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利纳 Malina (1991)
导演: 沃纳·施罗特
编剧: 埃尔弗丽德·耶利内克 / 英格博格·巴赫曼 / Patricia Moraz
主演: 伊莎贝尔·于佩尔 / 丽萨·克鲁泽 / 马修·加里瑞 / 詹·托盖 / Fritz Schediwy / 伊索尔德·巴尔特 / 利布加特·施瓦茨 / Elisabeth Krejcir / 彼得·科恩 / Jenny Drivala / 威布克·弗罗斯特 / 洛丽塔·夏马 / David Philipp Kotai / David Salomonowitz / Andre Mueller / Kinskim Idl Graf / Gerhild Didusch / Sabine Schmeller / Nicolin Kunz / 汉诺·波西尔
类型: 剧情 / 爱情 / 悬疑 / 奇幻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 奥地利
语言: 法语 / 德语
上映日期: 1991-01-17(德国)
片长: 125分钟
又名: 玛莲娜(港) / 玛丽娜
IMDb: tt0102383
编剧: 埃尔弗丽德·耶利内克 / 英格博格·巴赫曼 / Patricia Moraz
主演: 伊莎贝尔·于佩尔 / 丽萨·克鲁泽 / 马修·加里瑞 / 詹·托盖 / Fritz Schediwy / 伊索尔德·巴尔特 / 利布加特·施瓦茨 / Elisabeth Krejcir / 彼得·科恩 / Jenny Drivala / 威布克·弗罗斯特 / 洛丽塔·夏马 / David Philipp Kotai / David Salomonowitz / Andre Mueller / Kinskim Idl Graf / Gerhild Didusch / Sabine Schmeller / Nicolin Kunz / 汉诺·波西尔
类型: 剧情 / 爱情 / 悬疑 / 奇幻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 奥地利
语言: 法语 / 德语
上映日期: 1991-01-17(德国)
片长: 125分钟
又名: 玛莲娜(港) / 玛丽娜
IMDb: tt0102383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 · · · · · ·
马利纳的影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FIFF11丨DAY8《马利纳》:破碎的情节,完美的演员
第11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马利纳》,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疯狂女人们飘忽不定的评价了! 张瀛: 本片给我留下的只有零零散散的印象,而不是结论。 KIDult226: 表现主义的部分还算给人印象深刻,其余部分只有混乱。 我们敏熙: 给出了因和果,但...
(展开)

“我不曾历经幸福,却看到过美”:论《马利纳》与巴赫曼的精神危机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编辑了一篇我对《马利纳》文本的分析,供电影版观众参考 ----- 1971年巴赫曼发表“死亡方式”系列的开篇之作《马利纳》,不久后在一场火灾中不幸离世。《马利纳》代表了巴赫曼在生命末尾创作的一部“精神和想象的传记”[1](P72),记录了诗人恐惧、分裂、创伤性的精神体验和主体... (展开)
短评字数限制 复制在这里存档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多次出现 与伊万相遇时疾驰的汽车 冒险; 超现实主义奇想分裂梦境 日常语言之外的言说可能性; “没有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全部” 对视另一个人为救赎自己的彼岸的渴望(阿尼姆斯)与绝望(a.没有人会符合你内心的幻影 b.扭曲的童年); 舞会中离去时脱下的手套 马利纳一次次... (展开)
理性海水与自由之火的战争
受困。 写信,不断地写信,空白的信,无意义的信,不需要姓名和地址的信。但是没有人来救你。不会再有来信了。 我更愿将其理解成女性在与生俱来的理性、父权要求的理性和无法节制的情欲、天赋中的情欲之间的受困。贬义的一面在于渴求王子的虚弱贪婪的公主的情欲;褒义的一面在...
(展开)

献给作为战争本身的每一个人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一、马利纳--丈夫 你现在应该过来抱抱我,否则就是在谋杀。一项你从未犯下过的罪行。 一开篇马利纳就死掉了,从高楼被父亲摔下的是幼年的她,但最后死掉的是作为丈夫的马利纳。这恰好就是两个人关系的本质。 马利纳是体面的、入世的商人(职业暂不明,猜测为商人或者布展人),... (展开)
女性生存与自我存在!
马利纳和飘零双燕可以并为一个系列名为“女性毁灭两部曲”,同一个导演同一个演员,相隔11年的两部创作,都是文学架构,都专注于女性世界,前者可以视为女性自内而外的自我崩灭,后者可以视为从外至内的一种死亡,前者是自我式,更趋于个体,是一体向两面或多面的衍化,后者是...
(展开)
> 更多影评 9篇
添加新讨论
讨论区 · · · · · ·
友情指路——b站可看! | 来自summer | 3 回应 | 2025-04-20 14:34:33 |
求法语字幕 | 来自dawn | 2 回应 | 2024-01-24 12:56:53 |
你们都在哪里看的啊 | 来自孽好 | 10 回应 | 2024-01-23 22:04:03 |
中字 | 来自曳尾于涂 | 9 回应 | 2023-06-28 23:41:51 |
求中字 | 来自jennie | 2023-06-28 23:40:40 |
关于《马利纳》的问题 · · · · · · ( 全部1个 )
以下片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德意志影像:平静之下的激情 (优游卒岁)
- 我的电影——德国 (雾港)
- Your Loneliness Is a Silent Garden (Scarrie)
- 文学改编 影视 / 动画 (Orphanita)
- 寻找中的德语电影 (Qwert666)
订阅马利纳的评论:
feed: rss 2.0
马利纳的短评 · · · · · · ( 全部 639 条 )
2 有用 欢乐分裂 看过 2009-07-13 12:31:32
实在够bh
30 有用 不可以哦 看过 2019-05-07 04:56:29
个人观点: 主题显然是女作家在存在主义和语言符号带来的创作困境下的挣扎,the woman, Malina, Ivan 都是作家本身,于佩尔饰演的女主角是作家内心那个真正的“我”,Malina则是理性,Ivan是更接近于爱欲等的世俗纠缠,其实Malina和女主是同一个人非常明显,两人同进同出,多处语言暗示,所处房子类似于内心挣扎之地,最后woman消灭于墙内,房间里再没有思考存在主义和语言符号的女... 个人观点: 主题显然是女作家在存在主义和语言符号带来的创作困境下的挣扎,the woman, Malina, Ivan 都是作家本身,于佩尔饰演的女主角是作家内心那个真正的“我”,Malina则是理性,Ivan是更接近于爱欲等的世俗纠缠,其实Malina和女主是同一个人非常明显,两人同进同出,多处语言暗示,所处房子类似于内心挣扎之地,最后woman消灭于墙内,房间里再没有思考存在主义和语言符号的女性,只剩下一个拥有理智大脑的男人;Ivan是一种外部的象征;所谓的女性主义在这里或许并没有那么明显;“父亲”的角色更多地象征着每个人在成长阶段形成秩序时的父权统治,换成巴赫曼的经历应该是暗指纳粹,电影末尾有指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节奏和摄影,前期女主阐述她的哲学立场能让我更了解她,安排得很好。 (展开)
29 有用 未亚 看过 2017-11-18 15:15:55
可以说是目前看过的最女性主义的电影。敏感与神经质的女性夹在淡漠的温和与炽热的自私之间,夹在情欲、言语的符号之间,夹在情感关系中注定失落的无聊追问之间。一个男人是否爱你,一个男人如何爱你,这样的问题构成不设置出口的囚笼。突破男性,消弭爱欲的渴望,也许才是女性赢得自我的终极法门。
14 有用 Nicotinamide 看过 2017-07-28 16:58:40
naive毁灭在以父亲为代表的暴力强横的的男性势力下,malina沉静温柔,却并非对毁灭的拯救,而是毁灭个性的另一种形式,在animal冷定的世界里,欲望的火焰是一种罪恶,却是个性不可回避的诉求,这样欲而不可得的矛盾挣扎,在道德世界里看似虚无,在敏感个体的分裂世界里却是尖锐的痛苦
5 有用 神甫 看过 2015-07-14 14:36:58
于佩尔通过施罗德的镜头展现耶利内克的世界。作为极少数具有作者能力演员,于佩尔这部90年代初作品提供了一个鲜有的外显化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