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网渔船 Drifters (1929)

导演: 约翰·格里尔逊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上映日期: 1929-11-10(英国)
片长: USA: 49 分钟
又名: 拖网渔船
IMDb: tt0019838
5星
21.6%
4星
53.5%
3星
23.9%
2星
0.9%
1星
0.1%
好于 51% 纪录片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 · · · · · ·

漂网渔船的短评 · · · · · · ( 全部 675 条 )

热门 /  最新 / 

8 sirius_flower 看过 2019-11-29 13:27:13

英式国策片之先祖 也是JG唯一一部执导的长片 乍一看真的感觉是列维坦的祖先了(尤其是对海鸥的拍摄),甚至于哈佛的知觉人类学也能在某种意义上追溯到Jennings参与发起的Mass Observation(自我观察的人类学民族志运动)工人自己成为电影的主角在当时的好莱坞浪潮下是比较新颖,但是对早期电影观众而言并不稀奇。另外这片子里虽然保留了真实的风暴,水下的鱼群拍摄(在普利茅斯的一个海洋研究所的水族... 英式国策片之先祖 也是JG唯一一部执导的长片 乍一看真的感觉是列维坦的祖先了(尤其是对海鸥的拍摄),甚至于哈佛的知觉人类学也能在某种意义上追溯到Jennings参与发起的Mass Observation(自我观察的人类学民族志运动)工人自己成为电影的主角在当时的好莱坞浪潮下是比较新颖,但是对早期电影观众而言并不稀奇。另外这片子里虽然保留了真实的风暴,水下的鱼群拍摄(在普利茅斯的一个海洋研究所的水族箱里拍的)内部镜头(在港口的摄影棚拍摄)都算是结合实拍与假拍摆拍,比较能够体现JG的“现实的创意处理”理念。另外摄影师Basil Emmott的作用可能不比JG小,毕竟JG并不懂拍电影。 (展开)

21 柯里昂妮 看过 2019-11-07 17:16:26

英国记录电影学派的先声,把英国电影从摄影棚内解放出来,引导电影去关注现实,凸显纪录片的社会意义。

13 语然小语 看过 2012-05-24 23:06:42

默片纪录主义今天看来完全成为浪漫诗情。

10 电个爆炸头 看过 2022-08-01 16:45:01

午后抱着小侄子一起看很多年前的渔船出航捕捞鲱鱼群的影像记录。我想告诉他,眼前不停晃动的就是大海。总有一天,你也会想去寻找大海,你也会到达那个想要逃离这里的年纪。我无法幻想你日后的汹涌,那是你的故事。但是也有可能,这只是我的一种无聊的自我投射,如果你此刻听得懂,或者你会指着我说,好陈旧的想法呀,能不能别想这些,自在一点,放松一点,该怎样就怎样。又有可能你会这样说…好多可能,无数可能,下午的一片海,自... 午后抱着小侄子一起看很多年前的渔船出航捕捞鲱鱼群的影像记录。我想告诉他,眼前不停晃动的就是大海。总有一天,你也会想去寻找大海,你也会到达那个想要逃离这里的年纪。我无法幻想你日后的汹涌,那是你的故事。但是也有可能,这只是我的一种无聊的自我投射,如果你此刻听得懂,或者你会指着我说,好陈旧的想法呀,能不能别想这些,自在一点,放松一点,该怎样就怎样。又有可能你会这样说…好多可能,无数可能,下午的一片海,自说自话的我,还有对着屏幕,好动的充满活力的完全不理会我的话的开心小侄子。 (展开)

2 大宸 看过 2011-07-23 17:58:19

最后的铁轨...

> 更多短评 675条
为什么被折叠? 有一些短评被折叠了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账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联系豆瓣电影。
你关注的人还没写过短评
我要写影评

漂网渔船的影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蔓陀 2012-02-27 12:26:55

电影史不是由观众写成的•电影史是在观众的选择中形成的

格里尔逊曾到过美国访学,与弗拉哈迪成为好朋友——他尊弗拉哈迪为记录电影之父。但是与弗拉哈迪偏爱原始文明不同,格里尔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感兴趣。这种兴趣集中反映在他的作品《漂网渔船》中。 影片以一艘出海捕鲱鱼的普通渔船为跟踪拍摄对象,展示了渔夫们的捕捞鲱鱼的过...  (展开)
小马 2012-09-09 17:11:26

英国渔业的艺术赞歌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作为一个倾心电影的政治家,格里尔逊声称应该用电影教育大众。他仅用一部纪录片——《漂网渔船》就征服了英国政府和众多青年电影人,赢得了国际性的声誉。 抛开格里尔逊的电影理论和渊博的电影知识,49分钟的《漂》谱写了一曲英国捕鱼工业的一曲赞歌。蒙太奇、叠化和镜头并置等...  (展开)
阿波罗的大菠萝 2021-05-18 18:56:48

漂网渔船

记录了北海渔民开着蒸汽船出海、撒网、等待、收网、赶回码头、卖鱼的完整过程。影片不以当时风靡的“城市交响曲”那样对许多画面进行随意组接,整体结构遵循“渔民出海、捕鱼、回港口”的情节结构。 影片比较出彩的是色彩的运用、不完整构图的使用和剪辑节奏的把控。 在展现夜...  (展开)
cwf33 2010-09-08 00:16:33

让人心脆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很老,但是每回看前面几分钟的时候我的都会很激动,在这里你可以深深的体会到大自然的那种力量与美:大海,波浪,船,还有那些节奏韵律等。所以我一直觉得这是部最出色的纪录片,就是因为开头的那几分钟:从出门,到上船,在到驶出港口的那段。就连配乐的那么心脆。...  (展开)
心碎天使三號機 2023-09-09 22:36:10

漂网渔船的视听语言与文本核心

《漂网渔船》1929年约翰格里尔逊开始从事电影行业的作品,也是唯一一部作品。代表着独立样式的纪录片诞生。 这部作品也饱含他对于影片的观点: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普通人,用电影记录现实,用电影服务大众。 电影用文本分为四部分,根据内容可分别为:出海、打捞、收网与销售。...  (展开)
电影小学生 2020-04-13 22:20:25

英国记录电影运动—约翰•格里尔逊—《漂网渔船》

笔记 约翰•格里尔逊亲自导演的唯一作品《漂网渔船》标志着英国记录电影运动的兴起。《漂网渔船》是一部具有“交响乐式蒙太奇”并给英国银幕带来了一种异国情调的纪录片。 从这部影片中可以看到,它由很多工人在大海中捕鱼开始,但最终产品被送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体现了一种...  (展开)
小雨 2008-11-24 23:42:40

关于漂网渔船~关于世界名片~

连续两天,看了两部世界知名的纪录片,早就如雷贯耳了。昨天是细蓝线,今天是漂网渔船。。。。 电影出名,为什么出名?是因为在当时有了什么创新而有了纪念意义?还是本来艺术价值也很高?细蓝线感觉属于前一种,整个表现手法,很不一样,情景再现+采访,最后达到了社会效果。...  (展开)
透明空 2022-02-06 18:09:50

摘录

“纪录片”这个术语一直要到 1920 年代末和 1930 年代才成为流行的用法。最初用来指一次大战之后经典电影时期的各种“创造性的”、非虚构的银幕实践。这个范畴中的发轫制作包括罗伯特 · 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诸如吉加 · 维尔托夫小组的《带摄影机的人》那样的苏联影...  (展开)
许扬 2024-02-13 13:09:37

对影片字幕的试译和注解

多年来,我可能看过10遍这个电影,但是真正看懂,还是最近查资料翻译电影中的字幕之后。需要声明一下,有些字幕的意思我是不确定的,有个别句子没有搞懂,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片头字幕 1、NEW ERA presents。新纪元出品 这家电影公司没有查到资料。约翰·格里尔逊拍摄此片时...  (展开)
有一些影评被折叠了 为什么被折叠?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帐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联系豆瓣电影。
刘映珺 2023-12-04 14:51:57

格里尔逊关于纪录片创作的十四条规定

纪录片大师约翰·格里尔逊由实践中总结出的十四条戒律,并在他主持的电影组织中推广。 1.不要去处理概括的题材。关于邮政你可以写一篇论文,但是有关一封信你就必须去拍部片子。 2.不要背离包含下列三个基本元素的原则:社会学的、诗的和技术的。 3.不要忽视剧本,也不要在拍摄...  (展开)

> 更多影评 12篇


讨论区   ·  ·  ·  ·  ·  ·

> 去这部影片的讨论区(全部0条)

以下片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在看这部电影 · · · · · ·


订阅漂网渔船的评论:
feed: rss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