,总体上分成三大段,贾平凹,余华,梁鸿,结构非常工整。...  (展开)
大路 2021-09-25 10:41:19

生命记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影片最开始是一组老年人群像。他们正在等待吃饭。当每一张人的脸在镜头中被放大,变成特写,他们脸上所有的细节,如,密密麻麻的褐色斑点,皮肤被肆意切割纵横交错的纹路,他们日益浑浊的双眼,茫然空无的眼神,表情……在此时全部一览无遗。尤其当看到一个...  (展开)
Somer 2020-02-24 02:42:21

用河南话把你刚才的自我介绍再说一遍吧!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本文原載於我的公眾號“子非魚”,想看初版請戳: 我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提示:本文含有較多劇透 看完电影回到家,已经是柏林时间晚上七点。打开手机微信,发现自己漏掉一条上午的重要信息,在乡下外婆家的舅舅发来信息说:“现在可以打过来(微信电话),外公在门口等你。...  (展开)
老凉山在冬天 2021-09-26 23:27:35

一直走到土地裂开

许知远说贾樟柯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新闻记者,在没有新闻的年代,不知这样的描述是否过誉,可是,平心而论,当我坐在电影院观看他的新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时,仍能感受到他十足的真诚,真诚之下,是依然试图记录时代变迁之景象的贾樟柯,一如当年在重庆长江边上拍下...  (展开)
江海一蓑翁 2021-09-30 20:11:16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个人史视角下的百年中国变迁

作为贾樟柯导演的第三部纪录长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可能不是贾导准备最充分、拍摄最细致、口碑度最好、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作品,但绝对是他最有野心的一部作品。简单从电影表层文本来看,这只是一部因贾导故乡——贾家庄和他极力推动的“吕梁文学季”而起的一部带有宣传性质...  (展开)
Sizza 2021-09-21 22:43:18

作家的浪漫不如政治家的群众路线

最大的收获其实是余华竟然和我一样在穆雷暴力隔扣拉文会兴奋叫出声。 如果这部片子是余华一个人从头讲到尾,观看一定比现在要好,起码不必在似有似无难以梳理的叙事逻辑中苦苦折磨自己。 各种特写镜头实在是容易让人感到疲倦。 我一直期待这三位作家能在影片中表达他们与乡土的...  (展开)
我是袋鼠 2021-10-25 23:44:50

关于游泳

在不同时间去回忆几十年前的故事,可能引发表述当下产生的情绪和情感是不同的。何况是面对有意的拍摄。 如果看见这种困难,电影本身也好,观众也好,若想要挖掘出时空变化,人世变幻的真实,那可能是一种徒劳。 因为结构主义大概会说,一旦去表述它,可能就因此失真了。何况电...  (展开)
Paul 2021-09-23 10:59:54

地域、文学、私人回忆

关于这部电影的最大感受是【遗憾】。 一来遗憾于,文学的时代已经全然过去了。 让作家来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写作经验,受众面窄到几乎可怜,即便是余华这种畅销型选手,一本《活着》就够吃一辈子的,观看他们的叙述和镜头前的表达所达到的数据量永远比不上一些游戏主播、直播...  (展开)
十点半 2021-09-20 22:33:51

课本里的海是蓝色的

看到大概一半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这部片子叫这个名字,仿佛和呈现的内容并不相符,而在结束前的一瞬间我得到了答案,我的心又激荡了一下。“课本里说海是蓝色的,而我看到的海是黄色的,我就想一直游,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群老年面孔,我细细观察这些出现...  (展开)
加州梦想 2023-03-29 20:57:31

一部纪录片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通过多个人物自述家族和自己的过往经历,拼凑出来了在特定年代以及特定年代环境下的人物遭遇。 贾家庄、海河、山西。这些遥远的地名因为有了人物的行为勾勒,有了一个生动的形象。 《吕梁英雄传》和吕梁文化节又是出场人物共通的引线。英雄不无问出处,但英雄亦有来路。 听他们...  (展开)
seamouse 2021-10-16 00:12:34

没出现任何一本书的作家纪录片

(去年平遥首映后写的了,居然没发豆瓣) 浙江嘉兴海盐县的堤坝边,作家余华回忆起儿时去海里游泳的场景,“记得海水是黄色的,可上学的课本里又说大海是蓝色的。”有一天,他随海浪顺流游了好远,心想着,要一直往前,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余华这段有着愚公移山般气概又显浪漫...  (展开)
LeseTruck 2021-09-23 10:13:21

乡村的溃败与复兴

电影散场,准备回家。楼下的广场没有灯光,一首新的舞曲响起,大妈们继续舞动,反应了一会才发现,是Five Hundred Miles的旋律,后来回去搜了歌词,原来是庞龙填词翻译的中文版,相比较韩寒改的那版《别送我》,这个《离家五百里》,实诚多了。 电影是贾科长的新片《一直游到海...  (展开)
不聊电影 2021-09-20 20:41:50

记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纪录片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听说贾科长电影上映了,虽然是纪录片,而且以前也没看过贾导的作品,但是久闻贾导大名,上映第二天就去影院打了卡。令我震惊的是,本以为会包场的我发现影厅竟还有6名陌生人,7个素昧平生的人静静坐在黑暗中,静静聆听着大作家们讲述自己的往事,中国文学近80多年的沉浮随着画...  (展开)
Bdb 2021-09-19 16:01:46

日月交替铸一座钟

【0.4A】 2021年9月19日,自己喜欢上电影刚满5个月,独自来到了影院看贾樟柯导演的新作品。看完这部影片我意识到:我对人的感受力大概就是从喜欢上电影才开始的。以前我是一个特别“效率至上”的人,我觉得和家人、朋友出去吃饭聊天是浪费时间,有这时间还不如多写两道数学题。...  (展开)
驼哥哥说想安静 2024-05-22 01:10:29

关于村庄的文学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早说叫一个村庄的文学,我可能更快的知道到底在讲什么,就不会错过开头几十分钟的不聚焦的采访。开头的安排很失败,但我也不知道怎么让它变得更好。 这部纪录片的共鸣,是有一定门槛,需要一些对自己乡土记忆、故乡的认知。在这个大家都要拼命做城里人、精神城里人的时代,是很...  (展开)
Caramel_Grace 2023-10-28 16:38:56

疑问与羁绊

这是作家对于故土和过去的自白。 马烽和贾平凹,离我很远。余华感觉开始近了,到了梁鸿是直接击中。 或许因为,梁鸿不避讳谈论父亲与母亲,尽管谈论这些使人难受,因为背后积蓄的情绪力量,磅礴以至使人脆弱。 特别印象深刻的: “父亲是我最大的疑问”,也是我的。 “这些(关...  (展开)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1 12 后页> (共238条)

订阅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