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部电影 可能是我第二次观看了 第一次是在刚刚快大二时,当时看到时只是单纯的被影片内容感动,第二次是在我快要毕业时,对,我大四了,再次看一遍时,跟以前的感觉并不完全相同。
首先,从我内心的感性来说,我觉得许东奎是一个人性的表现,是一个比较温情的存在,而爸爸更是像是一个超人般,还记得第一次看 ,我泪流满面,还给爸爸妈妈打电话,他的爸爸是东久的依靠更是一种隐形的标杆。当时如果从自己专业的略薄的理性态度看,只是觉得特殊的小孩真的得不到能让自己得到最为充分的教育嘛?
………………………………………………
现在,大四了,如果把东久从头到尾的经历作为一个映射点的话,我想到的是融合教育,想想如果东久在现在,他的这一系列经历会不会少一些呢?会不会游戏转机?
如果从融合教育的模式的来说,国内外虽然有不同之处,但是总归是有发展,模式有很多,方法也有,比如社区模式和合作模式是国外比较普遍的。
如果用融合教育的关键词来说:进入-参与-进步 那这每一个环节中,我们该怎么做才会让东久得到合理的教育环境满足他的教育需求?我想应该就是在普特相结合的情况下结合成个别化,在课程上又不失通用性。
当然,在整个教育环境中,各个部门的从基础的政策法规到最后的实施不仅要实际还要有更多的爱的教育,人性化的理念吧,因为我始终觉得,也始终不会忘记自己刚入学时,老师对我们说的教书育人,育人也很重要,育心也是更为需要。
最后,我看完第二次后我在想医教结合的背景下推行送教上门,以及用心理和行为干预去推行特殊教育,可以为对融合教育有什么影响呢?
17-5 佳依那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