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朋友 短评

热门 最新

5 赱馬觀♣ 看过 2018-02-11 16:58:07

谁说汉堡不能有牛仔,谁说德州不会有巴黎?……只是此时距离后者还差八年,文德斯的导演技巧尚不成熟。但黑色调性实足。原作者海史密斯,首看时颇为失望,再看却高度评价,认为影片对雷普利本质的把握超过其他作品。后来在访谈中再夸赞此片的风格化,以及“火车那场戏实在太棒了!”…不过我觉得还好。

14 米粒 看过 2015-03-03 22:29:55

修复版效果很好,颜色的使用大胆到让人无法不注意到,红色的汽车/床单/大衣... 以及,很少在文德斯电影里见到的血。雷普利系列的一个故事,丹尼斯霍珀真是气质太独特了,漫不经心的同时牢牢捕获你,让你不情愿却无法挣脱他。这也是布鲁诺甘茨第一部电影,虽然比霍珀还小,看上去像他爸。。

8 卡列宁的微笑 看过 2014-11-16 22:04:53

极其独特的一部伪黑色犯罪电影。像常见的欧洲文艺片一样,致力于表现杀手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节奏慢,情节松散,很多诗意的空镜头。你可以说这是一部突破类型片窠臼的风格独特的电影,也可以说就是一个四不像,全看观众用什么心情、什么期望、什么角度去观看了。

17 Eco 看过 2015-08-12 21:26:47

装裱师,将画框套在自己头上的那一刻,隐喻性太强了。电影总是让我们跳到别人的生活里,在感动中短暂的逃避两个小时。

8 九尾黑猫 看过 2010-06-18 15:24:49

徘徊胶着的人生,有些黑色的幽默。将雷普利游戏的另一面挖掘了出来,是一种空虚与恐惧。

4 看过 2019-06-09 21:00:06

套入类型片的结构,可处处都有反类型的处理(消解悬念和俗套设置)。以汤姆-乔纳森的形象设置——精明的艺术商人和传统的画框匠人,来指喻美国-欧洲,而他们之间又远非简单的对立比较,更有男性之间的奇妙情谊(“性”的弦外之音)。男性情谊的塑造也是脱胎于浪漫喜剧类型。乔纳森被“框”住,如在迷宫中晕头转向,始终没有找到摆脱敌意的出路。最后的镜头,乔纳森从汤姆处逃离后,死在海边而得以突破迷宫,海浪的声音延续到后一个镜头,假死的德瓦与已死的乔纳森相连。文德斯对美国影响的焦虑,符号彰明过度以至呆板无趣。

2 小易甫 看过 2011-06-01 22:47:43

难道是风格所困么,文德斯从来不擅长叙事。

3 墓岛GRAVELAND 看过 2021-08-15 18:56:45

4.5,维姆·文德斯在欧洲(德国—法国)之中重新发现某种拟美国性,“献给朗格卢瓦“隐含了对新浪潮的“美国综合征”的致敬,并召来了尼古拉斯·雷,富勒——《电影手册》的偶像,以及参演新好莱坞影片的丹尼斯·霍珀。派翠西亚·海史密斯犯罪小说中作为主体的雷普利退为了一个实在界的操控者,影片抵达了犯罪小说的B面:黑色小说。”黑色“的始源在于这个中年主人公对于自己身体的失去控制,当影片最后一幕,他突然昏迷,阴谋开始成真,家庭的救赎在文德斯的影片之中往往不再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失控首先是视觉的消失,这个故事在主人公之中的结束要早先于观众。在影片中,视觉本体的隐喻无处不在,从孩子到成年人,《美国朋友》的人物似乎身处于一个电影并不存在的平行现代,却通过19世纪末的光学玩具中留存了对于“观看“的吸引力。

4 YiQiao 看过 2022-11-13 18:47:23 上海

从新德国电影运动开始 能特别明确地感受到战后以来的德国导演挣扎于本土的德国和外来的美国之间 在文德斯的文本里德意志是得了严重的血液病 将死未死还有妻子和幼子 美利坚是出现在汉堡的牛仔 胡乱散布谣言又企图解救 周游世界四处斡旋//他的美国朋友也是他的蛇蝎美人 黑色电影味浓郁厚重 曾经能察觉画家笔下细微的色彩差异的装裱师最终无法再辨别颜色 被无尽的黑色彻底吞没//文德斯还是浪漫 与同期的绝望 荒诞 癫狂比起来 他的镜头多了太多可爱的柔软

6 stknight 看过 2011-10-21 17:20:43

维姆·文德斯故事性较强的一部影片,根据派翠西亚·海史密斯的瑞普利系列犯罪小说《瑞普利的游戏》改编。文德斯对人物内心的处理上其实和他那些公路片挺类似的,而在叙事上也并非那么弱。另外两位名导尼古拉斯·雷和塞缪尔·富勒都参加了演出,雷演赝品画家,富勒则演个美国大佬,结果摔死了。

6 RS 看过 2012-04-01 13:02:25

有生之年见到文老师玩爆破和血浆。。 | 20161127 re,因为这部评价一向不好,当年是抱着文老师向商业妥协拍大片的低期待看的,结果不是这回事十分惊艳。重看Ripley完全是美国的化身,各种代表美国的小玩意,爱恨兼具的感情~

5 Muto 看过 2020-05-17 12:04:20

与其说文德斯电影的母题是公路,不如直接说是死亡。他的「公路三部曲」传递出了一种浓烈的文艺气息和情调,而将这种浪漫主义精神推向极致的《公路之王》更是让我们看清了这位作者型导演的野心:彻底打破传统好莱坞电影的套路,拍出不一样的新电影。对于一些不安于现状的德国年轻电影人而言,电影在七十年代陷入到了一种水深火热的危机当中。文德斯的《美国朋友》无疑为亟需变换风格的美国「娱乐」电影注入了新鲜的欧洲血液。影片通过画面与相框的关系,试图将死气沉沉的城市景观与充满可能性和不确定性的西部类型片框架组装起来。但作者直到《德州巴黎》才真正将二者无缝嫁接成一幅杰作,于是我们在这部实验色彩的作品里只看到处在生死边缘的男主角与极富冒险精神的牛仔形象建立起了联系。

4 瑞波恩 看过 2019-06-04 23:48:14

#文德斯影展#在wenders作品中属于中游,Bruno Ganz的表演真实自然,那会他还年轻,而我全程的注意力也在他身上,一个时日无多的白血病人。wenders拍摄这种枪杀悬疑的片子毕竟不够火候,至多也是向希胖他们致敬一下下,反倒不如直接剖析人物内心与外在世界关系的电影出彩。而且这个时候的wenders就已经显现出日后的拍摄路径了,游走在欧洲大陆与美国文化之间,就像一个无家可归的浪子。ps 让《逍遥骑士》的Dennis Hopper扮演“美国朋友”其实是对经典的一种致敬,严重怀疑《美国朋友》的片名灵感来源于一首米国老歌~

2 欢乐分裂 看过 2022-11-13 18:33:55 上海

#重看#3.5;充斥着文德斯独有的、偏爱的元素——桌球、即时成像相机、火车、西部牛仔、瑰丽色差的对比视觉冲击及其隐喻的冲突、漫游式情绪流动,以犯罪侦探类型为外模,再次展开其母题,依然是大色块构筑的无尽疏离,摄影极赞,随手一帧都是孤独者的沉思,黑夜无尽漫长,晨曦微露却是终结之时,几次掀开窗帘往外望去,不同城市的景观在对死亡与病痛的恐惧之眼中,压过对生的渴望(“恐惧的本身更令人恐惧”);男人之间不言自明的惺惺相惜延续了《公路之王》的主题,结尾悲情而苍凉。 屡次引用the Beatles(甚至以“baby you can drive my car”直接对接台词),将披头士带回汉堡的执念,仿佛是美国与欧洲的联系和对望,也是一部彰显美国文化对文德斯巨大影响的作品(毕竟还请来自己偶像尼古拉斯·雷客串)。

3 超人叔叔 看过 2018-12-05 22:43:21

小说改编 美国朋友的良心发现 4K修复效果极佳 颜色校准美极

2 Skyscraper 看过 2020-01-08 15:25:35

第三部文德斯。摄影和色调极佳,但这叙事真让人困惑…

1 绿山林的Vian 看过 2012-07-12 13:17:51

Bruno就像只温柔的大狗狗 眼神纯净 沉默少言 口爱死了。。。

1 P.s I love you 看过 2022-10-21 23:05:27 重庆

10/21/2022, @ The Criterion Channel. “It’s December 6th, 1976. There’s nothing to fear but fear itself. I know less and less about who I am or who anybody else is.” Robby Müller的影像十分抢眼。Hopper相当refined且浑然一体的表演,他身上虚无又黑暗的魅力 — 他与Tom Ripley真是完美契合。(文德斯开始找的是Cassavetes来演,他拒绝了,推荐了Hopper. 让我不得不幻想Cassavetes的Tom Ripley会是什么样的。)

0 枪杀杰西詹姆斯 看过 2013-08-02 15:28:08

时隔六年,在大银幕上又看了一遍《美国朋友》。整部片子的前二十分钟宛若数独游戏令人头晕目眩,随后渐入佳境宛若方块舞般曼妙迷人。与戈达尔的那些插科打诨般的戏谑枪战片截然不同,在随处可见的自我标记中,文德斯坦然自若地拍摄出一部介于唐·西格尔和梅维梅尔之间的杀手电影。尼古拉斯·雷的含混神秘总让人觉着一种夫子自道的意味,而片尾塞缪尔·富勒的一命呜呼也让我体味到一类硬汉动作电影的消亡!罗比·穆勒的摄影向来为人称道,据说影响了科恩兄弟在《血迷宫》一片中的视觉风格,结尾那段简直出神入化,宛若飞越云端般飘飘然!

1 深邃 看过 2022-11-13 18:08:22 上海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有《不安》,法国新浪潮有《黑衣新娘》,德国新电影有这,看起来电影的尽头似乎是希区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