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度嫌疑人的影评 (393)

有一些影评被折叠了 为什么被折叠?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帐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联系豆瓣电影。
forevervj 2018-04-01 17:28:50

《第三度嫌疑人》:非典型悬疑

原文首发于公众号:花样电影时光,欢迎关注、留言、互动 原文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8PNvzToQSDThOQeozoFojg 是枝裕和导演的新片《第三度嫌疑人》已于3月30日在国内正式上映,虽然只是在全国艺术联盟院线小范围公映,但毕竟是导演的作品第一次走进内地荧幕,这对于...  (展开)
OneMyRoad 2018-04-01 15:20:23

《第三度嫌疑人》:被缚的与自由的金丝鸟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第一次在银幕上看是枝裕和的作品,相较于他所擅长的家庭题材,这部作品将悬疑、庭审、犯罪等元素溶于与家族、人性有关的叙事中,点睛之笔在于律师与犯罪嫌疑人在密室中的对手戏,张力与人性的挣扎此刻立显。 “杀人动机”在影片中成为关键线索,为何杀人?有无幕后主使?这些都...  (展开)
与光同尘 2018-04-01 01:11:29

独树一帜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非常独树一帜的剧情,并不是悬疑片,也不是律政片,而是通过一桩谋杀案的公诉庭审背后的故事,提出了对日本司法制度的谪问:当法官仅着力于如何审理更“经济”且符合审限,当检方为达到定罪目的会诱导嫌疑人认罪,当律师为减刑或脱罪指导嫌疑人如何避重就轻编故事,真相有谁会...  (展开)
幻儿 2018-04-01 00:37:58

随写

福山雅治+开头的杀人画面会让人想起嫌疑人x(中译名也是想往这靠的吧),继而观众容易把是枝裕和的这个故事期待预想成另一个嫌疑人x的悬疑侦探片,而事实这是一个和《三块广告牌》一样,揭示了充满现实的残酷与无力感的片子,不同于广告牌的无处宣泄的愤怒压抑感,这里的所有人...  (展开)
苏杉 2018-03-31 21:52:39

一集99.9%可以讲完的事为什么值得拍成一部电影?

20180331@美琪大戏院 关键词:汤川学+99.9% (非影评,短评写不下,只能搬过来这里) 因为刚看完第二季小律师,所以对电影的设定还算有一定了解,电影刚开始会觉得这不就是一集小律师可以讲完的事吗?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所有的那些起承转合,都变得和一般推理变得不同。这...  (展开)
游侠一笑 2018-03-31 20:48:06

自废武功,东施效颦

难以相信这是是枝裕和导演的东东,他自己的风格没有了,还在模仿别人。这个社会派推理的故事,总让我觉得是对《嫌疑人X的献身》的山寨,还有《铁案悬谜》的影子。 福山雅治很帅气,役所广司风采依然,广濑铃也很邻家女孩,但还是无法吸引我一丝不苟地观看这个电影。电影节是因...  (展开)
电影通缉令 2018-03-29 23:41:47

牛X!悬疑片还能这么拍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说起当代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无疑是影响力最大的导演之一。 他不仅是戛纳这样的艺术殿堂的常客,更是日本电影的中流砥柱。很多人,已经把他视为最接近“大师”的当代日本导演了。 在国内,更是有一大批文艺向的影迷把他当作自己的偶像。 是枝裕和的新作《第三度嫌疑人》去年曾在...  (展开)
菲比阿曼达 2018-03-29 20:42:17

无人知晓的生存迷雾

看完《第三度嫌疑人》的感觉是微醺的。在一桩扑朔迷离的杀人案里抓住那些盘根错节,理清事件逻辑、定位人性矛盾、顿悟升华主题——这些惯常在悬疑推理片里必然得到的观感,却在这部新作里统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全程面对真相的迷离,与越陷越深的人性问答。 不同于是枝裕和以...  (展开)
我是粉红豹 2018-03-29 13:20:43

第三度嫌疑人y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很多事情都没有选择,每个人都是没有被征得同意就来到了这个世界,没有被征得同意就被带离这个世界。 嫌疑人认罪大于真相,律师胜诉大于真相,法官结案大于真相,法官根据辨控双方的谎言来审判一个说真话的人。是枝这片让审判戏心理戏家庭戏变成了一锅乱炖,立意很高但观赏度不...  (展开)
Mr.Toro 2018-03-25 22:53:07

游走在黑白莫辨的灰色地带

战台烽看的第一部是枝裕和的电影,是《下一站,天国》,清新且温馨,却感人至深,完胜不久曾经刷屏的相思题材影片《与神同行》。而后又陆续看了是枝裕和导演的《无人知晓》、《奇迹》、《海街日记》、《比海更深》等等,他的影片,总能在平淡无奇的剧情中能不经意的击中你内心...  (展开)
萨拉邦德 2018-03-04 11:43:15

短评

补标记:(2017.12.10中国电影资料馆)第一次在大银幕看是枝的电影,刚好最近在读双雪涛的小说集,其中有篇“翘翘板”与影片异曲同工之处。两种文本的叙事目的均不在于凶案本身,而是藉此向深得无法测量的人性投去观察与思考,那些冷冽而不乏温柔的镜头捕捉与意图揣摩。所以,...  (展开)
woodhead 2017-12-11 15:58:07

每个人都是真相的“容器”

作为是枝裕和的粉丝,无论《第三度杀人》的成色如何,对于这部电影的出现,依然是欣喜的。之前看《比海更深》的时候就在想,是枝裕和已经把家庭题材拍得如此炉火纯青了,难道他真的要继续这样一生只拍“一部电影”?《第三度杀人》的出现,让人看到了是枝裕和挑战自我的努力,...  (展开)
陈令孤 2018-04-01 11:27:19

转型不彻底的是枝裕和

文/陈令孤 导演分三类,一类是作者导演,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我喜欢我选择;一类是大众导演,观众喜欢什么我拍什么,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还有一类就是介于两者之间,既想迎合大众,又想塑造个人风格,成功了就是科波拉、姜文,失败了就是是枝裕和。 之前,是枝裕和是典型的作者导...  (展开)
<前页 1 2 ...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后页> (共393条)

订阅第三度嫌疑人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