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仍是朋友 Enklava (2015)

导演: 戈兰·拉多万诺维奇
编剧: 戈兰·拉多万诺维奇
主演: 菲利普·舒巴里奇 / 丹尼斯·穆里奇 / 内博伊沙·格洛戈瓦茨 / 安妮卡·多布拉 / 米奥德拉格·克里沃卡帕奇 / 戈兰·拉达克维奇 / 昆·拉杰萨 / 梅托·约瓦诺夫斯基 / 米莱娜·杰克赛斯 / 拉什特科·扬科维奇 / 内纳德·杰斯迪奇 / 安娜·思迪布里克 / 拉多米尔·尼科利奇
类型: 剧情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塞尔维亚 / 德国
语言: 塞尔维亚语 / 德语 / 阿尔巴尼亚语 / 意大利语
上映日期: 2015-03-19(塞尔维亚)
片长: 92分钟
又名: 飞地 / Enclave / Енклава
IMDb: tt2886632
5星
19.0%
4星
52.7%
3星
27.1%
2星
0.7%
1星
0.4%

再见仍是朋友的短评 · · · · · · ( 全部 885 条 )

热门 /  最新 / 

10 亵渎电影 看过 2016-01-22 23:50:05

自科索沃战乱之后,西方媒体就一直不喜欢塞尔维亚人,这部新片就是关于这个被西方媒体因为偏见有意无视的群体,对此导演也表达了对西方媒体这种偏见的不满。也不是媒体的立场问题,这是政治问题,对于那些被遗憾的弱势群体里的普通人,导演用10岁基督教小孩的视角展示这个偏见问题的荒谬。★★★★

0 lyinker 看过 2022-03-16 00:11:47

有点巴尔干阿巴斯的味道 孩子和成人之间的关系 一场塞族葬礼和一场阿尔巴尼亚婚礼 最耐人寻味的部分除了阿尔巴尼亚孩子拿枪威胁塞族孩子后又去救他的场景 和塞族父亲拒绝了警察局的邀请 最终来到了塞族人的首都贝尔格莱德

10 帕拉 看过 2016-01-14 20:41:46

好久没见过这么真挚朴素的故事了,很容易打动人,但不否认剧本也有明显的加工过的起承转合。动荡地区的人的生活状态,争端一触即发,民族仇恨不可消除,这种情绪也影响了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相似的主题,比今年另一部申奥片《希布》好很多。[B]

3 XEcstasy 看过 2016-01-23 20:00:57

居住于飞地之人的身份认同问题。无论是影像还是音乐都能让观众感受到男孩那孤独的心灵,也正是这份孤独将男孩引向那个战争恐怖下的真朋友,虽然两人从未承认过这份关系。

11 西楼尘 看过 2016-01-24 15:37:02

装甲车和神父的马车错身而过,巴尔干半岛上的隔阂与仇恨依然不动声色。男孩伏于一方窗口望出去的荒芜,是作文里没有朋友的寂寥、贪玩被鞭打的抽痛、半躺在洪钟里发呆的落寞。弥漫日久的硝烟味熏染了孩童无暇的双眸,当阿什金怀揣巧克力一瘸一拐来到钟架的时候,男孩的作文里,朋友的称谓终于有了归属。

> 更多短评 885条
为什么被折叠? 有一些短评被折叠了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账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联系豆瓣电影。
你关注的人还没写过短评
我要写影评

再见仍是朋友的影评 · · · · · · ( 全部 19 条 )

尉迟上九 2016-01-29 19:47:11

再见仍是朋友:妥妥把我给看哭了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战争的代价和残酷,历史上有太多发人深省的前车之鉴,最近的一次就是叙利亚的内战,导致数以万计的难民不惜舍身犯险远走他乡,欧洲高度文明的民主思想和圣母情结,怀有人道主义无常无私的接纳,所做出的人品高尚的决策和判断,却难掩因彼此文化习俗的差异所带来的偏见和矛盾逐...  (展开)
防守型前锋 2020-01-30 20:02:38

充满二元对立的电影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前南国家的电影,看过几部,比如大名鼎鼎的《暴雨将至》,以及库斯图里卡的一些作品。本片有着一脉相承的说不出的粗糙质感(非贬义)。 本片其实适合作为电影课的分析素材。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无处不在的对立关系,说是对立,其实有的是矛盾,有的只是单纯的对比: 1.民族对立...  (展开)
贝奥武夫无敌 2016-01-27 14:40:28

几个细节注意

1.塞尔维亚人房屋上有科索沃解放军(UCK)简写的涂鸦 2.阿尔巴尼亚儿童组中的老二和老三是团结人 3.阿尔巴尼亚儿童组中的老大,巴什金的死鬼老爸是元科索沃解放军“牺牲”的逗士 4.科索沃地方毒理之后,政府表面上提倡民主多元化,构建了多元化族群的警察局,然而民间舆论事实...  (展开)
崧澤野鶴 2021-09-09 10:30:03

只有人性的善良,才能化解世代的“敌我”偏见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科索沃地区位于巴尔干半岛。12世纪,这里属于塞尔维亚王国。但是到18世纪,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和塞族军队的败退,阿尔巴尼亚人大量的迁入。今天的科索沃,90%以上已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而信奉基督教的塞尔维亚人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了。二次大战后,科索沃归属南斯拉...  (展开)
gaga 2021-06-23 12:13:26

种族冲突中的普通人,就像穿着大人衣服的小孩

主角小朋友Nenad遗失了自己的裤子,只能穿上大人的裤子;失去爸爸的Bashkim在哥哥的婚礼上穿起大人的皮鞋。可孩子穿上大人的裤子,怎么都显拖沓;穿上大人的鞋子,总会时不时掉下。民族矛盾之于孩子,就像穿上了大人的衣物,很不舒服却又无法脱下。 “贝尔格莱德有多少人”“不...  (展开)
beautifuldays 2018-01-22 03:09:22

国恨家仇里的冲突与和解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讲述科索沃战争期间,一个塞尔维亚家庭的一场葬礼,一个阿尔巴利亚家庭的一场婚礼以及两个男孩的冲突和友谊。影片开头的时候,内纳德说他没有朋友,而最后转学到贝尔格莱德的时候,黑板上写着“我最好的朋友”的时候,他想起了阿什金瘸脚拄着拐棍爬到大钟边,透过缝隙将巧克力...  (展开)
有一些影评被折叠了 为什么被折叠?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帐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联系豆瓣电影。
无名之辈 2018-02-27 18:28:22

用最朴素的方式诉说着战争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再见仍是朋友》提供了一个很感人却又挺中立的角度,将背景拉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的科索沃战争时期,眼看内部种族分歧的日渐恶化,由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介入搅局,势不均力不敌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最后败下阵来,其中最深化的主要矛盾莫过于阿尔巴尼亚VS塞尔维亚,这部电影...  (展开)
鸥怩 2017-07-20 22:24:18

朋友

本片男主角是一个生活在科索沃小村庄的塞尔维亚小男孩Nenad,长得挺呆萌,没有小伙伴,得去坐维和部队的装甲车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的学校。面对老师出的作文题《我最好的朋友》,孤独的Nenad只能写“没有”。 与耿直boy Nenad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直充满怒气的阿尔巴尼亚小孩Bashkim...  (展开)

> 更多影评 19篇


在哪儿看这部电影  · · · · · ·

谁在看这部电影 · · · · · ·


订阅再见仍是朋友的评论:
feed: rss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