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的影评 (29)

罗杰伊伯特评《羞耻》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1968年,在越南战争的白热化阶段,英格玛伯格曼制作了这部愤怒而绝望的电影,无站队无立场,旨在表达反战思想。早在1966年的《假面》中,伯格曼就在其中放入一组越南和尚自焚的电视画面,目的是达到震惊女演员的效果,从而使其拒绝讲话。而在这两年间,发生了什么变化,以至于... (展开)
有多少人性隐藏在我们身后?
影片讲述两个因为战乱而失去工作的音乐家杨和伊娃,在小岛上种植水果为生,杨生性懦弱,无法完全从失落中振奋起来,生活拮据也互有争执,但两人相互关心和依赖。随着战争发展到小岛上来,打乱了他们宁静的生活,他们被迫卷莫须有的政治争斗中,处境十分危险,可能被枪...
(展开)

塔可夫斯基谈《羞耻》
为了让大家更明白,我们来看看伯格曼的电影《羞耻》里面没有一个演员暴露导演的构思,即表演形象的概念、自己的理解,以及试图以整体理念对其作出评价。形象完全隐蔽、融化在鲜活的角色中。 影片的主人公们被环境所压垮,他们屈服于环境,从不试图向我们传达任何思想,不对影片...
(展开)

“羞耻”背后的真实人生
伯格曼的自传《魔灯》里,记述过他前妻卡比·拉雷特的钢琴教师安德烈娅·柯雷利的一段真实往事,电影《羞耻》可能就来源于此: “安德烈娅·柯雷利出身于意大利都灵一个富有的上层家庭。她受的是当时的传统教育,曾在女修道院上学,接受过古典文学和语言方面的严格训练,后来在...
(展开)

《羞耻》-伯格曼的战争寓言
8.2/10还是小看了伯格曼的丰厚度,战争也能被拍得如此深入又别出心裁。 ps.受塔可夫斯基的推荐而来,比较满意的佳作。从两个普通人的视角切入战争,战争彻底失去了光辉的色泽,取而代之的是对人性的解剖实验室。战争之下依然充满了恶,甚至战争加剧了人性的沉沦。 战争下多层次...
(展开)

战争,人性,异化,羞耻
一场虚构的战争,却代表了历史上的一切战争。 正方反方分别登场,只证明了“正义”的虚妄。 柔弱平和者,在一次又一次耻.辱中会转化为自己曾经所鄙视的对象。 坚强果敢者,在一次又一次耻辱中会默然接受曾经所反抗的暴行。 没有“桃花源”。 无法生育、战火中的死婴、挪亚方舟...
(展开)

当人类失去文明的遮羞布,会做什么?
一开始的伊娃和杨有着鲜明的性格反差。伊娃很practical,她没有沉浸在身份认同感缺失的痛苦,她在努力地活着,甚至还希望能“育儿”从而获得生命新的意义。反观,他难以忍受一落千丈的生活,时不时会崩溃,思绪又飘回音乐的世界。但同时他也是善良且温暖的,在伊娃急着买酒的时...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