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城市交响曲 Berlin – Die Sinfonie der Großstadt (1927)

导演: 沃尔特·鲁特曼
编剧: 卡尔·梅育 / 卡尔·弗洛恩德 / 沃尔特·鲁特曼
主演: 保罗·冯·兴登堡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语言: 无对白
上映日期: 1927-09-23
片长: 65 分钟 / Finland: 79 分钟
IMDb: tt0017668
5星
32.4%
4星
52.4%
3星
14.1%
2星
0.6%
1星
0.5%
好于 72% 纪录片

柏林:城市交响曲的短评 · · · · · · ( 全部 1160 条 )

热门 /   / 

14 高玉宝 看过 2020-07-03 14:28:52

城市交响曲的样板戏,打一巴掌揉三揉。给你看一眼穷苦,看三眼繁华,然后继续开心过下去。然而现实中,二十年代的柏林,穷苦又何止是繁华的三倍呢?

15 胤祥 看过 2012-03-17 19:29:49

柏林的一天。“城市交响乐”流派的纪录片始祖。[带摄影机的人]应该是参考了它的时间线。

2 高詩遠 看过 2023-03-17 16:08:50 天津

像是纪录片与纯电影的融合,不仅有反映柏林真实生活百态的街景与人们的日常活动,还通过有节奏的剪辑,利用机械等物体营造出来的视觉交响乐。对之后维尔托夫的《持摄影机的人》应该有较为直接的继承关系,并且也能看出来这部片子的创作深受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影响。镜头与镜头的拼接诞生出别样的含义,造成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比如金融危机到来之后,插入了好几处与线索无关的过山车镜头,以此来营造出股市的跌宕起伏之感。匹配性... 像是纪录片与纯电影的融合,不仅有反映柏林真实生活百态的街景与人们的日常活动,还通过有节奏的剪辑,利用机械等物体营造出来的视觉交响乐。对之后维尔托夫的《持摄影机的人》应该有较为直接的继承关系,并且也能看出来这部片子的创作深受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影响。镜头与镜头的拼接诞生出别样的含义,造成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比如金融危机到来之后,插入了好几处与线索无关的过山车镜头,以此来营造出股市的跌宕起伏之感。匹配性剪辑在此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大量相似的图案被组合起来,不同镜头的变化极为流畅,也呈现出了柏林一天的忙碌氛围。 (展开)

20 我们在一九八四 看过 2019-07-05 23:01:08

第一幕工业,机器流水线真是太震撼了,非常先进,还具有工业美;第二幕忙碌的一天昂扬向上,大家早起各司其职;第三幕车水马龙,别太多了;第四幕饮食更底层忧郁一些!展示了报业危机、谋杀、股市金钱,通过过山车及珠宝贫富差距,暗示未来的风雨飘摇,还有人跳河。镜头记录了河水,船只,孩子,小车,游泳赛马等体育项目,意图暗示柏林的繁荣。第五幕夜生活,看电影,舞团表演齐格飞女郎,杂技;冰上表演,冰雪运动,拳击,舞厅,... 第一幕工业,机器流水线真是太震撼了,非常先进,还具有工业美;第二幕忙碌的一天昂扬向上,大家早起各司其职;第三幕车水马龙,别太多了;第四幕饮食更底层忧郁一些!展示了报业危机、谋杀、股市金钱,通过过山车及珠宝贫富差距,暗示未来的风雨飘摇,还有人跳河。镜头记录了河水,船只,孩子,小车,游泳赛马等体育项目,意图暗示柏林的繁荣。第五幕夜生活,看电影,舞团表演齐格飞女郎,杂技;冰上表演,冰雪运动,拳击,舞厅,夜班,车水马龙,酒吧。通过这部片子,一方面是柏林工业先进与发达,城市街道的干净,车辆多热闹且拥堵;一方面贫富差距过大,底层人民日子并不好过,因此社会动荡不安,股市很危险,但同时很多人依旧在纸醉金迷,完全没有危机感,也考虑不到别人!黑白加重了柏林灰蒙蒙压抑麻木的气氛,预示了金融经济的崩溃和纳粹的到来! (展开)

23 十二辰子 看过 2018-10-11 18:19:14

视觉上很Vertov (话说简介是谁写的 好可爱

> 更多短评 1160条
为什么被折叠? 有一些短评被折叠了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账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联系豆瓣电影。
你关注的人还没写过短评
我要写影评

柏林:城市交响曲的影评 · · · · · · ( 全部 26 条 )

Manchild 2014-02-21 07:44:47

大都会交响曲

《柏林:城市交响曲》是叙事的,它以柏林一天作息时间为线索,依次展开五个乐章。第一乐章,清晨。第二乐章,上班。第三乐章,午休。第四乐章,下班。第五乐章,夜生活。但是我们又觉得这其中的时间划分也并非如此明确,甚至仍有《持摄影机的人》里带未来主义气息的非叙事实验...  (展开)
猫皂 2011-08-28 00:50:04

柏林1927:天堂往左,地狱向右

1927年的柏林,无论从时空或文化上的意义而言,如今早已不复存在。这主要是因为,这座城市(尽管并非出于其本愿),一次又一次,总是以一种绝决的方式和他的过去告别。沃尔特•鲁特曼(Walter Ruttmann)执导的这部纪录片,用最朴实的镜头语言拼凑出柏林在1927年里平凡的一天;...  (展开)
安托万 2012-12-25 17:54:32

看片笔记——《柏林:城市交响曲》

1. 与《持摄影机的人》结构相仿,都是从清晨开始的城市生活纪录。不过比起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理论与对拍摄者的时时强调,《柏林交响曲》的显著特点是对现代性的迷恋。2. 火车、电车与机器,这些代表现代性的物,成为了本片无可争辩的主角。关于人的生活的最为鲜活的影像,也...  (展开)
Hannah 2023-04-27 19:20:35

鲁特曼《柏林交响曲》,转向纪录片创作,套用剧作结构分析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它像看万花筒似地看到这个城市在春天里某一天的生活 剧本的创作情节结构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这部影片从开始到结束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开端】 影片开始,行进在柏林郊外的午夜快车进站 车窗外的风景、车轨、火车车轮随着节奏越来越快交替出现,直至到站...  (展开)
法罗岛电影节 2021-06-28 21:27:30

FIFF18丨DAY4《柏林:城市交响曲》:柏林很好,城市很好,交响曲也很好

第18届法罗岛电影节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柏林:城市交响曲》,下面请看前线在浮生一日中俯瞰众生的德国人的评价了! 果树: 很刻意。像工整的命题作文,而没有感受到真正令人欣喜的创作原动力。 风临: 对一切默片时代的纪录片有一种天然的喜爱,当我观看时,似乎我从未活在...  (展开)
廖小尘 2016-11-17 13:04:50

鲁特曼的城市纪录

细细研究会发现,虽然拍摄的同为城市纪录片,但还是有着千差万别。 当然,鼻祖级的人物应该是维尔托夫, 一部《持摄像机的人》与其说拍的是莫斯科,不如说是摄像机 之后还有法国的达达主义和英国的纪录学派, 雷内·克莱尔的《沉睡的巴黎》更像是科幻幽默讽刺剧 而英国的纪录学...  (展开)
拾月🌙 2023-05-15 22:01:05

城市交响曲的体验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柏林:城市交响曲 开篇抽象线条,快速剪辑,先锋派的味道(鲁特曼原先也确实是抽象派电影制作者)。列车从郊区驶向柏林,镜头对准窗外拍摄沿途不断变化的景色,从前现代到现代社会。(这样的体验至今仍能感觉到) 第一幕清晨空荡、整洁的柏林街景与肮脏下水道的并存。乘列车上...  (展开)
聪仔 2023-02-25 00:41:08

魏玛共和国首都的一天

火车,大机器,遛狗,早起的人们坐公交、骑车、走路,到工厂报到。 儿童在欢笑,小短裙,吃着早餐,背着书包。 有人在掸灰,有人在争吵,有人卖着报纸,有人贴着海报。 纸烟和烟斗,脱帽问个好。 商店打开了门,玻璃橱窗完好,水晶之夜还有一纪才到。 残疾的人走过镜头,过不了...  (展开)
藤井旋风 2022-03-19 16:57:54

如此生活三十年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在一个昏昏沉沉的午后打开这部纪录片,前半段略略有点沉闷,和《持摄影机的人》如出一辙的视角,让本就坐不太住的我看得昏昏欲睡,坚持看到三分之一处,陡然间变得呼吸了起来(暂时之间只能找到这个词来形容那一下子的活泛,突然的一瞬间深深crush到了纪录本身的意义),于是带...  (展开)
暴躁老鸽 2020-06-10 11:30:27

旋律与噪点

如果说《雨》是抒情曲,那么《柏林:城市交响曲》毋庸置疑是与它名字一致的交响曲。五个乐章,节奏有序,从早到晚。一些镜头很容易联想到《持摄影机的人》,比如工厂工作的快切镜头,但《摄影机》可以说是维尔托夫对电影眼睛理论的全方位展示与实践,《柏林》显然是在更纯粹地...  (展开)

> 更多影评 26篇


讨论区   ·  ·  ·  ·  ·  ·

最后那段类似动画一样的,几何图形的是什么意思?... 来自王淡淡 1 回应 2019-05-14 21:12:03
在线 来自A。 2013-02-26 20:14:22
油管在綫看地址 来自竹|荆襄妖道 2012-03-17 23:02:31
好看 来自啊江好运气 4 回应 2012-01-10 16:43:14

> 去这部影片的讨论区(全部4条)

豆瓣成员常用的标签 · · · · · ·

谁在看这部电影 · · · · · ·


订阅柏林:城市交响曲的评论:
feed: rss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