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王 (1987)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 · · · · · ·
孩子王的影评 · · · · · · ( 全部 193 条 )

孩子王:在潮湿氤氲的感动与无以喘息的沉重之间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70-80年代的伤痕文学,字里行间夹杂着压抑的隐痛,在《孩子王》的文本中,开头是这样的“一九七六年,我在生产队已经干了七年。砍坝,烧荒,挖穴,挑苗,锄带,翻地,种谷,喂猪,脱坯,割草,都已会做,只是身体弱,样样不能做到人先。自己心下却还坦然,觉得毕竟是自食其力。... (展开)
《他叫陈凯歌》——谢园
谢园 (原载于1993年第一期《当代电影》) 1988年5月19日,法国南部名城戛纳的一间公寓式客房里,我、电影局外事处小蔡、吴天明正在闲聊。凯歌破门而入,睁大一对散着神儿的眼说:“好,大奖不知下落,小的已经有一个了。”我们互相看看,小蔡贴墙站起来。凯歌不坐,仍立在厅的...
(展开)

这部32年前的电影,教会我如何教育孩子……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为什么不按课本教? --没有用。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陈丹青在美国收到阿城写在破练习本上的小说原稿,直呼刺激。 “写我们这类家伙流浪,夜里在火车站的事……我从未想象一个我认识的家伙,一个同代人,也写小说,而且写的就是咱们……” 阿城的《孩子王》就是那代知青的故事... (展开)
浅评《孩子王》有力的镜头语言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陈凯歌的电影《孩子王》讲述的是下乡知青老杆在山村教学与学生之间从被轻视到信任的一个“孩子王”的故事。老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不仅没有课本,而且初三的孩子却不认识小学的字,于是他开始不按课本上课,慢慢寻找合适的教学方式,但是这种“荒唐”的举动引起了上级的不... (展开)
添加新讨论
讨论区 · · · · · ·
连侯孝贤都觉得很沉闷,被评为“最令人厌倦的影片... | 来自momo | 7 回应 | 2025-04-20 12:56:35 |
大家看的是112分钟的版本么? | 来自BruceYan | 15 回应 | 2025-04-18 22:16:21 |
求问放牛娃这个角色的作用 | 来自wcvanv | 7 回应 | 2025-03-24 06:38:38 |
没有简介,没有时间,是bug 吗,其他电影没有这样 | 来自甚天 | 3 回应 | 2025-03-24 06:37:49 |
今天看完,有几个小问题,兄弟们请来解答!! | 来自sbwhx7 | 9 回应 | 2025-01-20 23:00:08 |
关于《孩子王》的问题 · · · · · · ( 全部5个 )
在哪儿看这部电影 · · · · · ·
-
腾讯视频
VIP免费观看
以下片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北京电影学院硕士要看的100部电影 (悲`馨)
- 桃桃推荐|值得一看(209部) (桃桃林林)
- 中文电影250强总榜(1905——2012) (东方快车)
- 《看电影》杂志中文电影100强 (东方快车)
- 【容易忽视的国产电影】 (影志)
订阅孩子王的评论:
feed: rss 2.0
孩子王的短评 · · · · · · ( 全部 14412 条 )
780 有用 未亚 看过 2017-06-07 00:06:05
终于补看。有一天和朋友聊起当下中国电影的症结何在,我们一致认为是所谓东方灵性的消散。人的概念慢慢地在追求理性的道路上符号化、规则化,不再敏感,渐次钝重。中国电影的今日,其实更根源的东西,与文学、电影都无关。第五代电影人的时代真是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做一件事就闷头做到极致,善哉。
573 有用 左胸上的吸盘 看过 2006-04-04 15:31:25
陈凯歌这辈子的巅峰,《黄土地》被吹的意义大于实际,《霸王别姬》这种三俗故事受众面比较广,《和你在一起》中规中矩,其它片子不入流。只有这部孩子王老实牛逼
848 有用 哪吒男 看过 2020-03-10 23:12:29
陈凯歌自己渺小的时候 他的电影就伟大了
198 有用 欢乐分裂 看过 2009-08-23 18:27:25
2019-8-24重看;有阿城原著打底,故事自然是极好,人与景的自然融合。镜头唯美(顾长卫居功至伟),大远景,固定机位,构图好到令人惊叹,雾景、窗框与镜像的视图有灵魂悸动感;迷蒙远空压迫下沉默的人群,一切都“没用”,一切都“事后才被记录”,所有的不无青涩生硬的隐喻在此片的探索中表现为某种诡谲气氛,实在是被低估的佳作,堪称我最喜欢的陈凯歌作品。 但阿城对电影的改编是极不满意的(“看得如坐针毡”),认... 2019-8-24重看;有阿城原著打底,故事自然是极好,人与景的自然融合。镜头唯美(顾长卫居功至伟),大远景,固定机位,构图好到令人惊叹,雾景、窗框与镜像的视图有灵魂悸动感;迷蒙远空压迫下沉默的人群,一切都“没用”,一切都“事后才被记录”,所有的不无青涩生硬的隐喻在此片的探索中表现为某种诡谲气氛,实在是被低估的佳作,堪称我最喜欢的陈凯歌作品。 但阿城对电影的改编是极不满意的(“看得如坐针毡”),认为最大失误就是台词采用原著对话而失去生活味,电影对白应该将文还原成白话才对头。 (展开)
519 有用 深夜的阿斯伯格 看过 2016-10-21 09:14:11
记录一件事情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倒的。牛逼的镜头,鸡狗都叫了,有人来支书家了,不过只有影子入画,左边是支书,右边是门,递烟吐烟,加上人物对话,还有一种政治惊悚,极尽复杂人物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