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万的童年的影评 (176)

Lacrimosaaa 2021-07-15 14:01:47

战争下童年的消逝

《伊万的童年》拍摄于50年代,苏联作为主战场,经历了全人类性的伤痛,在冷战时期,战争片占据了苏联电影的很大的比重,我们可以看到从《夏伯阳》至《雁南飞》不同风格、相同主题的电影,塔可夫斯基选择以一个儿童作为主人公,却是在当时战争类型片不多见的。为何选择一个孩子...  (展开)
夜光 2019-11-16 02:04:02

《伊万的童年》理论与视听分析

昨天与朋友交流了一下这个电影,并且在都看了那个徐浩峰《视听语言》豆列的前提下,说一下我们交流出来的比较认同的几个点: 1、根据弗洛伊德的梦境理论“一个不重要的观念成小事,梦中却变成大事或占据置要地位。”伊万梦到母亲与井的之前,伊万的手上滴着水滴(潮湿感是老塔电...  (展开)
西湖天下景 2021-07-03 19:20:18

伊万的童年

十二岁的伊万是游击队童子军。战争杀害了他所有的家人,集中营屠杀了他的一群十多岁的孩童伙伴们,他侥幸逃出。但战争已经无可挽回的破碎了他的命运,毁灭了他人生,他成了不畏生死,不能苟活的战士。伊万心里只有怒火、只有仇恨,没有了平静生活和爱的能力,他只愿意,也只能...  (展开)
Han 2015-03-01 13:09:11

Childhood Regained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Childhood Regained by Aimée In Ivan’s Childhood (1962), Tarkovsky incorporates four dream sequences into a war narrative of a twelve-year old Soviet solider Ivan whose childhood is brutally shattered by the war. While the reality of war produces only fe...  (展开)
乔大路 2011-04-15 16:31:39

战争的游戏

游戏的胜者成了疯子, 就像预言中的一样, 它一个也没原谅。 捉迷藏的孩子与杀人的侩子手, 羁绊在一起, 就像纠结于左侧的右手。 孩子, 疯狂就是救赎, 疯狂就是胜利。 11.4.15观塔科夫斯基《伊万的童年》  (展开)
安托万-皮埃罗 2022-09-28 00:03:32

写在两年后

苏共二十二大之后一年成片的塔科夫斯基处女作,在赫鲁晓夫将国家人格化之时,塔氏将战争人格化。这倒并不能说明塔科夫斯基这部28岁的处女作试图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局面产生如何的现实对话,毕竟在最大多数的看法中,这部影片和《安德烈·鲁布廖夫》一样被认为是塔科夫斯基作...  (展开)
河西 2020-12-02 19:28:18

现实主义与形式主义

一部现实主义作品:①讲述了战争孤儿伊万不顾长官命令,坚持执行侦查任务而就义的故事。前半段围绕伊万不去军校和军官的感情生活,后半段围绕执行新一次任务。②多义性,除伊万故事外,也有上校与大尉追求同一女军医的支线,最后,大尉将军医调离前线,而上校也战死了。这对伊万...  (展开)
乌醒 2018-12-21 21:26:34

塔可夫斯基和他的电影语言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Tarkovsky for me is the greatest the one who invented a new language true to the nature of film as it captures life as a reflection life as a dream 引言 谈及塔可夫斯基,几乎所有人(包括众多著名导演)都是以一种仰望的姿态。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伯格曼的高度评价(上...  (展开)
游荡的布鲁姆 2013-05-09 20:03:03

伊万和他的战争

《伊万的童年》中其实只有一个简单的故事:伊万作为少年游击队员被法西斯给杀害了,战争毁了他的全部,当然,到最后包括他的生命。如果单靠这个故事情节是很难吸引观众的,这部电影最吸引人的是塔可夫斯基的电影风格和电影语言。 黑白影像完全没有影响电影的诗性和视觉上的美...  (展开)
村上春晨 2011-11-25 16:24:51

人类的本质是:爱、喜悦、和平。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最近读了很多关于心灵修养的书籍,感触颇多。最重要的是,这些书让我明白,人类的本质是:爱、喜悦、和平。而我以为,在这三种被称为本质或是情感或是需要的一些东西里,和平,是最底层的根基。我们先是生长在一个和平的世界,然后被爱,同时学会如何去爱别人,最后在一种平和...  (展开)
黎莉 2020-01-03 23:50:36

战争的面目

伊万童年最后的时光,在梦里,有妈妈、木桶里轻晃清澈的水、载着他和姐姐还有苹果的马车,现实里,他是游击队员、是侦察兵。 大人们离开本营后独自留下的伊万,吊起大钟,摇晃灯影后一场你追我躲的场面在伊万脑子里响起,有些捉迷藏,但响动里没有一点笑声,或跑或撞或跌的声响...  (展开)
鬽影縫匠 2023-04-06 12:32:20

?《伊万的童年》:逝痕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伊万的童年》是“诗人”塔可夫斯基于1962年创作的作品,在其中能看到《雁南飞》导演卡拉托佐夫的“旋转镜头”对塔夫的影响,更能发觉《伊万的童年》与同时期战争电影的迥异,塔夫以一种类似镜像的方式将伊万的世界分为现实与梦境,再用镜头模糊它们的边界,形成一种似梦非梦...  (展开)
阿根 2023-01-30 19:25:40

《伊万的童年》电影评析——诗意的艺术手法,解读塔可夫斯基电影里的隐喻。

塔可夫斯基:"布列松、安东尼奥、伯格曼、黑泽明、沟口健二,我从来没有想过去模仿他们,因为艺术的主要目标,是去找出一种私人的表达方式,一种可以表达内心的语言。" 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构造了一套专属于他的电影世界的个人语言。他的电影中充斥着大量的带有神秘性的符号,重复...  (展开)
从从 2023-01-12 14:20:48

转自电影传送门主页妹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我们已忘记观看自己的梦境了吗?我们的生活缺乏决心。其总和呈现为悔恨。对我们本可以成为的。或是我们已成为的人的自责。痛苦的是,这泛滥的怀疑似乎没有尽头。我们没有这种能力,去回答像戏剧给出的那种感受与想法。让我们瘫痪,但继续生活下去。希冀获得更清晰的未来。我们...  (展开)
西南季风 2022-12-08 21:52:26

“苏联新浪潮”的源起与“反好莱坞”典范之作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摘 要:在1958年苏联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苏联文化部长发出“好莱坞在世界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日子即将结束,苏联的电影艺术将引领道路”的声明。该声明展现出苏联电影界足够的“文化自信”,同时,由于它的精神内核与欧洲“新浪潮电影”高度契合,本届莫斯科电影节亦被视为“苏...  (展开)
momo 2022-06-17 18:11:23

黑色诗意

《伊万的童年》是塔可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是非常诗意的一部电影。但是这里的诗意并非是美好的,充满希望的代名词,而是指影片通过一些意境、意象去塑造和表现的创作手法,换句话来说,是一种黑色诗意。 影片中最重要的意象,就是伊凡的四个梦境:第一个梦是全片中最阳光明媚最...  (展开)
麦哲伦地图 2022-01-17 13:16:45

12岁苏军侦查员的故事,独特的镜头呈现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拍的东西,镜头感是非常棒的。苏联有一批这样的导演,比如盖代,格里高利·亚历山德罗夫这些,都是很高的水准。 但从讲故事角度,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还是弱一些。 这部电影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第一部完成的电影,拍摄于28岁,并获得金狮奖等。 因此受到公众...  (展开)
事事顺心 2020-11-02 13:42:38

塔可夫斯基谈《伊万的童年》

1)“亿万是一个受着成年人情感折磨的孩子。他在战争中丧失了童年,辆牲了生命,因为他经历着成年人的生活。影片必须建构在这个孩子的性格的基础上,但必须有一些情节表明他孩子气的特点。小说中有一个抓得非常准确的细节:伊凡在做打仗的游戏一还能有什么比这个更令人震惊的 2)“...  (展开)
画瞳 2016-07-19 15:33:20

印象深刻的水纹

我做好了会很闷的准备,结果首次尝试塔可夫斯基的结果还是可以接受的。故事很简单,残酷的战争。这个主题和电影的抬头很不相符,伊万的童年因为战争变成了地狱般的噩梦,伊万也以小孩子的皮囊装进了一个魔化的灵魂。几场戏印象很深,尤其是黑白光影下的水纹,有梦境里阳光下波...  (展开)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后页> (共176条)

订阅伊万的童年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