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甫拉托夫 Довлатов (2018)

导演: 小阿列克谢·日耳曼
编剧: 小阿列克谢·日耳曼 / 尤利亚·图皮基纳
主演: 米兰·马里奇 / 丹尼拉·科兹洛夫斯基 / 海伦娜·萨和卡 / 阿尔图尔·别夏斯特内 / 叶莲娜·利亚多娃 / 安东·沙金 / 斯维特兰娜·库德钦科娃 / 彼得·戈萨沃斯基 / 伊娃·格尔 / 汉娜·斯莱辛斯卡
类型: 剧情 /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俄罗斯 / 波兰 / 塞尔维亚
语言: 俄语 / 西班牙语 / 芬兰语
上映日期: 2018-02-17(柏林电影节)
片长: 126分钟
又名: 大文豪的严冬(港) / 文字欲(台) / Dovlatov
IMDb: tt7763020
5星
12.1%
4星
49.4%
3星
32.1%
2星
4.9%
1星
1.4%
好于 37% 传记片

多甫拉托夫的获奖情况 · · · · · · ( 全部 )

多甫拉托夫的短评 · · · · · · ( 全部 430 条 )

热门 /   / 

28 brennteiskalt 看过 2018-11-24 00:23:25

我是真的很希望自己懂一点俄语,好能从语言的细节里分辨出哪些是宣言式的权力话语,哪些是刺人也刺己的苦涩讽刺,哪些是真实的情感释放。不过我猜小日耳曼的风格确是在取消这些细微的区别。带着柔光效果的长镜头滑过一个又一个场景,好像是在发梦,又像是在带着感伤而缅怀。这和多甫拉托夫真实生活里的艰难大相径庭。不得志的艺术家哪里都有,可影片如此寡淡如此间离的处理方式让他的挣扎既不像西西弗斯般富有存在主义色彩,也没有... 我是真的很希望自己懂一点俄语,好能从语言的细节里分辨出哪些是宣言式的权力话语,哪些是刺人也刺己的苦涩讽刺,哪些是真实的情感释放。不过我猜小日耳曼的风格确是在取消这些细微的区别。带着柔光效果的长镜头滑过一个又一个场景,好像是在发梦,又像是在带着感伤而缅怀。这和多甫拉托夫真实生活里的艰难大相径庭。不得志的艺术家哪里都有,可影片如此寡淡如此间离的处理方式让他的挣扎既不像西西弗斯般富有存在主义色彩,也没有抗争式的愤怒,只剩下一些磨平了的苦涩感,放在嘴里如同嚼蜡。说不定这就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时代精神:一种麻痹了的宿醉感。 (展开)

30 战将波舰金 看过 2018-02-18 07:43:23

这片土地上人们都已死去,活着的只有语言。#68berlinale

0 451½°F™ 看过 2019-01-31 19:09:04

与当下环境几乎无缝连接的共鸣感,一个伟大而平庸的时代,一个即将万马齐喑的年代,生活本身并不残酷,随着多甫拉托夫穿梭在列宁格勒,历经一桩桩无足轻重的小事,却令人随时有窒息感。

5 Ada的B计划 看过 2018-10-28 14:39:31

俄国电影的声音系统总是需要充分的形式感予以支撑。因此本片一方面有着肃穆中旁白的通畅感,另一方面却立不起任何一个落到实处的室内多人物对话场景的听觉空间,倒不如更个体中心些。索科洛夫/塔氏都有此觉悟,而能做群像的那几位,实际上听觉系统已经部分好莱坞化了

10 欢乐分裂 看过 2018-11-26 21:39:10

在噤若寒蝉的年代,如何保持心口如一地书写,如何守住内心最后一道捍卫自我尊严的防线,如何绕开重重屏障保存唯一幸存的语言?1971年,需要典型“英雄”的年代,二战结束25年后的蚀骨重见天日,一切不可言说,一切皆有伟光正航标引领。氤氲色调疏离孤寂,穿行在室内的灵活调度,切切嘈嘈的众声喧哗,他如无名幽灵般游荡在各国家机器门口,这是一个失去身份标识的流亡者,却坚持终身以俄语写作,一切终将过去,他们最终证明了... 在噤若寒蝉的年代,如何保持心口如一地书写,如何守住内心最后一道捍卫自我尊严的防线,如何绕开重重屏障保存唯一幸存的语言?1971年,需要典型“英雄”的年代,二战结束25年后的蚀骨重见天日,一切不可言说,一切皆有伟光正航标引领。氤氲色调疏离孤寂,穿行在室内的灵活调度,切切嘈嘈的众声喧哗,他如无名幽灵般游荡在各国家机器门口,这是一个失去身份标识的流亡者,却坚持终身以俄语写作,一切终将过去,他们最终证明了自己的存在。 (展开)

> 更多短评 430条
为什么被折叠? 有一些短评被折叠了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账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联系豆瓣电影。
你关注的人还没写过短评
我要写影评

多甫拉托夫的影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把噗 2018-12-16 18:10:44

在中国,语言也没能幸存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语言是唯一幸存之物。” 看俄罗斯电影《多甫拉托夫》,这句话给我印象最深。 时间是1971年,列宁格勒的街头。 布罗茨基对多甫拉托夫说了这句话。 两位作家后来移民到美国,在异国他乡名声鹊起。 我们总是惊异于俄罗斯文学短短几百年创造的成就:“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  (展开)
Настя 2018-03-04 21:17:52

讲故事的人

“文学的失意者” 提前十分钟赶去看早场公映,排队等待空前漫长。由于票已售罄,身旁有好些焦急又失落的爷爷奶奶。偌大放映厅上下两层座无虚席,当灯光暗下片名显现,全场肃静,像迎接一场期待已久的仪式。 谢尔盖·多甫拉托夫于中国读者或许是全然陌生的名字,对于20世纪俄罗...  (展开)
CosmoCandy 2018-11-27 17:00:50

关于极权主义的记忆:世界在下沉,他们在狂欢。

(本文首发「奇遇电影」) 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主竞赛,有一部来自俄罗斯的传记片十分引人瞩目,来自三年前凭借《电子云层下》入围柏林主竞赛的导演小阿列克谢·日耳曼。这位关注和擅长政治性题材的导演,带来了一部涉及前苏联历史的新作《多甫拉托夫》,一个关于个人如何与时代对...  (展开)
Fleurs.哼哼 2021-02-28 16:05:39

小感

如果从宏观角度把阿列克谢耶维奇也归类为俄国文学的话,加上高尔基,屠格涅夫,契诃夫,也算读过几本。 无论是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这个国家的文学就像其国土一样“著作等身”。 文学巨擘也是层出不穷。 如果说托翁和陀翁一直是不敢触及的彼岸是因为其历史凝炼的恢宏,那...  (展开)
音墙展开 2019-07-07 23:57:48

《多甫拉托夫》截图和台词

“我很早就放弃了‘美’这个理念,艺术是美的,不追求美,没有人会创造艺术,但美不是终点,它是诱饵。” “没有美,我们无法超越美,但席勒说过,所有发现美的人终将意识到,在美之后,是真。真是什么?你无法用理性来定义它,但你可以感受它。” ——切利比达克 正文数不能少...  (展开)
葵かりん 2019-12-31 23:16:14

私人看片笔记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多甫拉托夫 Довлатов (2018) 在1971年11月头六天的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摄影机镜头带我们跟随作家谢尔盖·多甫拉托夫(Sergei Donatovich Dovlatov)游走在苏联文艺分子和他们的生活中。那种感觉,踏雪,堕雾,如梦,闻得到烟酒气,还有不服气。 经历过赫鲁晓夫(N...  (展开)
ruyine 2020-05-04 23:26:25

并不是影评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多甫拉托夫是个作家。但是他进不了作家协会,也没法发表作品。必须要有报社肯采用他的作品,他才有可能进作家协会。在此之前他只能当一个报社记者,每天写一些荒唐的主流报道。但是他又写不了这些东西,只能靠装疯卖傻度日。报社上司质问他,为什么你总是写一些阴阳怪气的东西...  (展开)
Chihyang Chang 2019-03-11 10:42:21

多甫拉托夫(Довлатов,2018)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1、多甫拉托夫(Довлатов,2018)一片,台灣翻譯「文字慾」採「文字獄」諧音,該片描述一名菁英的堅持,絕不委屈意志,也不出賣良心。流亡的知識份子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題材,中西古今陷入文字獄中的菁英,不乏民智未開時被視作危言聳聽惑眾者,或在教會、各樣政體(包...  (展开)
机智的M4 2019-03-02 16:37:56

无标题

多甫拉托夫。 电影即将结束,我先简单说下感受 1.文艺青年的悲哀不在于他的命运、情感、挫折、理想……悲哀与这些这些统统都没关系。关键的问题是他知道的还不够多,看到的还不够广。 2.切莫让名词物化你的思维,是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  (展开)
罗宾汉 2018-12-19 23:37:20

情节编排的反高潮设计令节奏感变差

无独有偶,这部作品与戛纳上大放异彩的《盛夏》一样都瞄准了前苏联70、80年代知识分子与艺术家的生存状态,毫不掩饰地刻画出前苏联政府压制文化、禁锢思想与自由表达的极权政策,也由此表现出俄罗斯知识分子与艺术家不屈不挠抗争到底的坚决立场态度。相比起用MV手法还原地下摇...  (展开)

> 更多影评 10篇


讨论区   ·  ·  ·  ·  ·  ·

男主角讲话嘴巴不怎么动 来自我不是LZH 3 回应 2023-07-08 23:24:27

> 去这部影片的讨论区(全部1条)

谁在看这部电影 · · · · · ·


订阅多甫拉托夫的评论:
feed: rss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