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2星影评 (17)

徐若风 2021-09-19 22:40:47

国人的故乡往事,糟糕的贾式纪录片

中秋档期,最受影迷期待的院线电影,无疑是贾樟柯的新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部纪录片由贾樟柯牵头,作为他主创的“吕梁文学季”的一个衍生项目,通过对马烽(女儿)、贾平凹、余华、梁鸿几位知名作家的采访,讲述他们个人的生活记忆,由此展现上世纪50年代以来,长达70年...  (展开)
贰三四郎 2021-10-11 19:57:13

血地或应许之地

主题上,贾樟柯通过四位作家作家忆述故乡与自己文学的关系来回望历史。 电影本身试图建构起四五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历史与文学,故土与文学的关系。贾樟柯提出的命题,是我们如何记录历史对文学书写者的经验的塑造,以及多种时空里文学、人生和乡村所呈现出的驳杂的...  (展开)
小叶紫檀 2021-09-21 10:29:29

一个贾樟柯导演纪录片的门槛的自白

两分给余华、梁鸿。 其实纪录片最枯燥乏味的,莫过于整部下来充斥着人类语言介绍,这是一种很低端的纪录片叙述形式。如果这部电影的定位是人物访谈,则更合乎情理。 也许是贾樟柯的野心太大,试图用大量怼脸拍来描述社会变迁和人民风貌;也许是身为受众的我也看惯了普罗大众的...  (展开)
昵称 2022-05-14 21:01:42

大海是黄色的

19年和同学去舟山旅游,大巴过跨海大桥时,我的同乡同学惊呼,海怎么是黄色的。 我和同学从小在黄河边长大,对南方的想象便是与黄河相反的青绿色清澈平静的大江。 可实际上长江以及钱塘江在流至中下游开阔平坦的平原后,巨大的年水量携带着庞大的泥沙注入东海,使得东海海面有...  (展开)
伯儀 2022-02-24 00:36:14

文学?纪录片?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从《他们在岛屿写作》而来,本不清晰这部作品的脉络。看完之后,恰巧能有所比较。 如果说本片给我的关键词,我第一个印象是“杂乱”。这份“杂乱”是来自于主题的混乱,所有转场的堆叠,普通大众的出镜与阅读,展示的是一种略带尴尬的情绪,而非对作者本身的侧写。这意味着具体...  (展开)
花不果 2021-10-18 11:32:33

诗的文本向来都不高贵,人生存的诗意才是尤为值得歌颂的事情

”不是用他的生命的质在创造诗 不是见他的灵魂的歌去接近诗 而是用他拙笨的(虽不失真诚)表演去颂扬诗 可是诗的文本并不高贵,人生存的诗意才是尤为值得歌颂的事情“ 《从“故乡又叫血地“说起》 ——评贾樟柯在纪录片中“鲜榨”的诗意 诚如罗兰巴特所言”无论又多少千差万别...  (展开)
二手小狮子 2021-10-16 22:01:33

这部电影最美的恐怕就是标题和海报

是被这部电影的名字吸引走进电影院的,看起来充满诗意且浪漫,又讲的是乡土故事,所以期待值还是很高的,看完只能说不是一点点的失望。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充满了圈地自萌,充满了回忆录的味道,如果说纪录片的冗长和枯燥是为了更好的把描述的人物和事件展现给观众而做出的必要...  (展开)
. 2021-10-04 11:16:02

非常油腻的纪录片

和文学,和农村,和乡愁不能说没有关系只能说毫不相干。不明白贾樟柯导演想要表达一些什么,非常杂乱无序的表达和不加以选择的素材,让人觉得说了很多但其实什么也没说。 中间穿插的朗读非常突兀像在喊口号,一度让人尴尬得脚趾抓地。 我甚至觉得这部纪录片里的所有人都透露出...  (展开)
溫小白 2021-10-02 16:56:25

一部作家访谈片,一部还票片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1、他们却曾游过吗? 电影标题,是贾导引用余华在片中自述的一段话。余华讲述自己小时候喜欢在海边游泳的事:他看到书上说海是蓝色的,但他眼见的海却是黄色的,于是他便一直游,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在关于此片的猫眼热评里,其中置顶的有一条,其大意是: 曾饱经苦难的贾平...  (展开)
发条橙 2021-09-26 21:49:27

海水变蓝中的精英主义

看过《二十四城记》后,再看《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最大的感叹是历经这么多年后,贾樟柯似乎也被困在了余华说的那片黄水中。 全片充斥着高高在上的精英主义,原来贾樟柯那份扎根在民众中的朴素已经消失了。时代转型的阵痛本是贾樟柯的元命题,但是在《海水》中我只看到一群僵化古...  (展开)
夏湛之蓝 2021-09-25 21:26:25

vlog镜头可以只对准余华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早在上映之前,就因为喜欢海报知道这部片子。 真正看完整部片子,却只能听得进余华的话。他就像专门为写作而生的人,连说话都像在写书。 纪录片节奏像是放慢的片段vlog,加上vlog博主对几位作家的采访,断断续续接起来再放慢,到达一部电影的长度。 在讲故...  (展开)
董肥樂 2021-09-23 22:12:35

在光明共和国的河流里狗刨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贾樟柯是自己影像最好的诠释者,这种感觉愈发突出,以至于他对自己电影的文本再叙述常常开始盖过其作品本身,新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同样是如此。它拥有一个极好的片名,隐喻和提纲作用俱佳。标题的重要性从来都不低,西班牙作家安德烈斯·巴尔瓦在·《光明共和国》里曾十分...  (展开)
可积可微可导 2021-09-23 11:18:26

既然游到蓝海去了,累了也别游回到原来的岸边,不然你游的海跟池塘有什么区别?

把访谈拍成电影在我看来跟综艺大电影没啥区别,并没有发挥电影视听的优势,不如就弄成文字反而更好。那个时代是挺艰苦和无奈,作家和家乡是相辅相成的。家乡塑造了他们的写作观,丰富了他们的创作和情感,让他们从黄海游到了人们口中的蓝海,可是离开家乡的岸边太久,也会乏力...  (展开)
山鬼 2021-09-17 20:26:29

连贾樟柯都变成这样了,观众还能相信谁?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贾樟柯最失败的电影,他应该也知道这一点。 如果这是一篇散文,倒也没什么好挑剔的,但按照散文的写作方法来拍电影,贾樟柯这骂就挨的不冤。 小学都学过散文要“形散神不散”,这个原则用到电影里就是没有主线、没有逻辑、没有主题,所有东西支离破碎,...  (展开)
有一些影评被折叠了 为什么被折叠?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帐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联系豆瓣电影。
走出八英里 2021-09-21 16:21:06

当代文化寻根的谎言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当代文化寻根”的大主题有一定完成度,有表面全景式的宏大呈现,(十八个篇章,多种庞杂的表现形式,镜头数次扫过的大众们。)联系到四个线索人物个人具体而微的成长经历,传达某种土地与人之间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关系。 文学在这里只是背景板,是工具,拿掉所有文学内容影片...  (展开)
硕达 2021-09-27 17:18:33

令人费解

令人费解,不知道为什么要时不时突然插进来一位戴粉色小方框眼镜的中年妇女诗朗诵(以及其他突然冒出来的不明身份的人的诗朗诵——第一位容姿焕发的老奶奶震蒙我了)。 说得好听点我愿称之为影像化的口述史,说得不好听点我很疑惑它与访谈节目之间的区别。不管怎么说作为一部纪...  (展开)
走出八英里 2021-09-21 16:21:05

当代文化寻根的谎言

“当代文化寻根”的大主题有一定完成度,有表面全景式的宏大呈现,(十八个篇章,多种庞杂的表现形式,镜头数次扫过的大众们。)联系到四个线索人物个人具体而微的成长经历,传达某种土地与人之间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关系。 文学在这里只是背景板,是工具,拿掉所有文学内容影片...  (展开)

订阅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