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万的童年的影评 (176)

某分 2015-03-09 17:15:58

摘要

(一)一些细节 1,死亡暗示:开场伊万的面部特写(7:59)与末尾档案中的伊万照片如出一辙。 2,三种居所:疯老人的居所(树立的烟囱);玛莎的居所(树立的白桦木);伊万的居所(树立的十字架)。 3,跌倒场景:上尉的跌倒(战壕中,谈及玛莎);贺林的跌倒(河边,谈及伊万...  (展开)
小明 2013-04-19 22:19:08

黑暗中的光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Amazing!Amazing!”电影开篇的第一个镜头就让人大呼惊奇,不过我还是提醒自己别太激动,万一后头表现平平岂不是很泄气。然而本片一路虎到底,能够找到如此的神作真的是影迷的幸福,今天上午看了第二遍,发现初次看时忽略掉的细节,对导演想表达的意思理得更为清楚。忘记有...  (展开)
Cecilia 2023-08-07 22:45:00

战争中的儿童

今天去东山口看了伊万的童年这部电影,影片结束后,有一位男生评价片中伊万的角色呈现出非人化、不是真实儿童本来的样子的效果,我的观影感受截然相反,认为伊万的形象很真实。原因有以下几点。一,伊万和任何12岁的孩子都一样,在这个年龄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性格,思维发...  (展开)
华·葫芦 2017-03-26 22:08:54

诗意的残酷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灿烂的梦境在黑暗中露出诡异的笑脸;破壁残垣散落在各个角落;飞机屁股朝天寂静的埋在河滩上;疯癫的老头抱着他的大公鸡,眼里除了恐惧,还有深深的疑惑;河水漫过森林,树木的倒影,镜像和现实连成一线,无限延伸;载满苹果的卡车一路开过,苹果一路掉,马,低头,一口一个,...  (展开)
woniu2048 2016-06-20 01:03:31

伊万的童年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处女长篇,题材二战苏德正面战场,视角则是孤儿伊万穿插在各位军人中奔赴战场后牺牲。老塔不甘于只拍摄一部纯意识形态的抗战宣传品,在多种镜头的尝试、梦境幻觉蒙太奇交替使用,对电影的个人化理解在技术层面的精进下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是一部弱化叙事...  (展开)
Momo 2024-06-14 20:53:24

伊万的童年

梦境里有母亲,有姐姐,有小朋友们。开头和结尾的梦境呼应,只有在梦里伊万才是幸福的。醒来只有绝望,痛恨,复仇,泪水。 伊万有着超越他这个年纪勇敢英勇坚强和坚毅。 里面有一个梦境,是和姐姐坐在车上,苹果却洒落一地,马来吃苹果,感觉这镜头意味深长… 光影设计很好,拍...  (展开)
唐宁 2024-03-18 07:53:15

苏联小侦察兵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2024.03.18 苏军前沿阵地哨兵在河边抓住孩子,身体很虚弱,年龄不大,少男老成,他要面见指挥官,否则不说一个字,于是中尉让人把他带到西尼尔•加尔特瑟夫上尉那里。孩子开口说话了,说他叫伊万•邦德列夫,让上尉告诉总部51号,说他在这里。结果上尉级别太低,不敢轻易越...  (展开)
若月千舞 2023-10-28 23:46:48

现在回想起电影,眼前居然是那次关于烟的对话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这居然是导演的长篇处女作,如此美好而精雕细琢了每一个场景的片子。 几乎每一个镜头,我都要在心里疯狂尖叫这都是什么厉害的审美带出的精彩的构图!当动态的图像与声音效果相呼应,那一刻的美丽让屏幕前的我屡屡说不出话来。 观影过程中我多少次惊叹运镜与光影,多少次扼腕战...  (展开)
GT-Mac 2019-03-18 12:29:36

少年的战争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大牌导演经典之作的初体验,同时很坦诚的讲自己基本没看进去。 直到看完血钻,才感觉到了一些异同。 两部电影都拿大量的篇幅刻画了童军,属于少年的战场。血钻里是无辜的孩子被革命军洗脑,疯狂灌输新思想,然后仇视一切,学会用战争和杀戮去解决问题。伊万的童年反过来在讲一...  (展开)
魚♡染 2018-10-01 22:08:11

10.1观影笔记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其实也不是第一次看《伊万的童年》了,而且对我个人而言,我可能本来就没打算再看一遍的。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对我来说,除了《压路机和小提琴》之外,都太难以进入了……想当年在电影节看《镜子》都能令我如坐针毡,之后也一度很沮丧,跟聂老师说了这件事之后,他说确实塔可夫斯...  (展开)
天是红河岸 2015-11-26 16:40:44

属于导演的温暖和纯净

塔尔科夫斯基说过:“电影的纯净和其与生俱来的力量,不是表现于其影像之富于象征(不论其如何大胆),而是在于这些影像表现具体、独特、真实事件的能力。”极其信服这句话。 老塔经典之作《伊万的童年》尽管以二战作为背景,但整部片子全无刻意,包括讲故事的节奏,太节制了...  (展开)
穆如初 2012-12-02 18:19:55

一梦安静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伊万 1.微音,少年,移镜2.破梦3.角度4.纵深.构图独特5.水,转场6.少年的心7.战争年代8.战争是成年人的游戏9.早就无牵无挂10.主观镜头11.似舞蹈的视线晃动12.他所做的所有事,就是复仇13.幻境14.无论是谁,在这个战争年代都没法去休息15.梦中,雨里的童年16.墙上的字。替我们报...  (展开)
颐和安 2023-11-15 09:30:55

随意

片段选取:17:08——18:37 该片段有关于伊万的梦境。开头即采用仰拍,从井底拍摄,体现出很强的空间纵深感。接着叠化到井口对话的伊万和妈妈。两人出露的上半身呈45°角的倾斜状态,井口大致上为90°,在构图上具有一定美感与集合感。 接下来视角转换为伊万的主观视角俯拍井...  (展开)
本音 2023-09-12 22:19:39

死在战争胜利前夜的战士

苏联卫国战争,千分之几的概率会有年轻的男性活了下来,他们大多投身于战场;伊万是战争悲剧的一个小的缩影;全片调度最印象深刻的是井的运用与具象话,前一秒母亲的井水桶极速落下,后一秒倒地不起,身上溅满了水。寓意着死亡。全场是在伊万的恶梦梦中呈现的。全场的水的具象...  (展开)
楠祁港剀诉 2023-07-11 13:49:59

《伊万的童年》是塔可夫斯基的第一部长篇叙事电影,在这部电影里,他依然保有《压路机和小提琴》中的浪漫主义和人文关怀,却更残忍地揭示了现实与梦境的巨大差别, 影片开场,伊万躲在树干后面张望,好像在玩捉迷藏,画面左侧,一个完整的蜘蛛网挡在伊万的身前,暗示着此刻美...  (展开)
灯盏粿粿 2023-03-01 20:34:44

2023.3.1 百讲 戴锦华教授导赏笔记

“以诗的语法、修辞代替了小说式叙事,游离于现实主义影像逻辑的空间运用,极具个人风格的电影表达,成就了电影美学的新高度。” “不仅是进入,而且是打开,重新体认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政治与文化转折。文学《解冻》从斯大林时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溢出,电影的解冻稍迟一些。塔...  (展开)
遗编时阅子云书 2021-02-24 16:44:49

吹不散眉间一点春皱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加尔特瑟夫是一个非常不幸的人。战争,责任,生死,和别人为了无望的感情而消耗自身,最后亲手葬送了自己刚刚萌芽的友谊与爱情。在这个世界上和平繁荣的年代里,万千青年学生所享有的一切美好生活,却偏偏吝啬给予他这样的年轻人。可他分明是这么的优秀,美貌、才华,温柔的品...  (展开)
紫慕 2016-01-04 17:13:05

童年的时光

塔科夫斯基的经典,直到今天依然被人们记忆。梦境和现实交叉呈现,仿佛我们已经料到这个孩子最后的结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血腥极少呈现,我们却从一个儿童的视角明白这将是几代人的悲痛。某种条件下,这种交叉是一种控诉,童年应该是想象中的无忧无虑、是阳光洒地、花鸟起...  (展开)
饭卷 偷偷 2010-02-02 13:31:59

乌托邦式的美好

破碎的吱吱嘎嘎响的老风车,露出棉絮在风里飞扬的旧毡帽,泥浆色的浅水池塘,伊万的侦查从这里开始。 实际上,他的童年比我们大多数都来的有意义和充实的多,他甚至还只是一个孩子!~稚嫩的脸上长着一些雀斑和一双忧郁的大眼。画面里是沙地里贫瘠稀疏的乔木,...  (展开)
Mr.鸢鸢 2009-12-02 20:12:10

幼稚的脸庞,愤怒的童年。

从梦境开始,从梦境中结束。 也只有在梦里,才能看见伊万那张纯真的笑脸,本该属于他,属于他的童年的欢笑。 战争摧残了一切。这一切都是伊万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幻。 我记住了这个孩子如此俊俏的脸庞。 这脸庞上尚存的幼稚,和一点都不幼稚的愤怒。 “这是世界上最后一场战争了...  (展开)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后页> (共176条)

订阅伊万的童年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