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孩子们 短评

热门 最新

330 Alain 看过 2016-07-05 21:19:35

再见,孩子们。 (该死的“深海小豚鼠”毁掉了我对这部电影的好感)

253 Jokery 看过 2010-07-04 22:30:24

在主动的告别里,生命选择遗忘;在被动的告别里,我们陡然长大。

101 Peter Cat 看过 2016-03-06 04:38:04

“真难以置信,我是这个学校里唯一思考死亡的人”。几乎触到泪点的电影,我时常在想,一个人是否只有接近暮年才能与年少时的自己达成谅解。对比路易·马勒五六十年代作品,再来看这部去世前七年作品,他把自己最隐秘的身世都诚实说出来了呢,难道不值得流泪吗?

162 一只麦麦 看过 2011-12-24 21:48:46

“四十年过去了,但我至死都会记得,那个一月清晨的每一秒钟。”马勒用极其克制的手法再现童年时代刻骨铭心的民族伤痛。没有什么比看一两部好的电影更适合度过平安夜,也没有什么情绪比哀而不发更回味绵长。弹钢琴的美丽的伊莲娜雅各布。孩子们在防空洞里上课和祷告。孩子们观看卓别林会心大笑。

60 東郷柏 看过 2017-12-17 14:52:24

8 童年难以承受的告别 朱利力安自己也不知道那一别就是永远;二战占领下法国社会一瞥 助人的德军士兵和保护犹太人的军官 为虎作伥的卖国贼 走投无路的内奸 苟安的小资产阶级市民 坚持信仰的牧师 以及一群正值思春期躁动不安的孩子 让纯真面对时局的残酷 用分离教会他们大人的纷争太过无情

96 小猪大侠 看过 2012-03-27 22:17:44

他们死在童年,他们再也不会长大了。

15 Panda的影音 看过 2016-04-06 11:00:04

校园上学的影像,勾起了不少中小学的读书回忆:那时候学到新知识有时会如获珍宝的喜悦,乖乖小孩的我基本没跟同学打架(打闹不算)倒是经常劝架(不果偶尔还会叫老师帮忙),有几个玩得很好的好伙伴……这世界始终是不公平的,所谓的平等只是在缩小“不公平”的差距……他被带走后,于心不忍地泪流了!

4 傅尔曼 看过 2016-10-18 09:59:54

愿二战中还有这么一个美好的角落,做游戏,看禁书,抢食物,变成好朋友。两个孩子的关系推进很合理很生活化。整体没有特别惊艳之处

7 掉线 看过 2015-04-13 13:10:44

【B】没有戏剧化的情节,细腻平淡,娓娓道来。欠曝青色调子的画面很美。

3 尊驰 看过 2012-04-23 09:20:11

7.7分 孩子们每天打打闹闹经常发生矛盾,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友谊,反而在军官把他们的朋友带走并且关闭学校是他们意识到那些朋友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60 米粒 看过 2012-04-10 08:31:05

心碎了啊,就算一起寻宝,一起看书,一起对着卓别林的电影笑,在那个冬天阴冷的早晨,他们再也不会回来

0 看过 2023-09-21 05:46:00 英国

#BFI 现实主义作品,很难想象导演是马勒,不过很多小细节可以感觉到他那独特的诗意表达,那无言的正反打和极短却恰当好处的钢琴声都很有特点。故事上从结尾处的旁白能体会到表达是极其私密的,故事被不同的背景,种族,阶级,信仰和年龄包裹,跛脚的小偷也只是那个时代人物的缩影,不过大部分属性都在孩子的视角下被剥离了,这似乎让故事显得更悲伤了。视觉上,镜头运动非常平缓,大量的固定镜头和摇镜头凝视感非常强,结尾处的摇镜头残酷却真实,仿佛我们就是见证者。听觉上,最欢快的两部分音乐的参与度非常高,首先是两人弹奏的爵士乐,那似乎是一种成年后平行世界的幻想,其次则是卓别林电影的小提琴和钢琴,把我们从稍压抑的环境拉到了那虚幻的“电影”中,而“电影”的结尾则又把故事拉回了“现实”。不喜欢后补录台词的音色差。

49 UrthónaD'Mors 看过 2010-03-06 21:36:44

恐惧终于降临,天使和圣母只能见证未来的欧洲,这一段留着导演记忆的重现,我最感动的是校长被捕离开学校的场景:再见,孩子们!还有男主噙着眼泪像他好友告别,平静的钢琴响起,留下的确是意味深长和沉重 在主动的告别里,生命选择遗忘;在被动的告别里,我们陡然长大。

43 畸小山 看过 2008-08-22 23:16:05

不管美国还是法国,大概都让路易·马勒爱恨交加。黯然离开美利坚,如同当年黯然离开法兰西。他终于决定要动用那段在纳粹统治下的童年记忆,把它拍成电影。这段记忆深深地影响了他,在马勒的另一部重要作品《Lacombe Lucien》里亦有所表现。全片叙事娓娓道来,犹如夏日里的偏僻海岸,带我们体验着平淡真挚的情感。而成人的偏见和暴力则毁掉了这些感情,“纯真的丧失”,这几乎构成了路易·马勒所有电影的主题。

0 NVHZ 看过 2022-11-22 20:41:04 辽宁

那种贴近大众的叙事、欧洲才有的仁慈,就像是男孩天生的坏天生的好天生的那种思想。太实际了,没能很抒情。就是古典文学抒情也是更多的。比较贴近这个时代的大众吧,或者一丝知识分子味道,淡淡远远稍微伤感一下,姿态比较正

33 冰红深蓝 看过 2016-09-28 14:50:21

路易·马勒的童年半自传影片,获1987威尼斯金狮奖。基调隐忍而克制,避免了任何刻意煽情与渲染,节奏不疾不徐,结尾的平静中狂涌着穿心的伤悲,面部特写长镜令人想及[四百击]。灰冷的冬日色调,两人心照不宣的秘密同盟。操场踩高跷比赛,灌木林寻宝,饭店,宵禁,盖世太保对比,[天方夜谭]。(9.0/10)

7 饭夫斯基 看过 2011-11-26 21:25:41

路易马勒是新浪潮中最不被眷顾的一个,早先拍了揭露法国伤疤的片儿,被逼的去了美国,再回来时带了这么一部自传色彩的片子,正合了法国人的意,好评一片。我反而觉得温情足够、冷静足够,少的偏偏是递进的节奏。俩个少年感情的升温慢得离谱,也并不觉如胶似漆,若少去那些乱伦的隐喻,就更凝练了

1 L.L 看过 2010-12-18 17:56:22

慢慢渗透我的心脏,待回过神来的时候,却早已泪如雨下…… 对生命的认识,却源于死亡。再见,孩子们!再见,童年!

41 Pearciac 看过 2010-06-05 17:42:50

开始完全不明白如此平淡铺陈的故事经典在何处,直到最后那一句“我至死都记得那个一月早晨的每一秒钟”;没有那些细碎的点点滴滴,又何来听闻朋友殒命时那感同身受的痛?

43 刘文二 看过 2009-12-17 22:33:54

也许在孩子的心中,政治世界在真挚的友谊面前显得太过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