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卢布廖夫 Андрей Рублёв (1966)

导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编剧: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主演: 安纳托利·索洛尼岑 / 伊万·拉皮科夫 / 尼古拉·格林科 / 尼古拉·谢尔盖耶夫 / 伊尔玛·拉乌什 / 尼古拉·布尔里亚耶夫 / 尤里·纳扎罗夫 / 尤里·尼库林 / 罗兰·贝科夫
类型: 剧情 / 传记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苏联
语言: 俄语 / 意大利语 / 鞑靼语
上映日期: 1966-12(苏联部分放映) / 1969-05(戛纳电影节) / 1971-12-24(苏联)
片长: 183分钟 / 205分钟(加长版)
又名: 安德鲁卢布列夫(台) / 安德烈·鲁勃廖夫 / 安德烈·卢布耶夫 / 昂德烈柳布烈夫 / Andrey Rublyov / Andrei Rublev
IMDb: tt0060107
5星
61.6%
4星
28.6%
3星
7.9%
2星
1.1%
1星
0.7%

安德烈·卢布廖夫的获奖情况 · · · · · · ( 全部 )

安德烈·卢布廖夫的短评 · · · · · · ( 全部 7945 条 )

热门 /   / 

200 圆首的秘书 看过 2016-04-10 00:37:55

《安德烈·卢布廖夫》是一部值得看一遍再看一遍以至无数遍的片子,因为它太沉,太深,离信仰太近,离我们太远。

114 Panda的影音 看过 2016-12-11 10:00:52

目前看过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作品,诸如《安德烈·卢布廖夫》《乡愁》《镜子》《潜行者》《伊万的童年》《飞向太空》,有些人在短评里表示「看不懂、闷、看睡着……」却还打4/5星,也难怪会被说装13……小调查发现,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可能是这类片子最多的导演,而最有名影片当属《2001太空漫游》?

152 蜉蝣 看过 2016-04-16 19:47:35

史诗长卷宗。三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探讨艺术、信仰、欺骗、世俗、欲望、战争,终至沉默。(不喜欢最后的《铸钟》一章)。从俯瞰镜头的震慑力量到坍塌教堂里一只走过的黑猫,塔科夫斯基是最好的影像作家。但是为了看懂情节很多镜头设置都没看懂。另外,资料馆的字幕是活人翻译的?

474 芦哲峰 看过 2011-06-29 13:48:51

总会有这样的导演,你可以不喜欢,但不能不敬畏:布列松、安东尼奥尼、塔可夫斯基。而老塔是其中最沉重的一位,看过此片,你会知道,沉重自有沉重的道理。

104 冰红深蓝 看过 2015-05-19 15:00:41

塔可夫斯基犹如神迹的史诗片。1.热气球坠地与骏马翻滚;2.裸女的狂欢与游向彼岸;3.一切皆为虚空;4.白桦林中的灰蒙细雨;5.于神的宽恕与自我忏悔间踽踽独行;6."女源出于男"vs哑女面对泼墨白墙的啼泣;7.以少年铸钟喻指雕刻时光;8.末段对彩色壁画细节的驻足观赏+砖墙雨锈+四马雨中食水草。(9.0/10) | 20241201 加长修复版大银幕重温,长镜调度行云流水让人叹服,俄国民众曾经遭遇的无... 塔可夫斯基犹如神迹的史诗片。1.热气球坠地与骏马翻滚;2.裸女的狂欢与游向彼岸;3.一切皆为虚空;4.白桦林中的灰蒙细雨;5.于神的宽恕与自我忏悔间踽踽独行;6."女源出于男"vs哑女面对泼墨白墙的啼泣;7.以少年铸钟喻指雕刻时光;8.末段对彩色壁画细节的驻足观赏+砖墙雨锈+四马雨中食水草。(9.0/10) | 20241201 加长修复版大银幕重温,长镜调度行云流水让人叹服,俄国民众曾经遭遇的无尽苦难被呈露得如此写实,艺术与信仰的意义不断经受着拷问质询。卢布廖夫在亲睹酷烈世事后一度幻灭失魂,但终于在那场极度仪式化的铸钟后重归初心,历遍沧桑后方创作出杰出的艺术作品。天鹅+飞行的主观镜头太动人,还有对流浪艺人的横摇长镜。“在神圣宽恕与自我折磨中苟活吧。” “还有什么比教堂里下雪更可怕的吗?” 对[哥林多前书]第13章“爱的颂歌”的引用。 (展开)

> 更多短评 7945条
为什么被折叠? 有一些短评被折叠了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账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联系豆瓣电影。
你关注的人还没写过短评
我要写影评

安德烈·卢布廖夫的影评 · · · · · · ( 全部 125 条 )

Icyvelvet 2015-12-09 17:34:32

救赎:《安德烈·卢布廖夫》中的宗教思想解读

《安德烈-卢布廖夫》可以说是除了《潜行者》之外,塔尔可夫斯基最令世人难懂的一部电影了。难懂之处归根结底我认为是宗教文化方面的。俄罗斯的千年东正教文化已经潜移默化至这片土地的深处,透过东正教的视角,电影中的很多隐喻(甚至不可谓之“隐”)其实是极其明显的,...  (展开)
杨攀 2011-11-26 09:16:43

苦难与新生

15世纪的俄国,在的白色教堂下面,一群修道士正在试图使一个氢气球腾飞,他们成功了,坐在氢气球上的修道士升到了空中,他俯看地下的人们如同俯看一群流动的蚂蚁,他俯看这块土地,俯看河流。直到最终氢气球落地。然后镜头给予了一匹正在嬉戏的骏马。 这就是影片的开始,什么...  (展开)
novich 2006-03-13 16:55:03

塔科夫斯基的风景

A. 又细细看了一遍《安德列·鲁勃廖夫》(Andrey Rublev,1969,Andrei Tarkovsky),可以借用人们评论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话:世上只有两种人,看过《安德列·鲁勃廖夫》的人和没看过《安德列·鲁勃廖夫》的人。 B. 在塔科夫斯基的摄像机里,焦点奇妙地从电影叙事本身上...  (展开)
andrei 2010-08-27 18:51:59

总是lublev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部电影全长205分钟,分为2个部分7个章节, 第一部分 沉默 第二部分 复活, 让我们一起来分析。 第一部分 沉默 第一章节 小丑 安德烈 、克利尔和丹尼尔 是在躲雨的时候遇到那个小丑的, 那个时候他正卖弄着他的臀部 ,而观众们则笑弯了腰。 然而, 短暂而急促的快乐过后 ,就是...  (展开)
深焦DeepFocus 2024-04-22 19:18:52

被审查制度刺瞎了双眼,他依然是影史最好的导演

· 编者按 · 4月4日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诞辰92周年,我们一同回顾他1966年导演的中世纪背景长片巨作《安德烈·卢布廖夫》。本片拍完后受到了苏联官方的审查,不得不进行删减。1969年,这部电影的一个拷贝被送往戛纳电影节,并获得了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直到1971年,《安德里...  (展开)
糖果魔法师。 2017-08-27 19:12:30

安德烈·卢布廖夫

以15世纪圣象画家安德烈·卢布廖夫为主线,以其为线索,描写了那个时代俄罗斯内忧外患的历史长河。安德烈几经拿起画笔又几经放下,都是被人民被压迫、被屠杀而又重新崛起的情况影响着。影片中大量宏伟的远景与长镜头富含了导演深厚的民族情结,最后铸钟的桥段有着极大的鼓舞,...  (展开)
黑蓝 2008-09-22 03:40:30

陈卫评《安德烈•鲁勃列夫》

苏俄的艺术家,除了普希金等极少数几个之外,在接触前总是那么的怕人,因为他们的作品总是那么的大而重,叙述又是那么地不顾读者的接受心理(但是经验告诉我:他们不顾读者的理由成立;如果我们因此而拒绝他们,亏欠的仍是我们自身)。单就《安德烈•鲁勃列夫》长达三个半小...  (展开)
五行缺水 2021-09-07 10:56:20

《安德烈·卢布廖夫》:我对上帝保持沉默

原文地址: http://www.qh505.com/blog/post/6470.html 2小时53分47秒至3小时1分45秒,几乎整整8分钟的镜头,都是安德烈·卢布廖夫旷世名作《三位一体》:庭树与宅邸组成的背景是静谧的;天使三人坐在那里,形成一个稳定的构图结构;镜头以极其微小的位移,缓缓扫过圣人的衣饰...  (展开)
事事顺心 2020-11-02 14:57:16

塔可夫斯基谈《安德烈·鲁布廖夫》

1)可以说,电影中最重要的假定性之一就是,电影形象只能以有声有色的现实生活本身的真实自然的形态呈现出来。影像应当是极度自然的。我说的自然,并不是文学理论上通常所说的自然主义,我强调的是电影形象要有可以通过感觉去感知的形态。 “梦境”在银幕上依然要以生活本身的那种真...  (展开)
法罗岛电影节 2020-04-06 02:20:42

FIFF12丨DAY3《安德烈·卢布廖夫》:艺术是苦难火焰中涅槃的凤凰

第1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3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安德烈·卢布廖夫》,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苦难画家们充满信仰的评价了! 果树: 好厚重的历史感。 蹦擦擦: 所以到底什么是艺术? George: 好多震撼人心的镜头啊!宏大的篇幅、题材、角度,最终的呈现也确实担得起,飞得...  (展开)

> 更多影评 125篇


讨论区   ·  ·  ·  ·  ·  ·

原谅我吧,这么优秀的电影实在看不下去。 来自死去的等待 27 回应 2025-04-24 01:49:48
这个电影已经到了“皇帝的新装”地步了 来自紫邪 8 回应 2025-04-22 09:02:38
片尾的画作在哪找? 来自张子建1992 3 回应 2025-04-04 21:17:53
关于序章中的农民乘热气球升天情节 来自拖延症晚期 4 回应 2025-02-12 15:46:58
多么讽刺 来自L'exiprecl'ese 3 回应 2025-02-01 21:53:20

> 去这部影片的讨论区(全部36条)

谁在看这部电影 · · · · · ·


订阅安德烈·卢布廖夫的评论:
feed: rss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