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世者 Le Misanthrope (2017)
导演: Don Kent
编剧: Molière
主演: Yves Gasc / Eric Genovese / Florence Viala / Loic Corbery / Serge Bagdassarian / Gilles David / Adeline d'Hermy / Jennifer Decker / Pierre Hancisse / Christophe Montenez
类型: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2017-02-09(法国)
片长: 180分钟
IMDb: tt12394686
编剧: Molière
主演: Yves Gasc / Eric Genovese / Florence Viala / Loic Corbery / Serge Bagdassarian / Gilles David / Adeline d'Hermy / Jennifer Decker / Pierre Hancisse / Christophe Montenez
类型: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2017-02-09(法国)
片长: 180分钟
IMDb: tt12394686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 · · · · · ·
恨世者的影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碎碎念的记录一下(主要是上半场)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没有缺点的人尽是伪善 ……我的心受不惯…… 如果能把我的心从束缚中挣脱出来 这个平庸的时代,他们对什么人都是赞不绝口 人心是看不见的,(当你在爱情或友情里开始不断捕捉蛛丝马迹的时候,人只是离一切真相渐行渐远) ……” 宴席上的主导者是女主,她滔滔不绝地表达,氛... (展开)> 更多影评 3篇
添加新讨论
讨论区 · · · · · ·
恨世者-莫里哀 这个世界需要瑕疵 | 来自Xiaoxiao_wang | 2019-10-15 21:09:12 | |
钢琴曲叫什么,有豆友知道吗? | 来自WWWWWWWkkkkkkkk | 2019-09-29 19:40:34 |
以下片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新现场”高清影像放映 (七七|烂柯人bot)
- 舞台影像 (Theodore)
- 我看过的评价人数少于1000的冷门电影 (Young)
- 待听戏剧 (kacoo)
- 姐的戏剧影像 (Valerie)
订阅恨世者的评论:
feed: rss 2.0
恨世者的短评 · · · · · · ( 全部 172 条 )
4 有用 Lycidas 看过 2019-08-18 21:57:35
4.5 我心中alceste的完美人选永远是fabrice luchini,但loic corbery也太帅了一点吧!!!
7 有用 海韵 看过 2019-09-10 15:36:49
阿尔赛斯特是又一位哈姆雷特,他在持续的思索中痛恨世界,也憎恶处于畸形社会中的自己。但他对真理的探索又是浅尝辄止的,常常屈服于一种更具表演性质的哲学式忧伤。由于他的理想主义,他对周遭的人和事设定了难以到达的标准,这使得他只有通过激烈的讽刺来躲避人类生存的虚伪性。悖论在于,阿尔赛斯特痛恨善于在世俗中打圆场的伪君子,他的心却不自觉地向周旋于各类追求者的赛丽曼纳靠近,而当赛丽曼纳最终决意对他坦诚相待时,阿... 阿尔赛斯特是又一位哈姆雷特,他在持续的思索中痛恨世界,也憎恶处于畸形社会中的自己。但他对真理的探索又是浅尝辄止的,常常屈服于一种更具表演性质的哲学式忧伤。由于他的理想主义,他对周遭的人和事设定了难以到达的标准,这使得他只有通过激烈的讽刺来躲避人类生存的虚伪性。悖论在于,阿尔赛斯特痛恨善于在世俗中打圆场的伪君子,他的心却不自觉地向周旋于各类追求者的赛丽曼纳靠近,而当赛丽曼纳最终决意对他坦诚相待时,阿尔赛斯特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她。事实上,当他自以为自己站在智慧的高地上俯瞰“庸众”们,他并不能像他所想象的那样全然抛弃世俗;他对所谓的真实和英雄主义的理想化追求也是不可靠的,这些口号和主张都只是他人格中表演性的一部分。这种表演性也是他的悲剧性所在。 (展开)
5 有用 岳麓区石原里美 看过 2019-07-31 22:22:32
20190728@UCCA 法兰西喜剧院 黄群老师曾言道,莫里哀的创作可以称作哲学喜剧。因为莫里哀有意识地将哲学内化于创作中,《恨世者》中通过一个青年和风流女子之间的关系纠葛展开哲学的讨论。莫里哀写出了阿尔塞斯特性格的两面性:愤世嫉俗与伪善。他一方面以绝不妥协的姿态抨击法国贵族社交圈中虚伪,浮矫的社交礼仪,另一方面他又迷恋一位矫揉造作,浮夸浅薄的交际花色曼丽娜。透过阿尔赛斯特的两面性,莫里哀巧妙地... 20190728@UCCA 法兰西喜剧院 黄群老师曾言道,莫里哀的创作可以称作哲学喜剧。因为莫里哀有意识地将哲学内化于创作中,《恨世者》中通过一个青年和风流女子之间的关系纠葛展开哲学的讨论。莫里哀写出了阿尔塞斯特性格的两面性:愤世嫉俗与伪善。他一方面以绝不妥协的姿态抨击法国贵族社交圈中虚伪,浮矫的社交礼仪,另一方面他又迷恋一位矫揉造作,浮夸浅薄的交际花色曼丽娜。透过阿尔赛斯特的两面性,莫里哀巧妙地呈现了法国上流社会的“文明病”与贵族青年的虚伪与脆弱,讥讽了阿尔赛斯特这类社会改革者以伪善的方式批判伪善的可笑与虚假。同时又犀利地指出以菲林特为代表的哲人阶层的圆滑与平庸。《恨世者》引发了政治伦理的思考,是在维护正义与保存个体德性之间,既有伪善地反对社会现状的恨世者,也有竭力维持社会现状的适度者。 (展开)
6 有用 HarperDie 看过 2019-08-09 01:14:06
四星半。单看上半幕会觉得对话琐碎到了极致,磨磨叽叽、没完没了,但下半幕的各种小空间对话真是高潮迭起。莫里哀用腥辣的笔触,劈开了上流社会个体愤世嫉俗和虚伪谄媚共存的畸卵筋膜。迸溅出的汁液黏腻又令人上头,令当局者神经坚挺异常。可这份持久,也并非专属。你背靠的,很大几率便是一片充满卵蛋的青青草原。同时,看完的你一定会相信,琼瑶和马景涛是莫里哀的极端信徒。
2 有用 censored dump 看过 2019-09-07 17:49:35
戏剧影像*猫悦。4.5/5,虚伪(惺惺作态的社交场)、怀疑(比真相更折磨人)、怒火(直言不讳的格格不入),布鲁姆认为阿尔塞斯特是莫里哀的哈姆雷特,两者都将“讽世”作为某种英雄主义的内涵,只是后者一心求死,而前者迈向“全然的孤独”,剧本对社会的谎言状态毫不留情的刺破(末幕高潮赤裸裸的拆穿),几乎将自身化为匕首,但莫里哀并不耽于讽刺,也写出了布鲁姆说的“主张真情实感的危险”,即空虚与孤独,他甚至说出“... 戏剧影像*猫悦。4.5/5,虚伪(惺惺作态的社交场)、怀疑(比真相更折磨人)、怒火(直言不讳的格格不入),布鲁姆认为阿尔塞斯特是莫里哀的哈姆雷特,两者都将“讽世”作为某种英雄主义的内涵,只是后者一心求死,而前者迈向“全然的孤独”,剧本对社会的谎言状态毫不留情的刺破(末幕高潮赤裸裸的拆穿),几乎将自身化为匕首,但莫里哀并不耽于讽刺,也写出了布鲁姆说的“主张真情实感的危险”,即空虚与孤独,他甚至说出“每颗心中都有天性存在”(用现在的语言重述就是每种心理活动都有基因影响)。也像哈姆雷特一样,阿尔塞斯特只能用表演来存在,他的非理性来自一种忧郁的思考,不知道这是不是莫里哀的自传性所在。此版表演比较激烈,大量使用广角镜头,让人与人的距离显得遥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