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一年的欧洲 短评

热门 最新

25 dinosaurs 看过 2017-03-23 17:20:24

罗西里尼拍褒曼的最好一部。罗西里尼认定了褒曼体内中产阶级妇女的根,但这片中,他找到了褒曼神的一面,让她从中产阶级客厅里直接走上神坛。疯人院一场,是对意大利战后秩序的深深讽刺,唯一的朴素的善,不但不为以丈夫为首的整个男性经济秩序所容,连天主教都把她视为敌人,只有穷人寄以希望遥相祈祷

3 九苍 看过 2022-06-28 04:46:26

整部影片似乎包涵着一股不能明示的嘲讽,无论是对女主角还是对她身边的劳动群众。似乎能感到罗西里尼既不同情丧子的女主人公,更没和群众们站在一起,他只是想描述一个感官封闭的人如何在惊惧和恐慌中打开了自己的感觉神经系统。这种隐隐的讽刺口吻后来被戈达尔完整地继承到了他的影片之中。无怪乎雅克·奥蒙否认本片是新现实主义,也难怪戈达尔那么热衷于吹捧罗西里尼。

1 Berger 看过 2021-03-13 11:59:47

战争之后的圣母!在政治阶级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夹缝中,诞生了无私的爱。但在群众之中,这仍然是一种宗教。

34 欢乐分裂 看过 2013-03-19 21:51:46

她不是共产党员,她也不是圣人,她只是对自己恨,才会无私地去爱最需要的人,那些怯懦自私、道貌岸然因畏惧真相的暴露,他们用不容置疑的学术口吻宣判这个因害怕而勇敢的灵魂是不正常的;唯有同样在绝望中煎熬的苦难者体察;整部影片基调果然很“左”;马西娜太灵动太抢戏了。

1 四月特吕弗 看过 2024-03-19 18:44:43 黑龙江

人物渐渐走向圣人化、偶像化,神父的信仰亦在此感召下自惭形愧,罗西里尼的阶级指涉却也因此渐渐移位,透过他者截然不同的态度渲染圣光与苦泪,却显得这幅战后圣母像荒谬可笑。

0 云影悠悠 看过 2024-03-08 22:18:26 河南

调度只能说稳健,算不上出奇。精神病院的一段主观镜头带出了惊悚感。对罗夏墨迹测验的吐槽有意思。墨子的兼爱,或托尔斯泰主义的博爱,再现于女主身上,却并不诉诸于鲜明的共产主义政治目标或基督教势力,因而也其实不为任何一方所理解,不管是资产阶级、神父还是穷人(穷穷人对她的爱护,出于回报心理与朴素的基督教徒观念,他们以为见到了一位圣徒)。这个情形在今天毫无二致,也许变本加厉:以个体之名宣称对整个人类的爱,要不被视为逝去的神话,或者干脆就是彻底的骗局。因此,后半段中女主几次三番地为自身辩护、宣言,当然不会有人当真。那美好的言行,无人理会。

15 冰红深蓝 看过 2020-06-08 14:24:15

褒曼获封威尼斯影后之作。1.一个上流社会太太因丧子意外而逐渐觉醒、接近共产主义者、成为圣母,但最终被社会宣判为离轨者而永久放逐的故事。2.罗西里尼野心足够,从片名即可看出,影片着意辐射出一个时代、一个大洲社会状况的缩影:中产与上层的虚荣、自傲与缺乏同理心,底层民众的穷苦无望,宗教的无力与沉沦(女主的一席话就让神父哑口无言、只能自认其罪),精神病院依旧是放逐与惩戒异己者的机构。3.或许,女主并非阶级意识觉醒的马克思主义者,亦非圣徒,我更愿意将她视为脱离一切先在传统的博爱践行者,她不能被定义或归化,既神秘无端,又毫无保留地敞开自己。4.茱莉艾塔·玛西娜仅有的几个镜头就演技满满,对男人如宝宝、需要女性装傻捧着的吐槽超可爱。5.大量运用主观镜头,精神病院里缓缓环视女“病人”们的长镜头阴森瘆人。(8.5/10)

10 夏萝 看过 2019-08-02 14:58:11

既非神性宗教,也非左派宣導,律師和醫生在醜惡的愚鈍中顯形,神父的上帝之愛也露出馬腳。精神病院是壓抑非主流的最佳武器,「反叛者」被下了邊緣人士的判決書,底層人心目中的聖人成為普通人眼中的瘋子。不知不覺中愛竟成為人們恐懼的對象,不如承認反倒是我們在現實世界的這座瘋人院中,一手造就了這些疏離和異化的囚牢吧。時代之縮影,工廠千篇一律的機械化生產那段蒙太奇觸目驚心。

11 冰山李 看过 2008-08-07 12:46:34

7.9;半个多世纪前的寓言到现今都快进化成了空想

1 黄小邪 看过 2019-12-23 23:45:25

大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在于经历个人创伤/挫折后终于走进悲惨的人间去“爱世人”。但如果对造成贫富差距的结构分析是缺席的,也意识不到基层群体觉醒与组织起来的力量,而仅靠一两个贵妇人的“慈善之心”,必然走向个体的“造神”运动——被有权有势的利益集团“精神病化”与被底层顶礼膜拜的“圣母”…至于罗西里尼的个人态度?一是资产阶级式犬儒和浅薄,二是忙于造他自己的“女神”。

24 米粒 看过 2015-03-23 08:49:39

完美的褒曼,如她的角色一般,发出圣洁的光芒。电影的几次转向都令人意想不到,结局实在悲伤。就算放在六十多年后的今天,电影的思想也一点都不落后,甚至觉得罗西里尼有点太理想主义了... 这也是他本人最喜欢的一部电影。里面竟还有玛西娜><... 完美的电影。(意大利语版)

12 我们敏熙 看过 2017-08-01 09:12:16

A+,如果说《火山边缘之恋》里的褒曼只是稍微显现出一些神性罢了,这里褒曼简直就是成了圣母玛利亚,到最后,她的神性居然使神父感到自愧不如。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褒曼这样表现出母性和神性而毫无违和感,褒曼简直就是头顶光环。我相信最后她会一统精神病院,成为病人们的“神”。

8 最爱百年孤独 看过 2016-10-01 22:02:29

这片可以与夏布洛尔的《冷酷祭奠》对比着看,都说明了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冷酷祭奠》说明了资产阶级虚伪的仁慈难以压制无产阶级暴劣的反抗,本片说明了无产阶级真实的困境难以换取资产阶级基本的同情。无产阶级的恶和资产阶级的善表面是魔鬼和天使显像,实则为人性在阶级矛盾下必然走向的调和。

13 一灯 看过 2013-02-26 15:55:19

简单地把鲍曼理解成花瓶和圣母都是粗暴而肤浅的,本剧中作为一个在罗马有影响力资产阶级家庭的美国妇人,冲破社会,宗教,政治束缚的推动力来自于她想要拥抱真正生活的愿望

7 大宸 看过 2010-10-04 04:04:21

纵使你有多不喜欢罗西里尼,也会被这部作品打动....Masina一哭,我就心碎了...

11 看过 2014-04-22 22:37:27

我终于承认英格丽褒曼最好的电影不是卡萨布兰卡 而是罗西里尼的作品了T T 这片子真是左的一塌糊涂 既可笑又可爱

9 圆首的秘书 看过 2015-05-07 11:16:12

感觉像是火山边缘和游览意大利的结合体,三部中层次最多、内涵最丰富的一部!全片由个人走向社会、由高层步向底层、由意识形态转向宗教信仰;再看 Europe 51' 这个题目,当年欧陆社会形态的分裂和精神状态的迷茫尽收眼底。

0 joker13 看过 2024-04-25 20:02:04 天津

“对他人的爱来自对自己的恨”,罗西里尼给出的极左思想带着宗教性,安稳中产在失意后自甘流浪成为底层圣人,其精神内涵和当代性没有很好的融合,说教意味浓厚,尤其抛弃写实主义后,对心理叙事的表面化处理更不足信,缺乏讽刺的手法,不如德莱叶也不如安东尼奥尼,英格丽褒曼作为明星和导演夫人,也没什么特别突出的表现

4 火娃 看过 2023-04-25 21:20:28 福建

8/10。艾琳穿着贵气的黑色外套,倘佯于漂满垃圾、捞起死尸的河岸,在废墟之中漫游,这为人物的举动添加了一丝痴狂圣徒的意味。艾琳忙于持家待客,没有精力陪伴她的孩子,儿子为引起注意从楼上坠落,在与母亲简短的谈话后就死于头部创伤,这让做母亲的艾琳陷入了震惊状态,她受到共产党人的感召,为熟悉贫民窟穷人的环境去了一家她此前陌生的工厂,被蜂拥而至的人群、巨大的厂房噪音、高耸的烟囱和疯狂运转的机器所吞没,压倒性的工业化流程给了她精神强烈刺激,但向共产党人讲述她在工厂的经历时,后者却无法认同她‘‘劳工就是奴隶’’这一感受,从而引发了她超越行为的精神求索,终于能够以坚韧的信念与被社会摧残的人们互动,尽管结尾她被警察关进精神病院,但仍隔着铁窗与孩子相望:特写之中褒曼的脸成为一种肖像,反应出怜悯、爱和希望的内心状态。

1 秦诺诺 看过 2012-03-16 01:14:07

如果一部电影的时代局限性太明显又如何能让当今的观众来认同呢?如果要想阐明自己的观点又为何欲盖弥彰,还要拖着宗教来垫背呢?可以理解罗西里尼和鲍曼当年的心情但是造成这样的窘况难道不该先问一下自己吗?爱无错,更何况是以上帝的名义在劝世人爱每一个人,只不过作者的意图实在无法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