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变态”来形容再恰当不过
-
-
王奋斗
评论: 《炮打双灯》
“我问她为什么,她不说。”这是国内文艺作品常见的句子。沉默,可以制造神秘,也可以表示对他人的拒绝和否定,从而就感觉凌驾于对方——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维方式,和阿Q的精神胜利一样普遍。类似的故作神.........
-
相声是北京文化的标志
-
-
王奋斗
评论: 《小井胡同》
北京的影视作品,很多都涉及相声。典型的还有,《四世同堂》。 本剧,名字虽然说是胡同,还是以整个北京市作为活动的空间。小井,更准确的是市井。表现的是市井生活——无赖、嫉妒,还有自己哄自己开心,也就是阿.........
-
反面的主角
-
-
王奋斗
评论: 《红石钟声》
余绍康,是第一主角,却是反面角色——反面角色作主角,在国产作品中极少。 王熙凤式的女人,是新中国文艺作品中的重要形象,又比如李双双。 家庭伴侣,阻挠集体的事业,这有点新鲜——“睡在我们身边的”阶级敌.........
-
现代化的毕升
-
-
王奋斗
评论: 《毕升》
毕升,还有阶级敌人,这个形象更接近于一个革命战争片的主角。 导演于得水,按照马三立“取名字的艺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名字。 故事、摄影、表演,都非常质朴。 毕升的老婆,从头到尾,完全是按现代观众的口味.........
-
“那剧烈跳动的心房”
-
-
王奋斗
评论: 《高山下的花环》
“那剧烈跳动的心房”,这应该是修饰不当吧。 只有音乐比电影好。 摄影水平不低,剪接有严重问题——导演还没有讲故事的基本能力,一点感情也拍不出来。导演稍微有点技巧的就是,用动植物体现人物的心情,比如小.........
-
遥远的记忆
-
-
王奋斗
评论: 《魔发》
按照B站中的介绍,本片大概源于中央电视台的《正大剧场》。 B站中发视频的人,也对影片表示了怀念。 1989年春节前一天看了片断,感觉很有趣,却没能看全。 大约1999年春节前夕,在宜昌市云集路的小旅馆,电视屏幕......... (2回应)
-
A strong woman suitable for fun
-
-
王奋斗
评论: 《魔法满屋》
Today's rate is 6.5, and it will be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from today on— when it got Oscar, just three hours ago. Chinese audience always value a movie according to whether it is awar.........
-
乏味的早晨
-
-
王奋斗
评论: 《上海的早晨》
1949年,资产阶级家庭,每个人的衣服都很摩登。服装师,是按照1980年代的世界时装比赛的水平设计的。 演员阵容强大,好多配角都是知名演员,包括孙道临的夫人王文娟。 没有涉及历史上的核心矛盾。主要矛盾,完全.........
-
新旧社会的“腻缝”
-
-
王奋斗
评论: 《方珍珠》
北京味儿很浓,连孙景路都带一些北京口音。 老舍的故事中,经常会出现相声,本片由侯宝林、郭启儒助演。侯宝林,本色演出,真实地展现了底层人物的市侩、油滑、狡黠。 原来,魏喜奎是女的。 坏人家里的装饰物,一.........
-
指桑骂槐,是委婉地表达不满
-
-
王奋斗
评论: 《小男人周记》
对着A说话,却是给B听的,这就是所谓的指桑骂槐,是中国民间很常见的说话方式。所说的内容,肯定是不中听的,当面说肯定会导致情绪冲突。所以,就这样绕一下。 众女星集结,钟楚红、李美凤大牌的戏份都不多,而胡.........
订阅王奋斗的评论:
feed: rss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