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档 Partner. (1968)
导演: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编剧: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 詹尼·阿米科 /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主演: 蒂娜·奥蒙特 Tina Aumont、 / 罗谢尔·巴比耶里Rochelle Barbieri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语言: 意大利语 / 法语
上映日期: 1968-09-07(威尼斯电影节) / 1968-10-25(意大利)
片长: 105 分钟
又名: 同伴 / Partner / Il sosia
IMDb: tt0063414
编剧: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 詹尼·阿米科 /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主演: 蒂娜·奥蒙特 Tina Aumont、 / 罗谢尔·巴比耶里Rochelle Barbieri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语言: 意大利语 / 法语
上映日期: 1968-09-07(威尼斯电影节) / 1968-10-25(意大利)
片长: 105 分钟
又名: 同伴 / Partner / Il sosia
IMDb: tt0063414
搭档的获奖情况 · · · · · · ( 全部 )
- 第29届威尼斯电影节
- 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提名)
-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 · · · · · ·
搭档的影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搭档》:空镜头里的“我们”不死
原文地址: http://www.qh505.com/blog/post/5763.html 起先,他和他,一个开始爬到窗户上,然后沿着墙壁走开了,声音传来:“他们在假装,他们没看见你。”从画面上消失的他然后说:“贾科布,他们在假装没看见你,因为他们害怕你会改变主意。”屋子里还留着“贾科布”,他让...
(展开)
> 更多影评 4篇
添加新讨论
讨论区 · · · · · ·
搭档 Partner. (1968) 蓝光外挂中字 | 来自Haleyrink1897 | 2021-07-15 03:55:11 | |
何处有中文字幕? | 来自mnlsmd | 2013-01-19 22:35:11 | |
Pierre Clémenti | 来自Enid | 2 回应 | 2009-05-25 01:20:48 |
以下片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像 (Ex)
- 我看过的男同性恋电影 (硬邦邦帮主胡子)
- 各类榜单 (佛朗明哥)
- Ennio Morricone配乐作品(1961-1970) (爱慕肚滑)
- TSPDT- Ain't Nobody's Blues But My Own (Nakadai)
订阅搭档的评论:
feed: rss 2.0
搭档的短评 · · · · · · ( 全部 105 条 )
2 有用 云图 看过 2014-06-14 11:26:50
一个人的疯狂自我秀,自作孽,不可活。不好看
2 有用 鬼腳七 看过 2019-02-24 21:36:27
比上一部还要更新浪潮,比较像是《母亲与娼妓》里的主角活在早期戈达尔的电影里,运镜很构图下了很多工夫,多到让人觉得刻意的地步(比如直接抄戈达尔和爱森斯坦)。而且,听100分钟意大利语的自言自语简直太可怕了。
0 有用 十一伏特 看过 2023-04-03 00:56:10 北京
怪诞喜剧,用个精神分裂的疯子当主角,满篇呓语说着貌似高深毫无逻辑的台词。显然是试图模仿同时期戈达尔激进的政治散文电影风格,尤其是对《中国姑娘》的借鉴。相比之下年轻十一岁的贝托鲁奇还没建立起完备的思想体系,只能用恶作剧式模仿组合拼贴,偶尔有趣却廉价,缺乏观点的输出。
1 有用 Muto 看过 2021-06-30 19:15:03
私人考古发现,法国「新浪潮之子」团队又添一员猛将。幸而贝托鲁奇后来没有捧着戈达尔的《影像之书》潜心修炼,不然「走火入魔」的人兴许是他。这位深受「法西斯主义」毒害的「文青」早年不仅曲解了「共产主义」意涵,同样也对俄罗斯文学缺乏创新性误读。有关《双重人格》的东方式观察这里不再赘述。作为东方文化的爱好者和受益人,尽管贝托鲁奇「以爱情之名」对「父子关系」的反思较比阿萨亚斯要早,然而,聚焦于「风暴前夕」的《... 私人考古发现,法国「新浪潮之子」团队又添一员猛将。幸而贝托鲁奇后来没有捧着戈达尔的《影像之书》潜心修炼,不然「走火入魔」的人兴许是他。这位深受「法西斯主义」毒害的「文青」早年不仅曲解了「共产主义」意涵,同样也对俄罗斯文学缺乏创新性误读。有关《双重人格》的东方式观察这里不再赘述。作为东方文化的爱好者和受益人,尽管贝托鲁奇「以爱情之名」对「父子关系」的反思较比阿萨亚斯要早,然而,聚焦于「风暴前夕」的《戏梦巴黎》却有可能不如《五月之后》拍得好。因为在「重访历史」议题上,与「历史事件」自觉拉开距离的「局外人」视角明显优于《同流者》视角。这种「眼界优势」在《末代皇帝》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体现,而他以「第三者」口吻讲述的「回忆录」除了尾声那一点点隔靴搔痒的「自我批判」之外,影片更多是在向「父辈文化」致敬。 (展开)
3 有用 杨浦小囡 看过 2017-06-02 16:39:39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557882/?from=search&seid=16316754882060057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