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男好女 (1995)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 · · · · · ·
好男好女的影评 · · · · · · ( 全部 45 条 )

好男好女:哭泣着唱歌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影片取材于台湾中共地下党员蒋碧玉的个人传记,并在影片最后以字幕形式说明“谨以此片献给钟浩东、蒋碧玉以及50年代政治受难人。” 蒋碧玉早年随丈夫钟浩东往大陆参加抗日战争,抗战结束后回台湾,台湾爆发二二八事件,钟浩东因发行《光明报》宣扬中共思想而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枪... (展开)
曾经的伊能静到底是不是鸡汤女王
电影里的演出是感悟,电影外的才是赤裸生活。 电影外:伊能静是侯孝贤的第二个女主角,也是本片的完全灵感和绝对的主角。伊人的周遭被侯孝贤用环形交叉结构线串联起来,你看的见伊人颓废本色,你看的见伊人作为演员的感染力。冰火相容,恰如青春年少。 蒋碧玉:戏中戏中蒋碧玉...
(展开)

关于钟浩东蒋碧玉——朱天文《走在日月山川里》
摘自朱天文《红气球的旅行》之《走在日月山川里》 《好男好女》开场,大远景,“东区服务队”的队员们从田野远处走来,一直走到近前,唱着歌。 东区服务队? 昔,有好男钟浩东,好女蒋碧玉。蒋是蒋渭水的甥女,过继为女儿。钟是钟理和最崇拜的二哥,受到这位二哥影响,才...
(展开)

只要能真正面对自己,就是好男好女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第一次看《好男好女》,不知所云。它是侯孝贤作品中很难看懂的一部了。 影片分三个叙事层次。首先是戏中戏〈好男好女〉,讲的是1940年代台湾知识分子钟浩东与妻子蒋碧玉赴大陆支援抗日的故事。电影的“现在式”设定在1990年代的台湾,饰演蒋碧玉的女演员梁静深陷男友阿威死亡的... (展开)> 更多影评 45篇
添加新讨论
讨论区 · · · · · ·
这一部有修复么 | 来自月色真美 | 1 回应 | 2025-01-23 06:51:46 |
伊能静 | 来自眷島 | 2024-05-01 13:48:25 | |
伊能静跳舞时那首台语歌叫什么? | 来自Ou_inzaghi | 12 回应 | 2023-10-09 15:49:05 |
人物(太乱没看懂) | 来自菲尼克斯 | 2023-04-19 21:03:51 | |
梁静父亲说 | 来自菲尼克斯 | 2023-04-19 20:13:16 |
关于《好男好女》的问题 · · · · · · ( 全部2个 )
在哪儿看这部电影 · · · · · ·
-
哔哩哔哩
VIP免费观看
以下片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电影上的“三部曲”系列~~ (Tulipe noire)
- 北京电影学院拉片名录(中国电影部分) (且行且歌)
- 台湾制造 (怪化)
- 台湾电影新浪潮 (K)
- 世界电影精华--90年代篇 (ForbidenPlanet)
订阅好男好女的评论:
feed: rss 2.0
好男好女的短评 · · · · · · ( 全部 3273 条 )
222 有用 哪吒男 看过 2017-04-05 17:29:24
侯孝贤首次为了演员量身定做。朱天文说“盯住伊能静,环绕她而想剧本”,因为“像是一份责任,再不拍她,她就老了。”侯孝贤几乎是对演员妥协最多的导演,梁朝伟国语台语都不行《悲情城市》就写成哑巴;舒淇怕高,聂隐娘就没有轻功。换言之侯孝贤电影的主角从来不是某个演员,而是某种氛围。
67 有用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看过 2009-01-08 20:50:46
剧中人与现实人生活的重叠。侯孝贤的片子是脱离不了政治隐喻的,我们以为的进步社会,仍然不能阻止我们所爱的人的死亡。里面一个特务是侯德健演的,片中音乐《上帝保佑》是窦唯的。
72 有用 Fleurs.哼哼 看过 2018-05-29 21:36:04
3年前的今天,阿威死了。今天和L做的时候没带套。L被我的疯狂吓坏了,我觉得是在和死去的阿威做。如果怀孕的话,一定是阿威来投胎。
39 有用 桃桃林林 看过 2011-05-07 12:14:43
三重叙事交叉,这片怪好玩的,更喜欢历史的部分,尤其是审讯的多重翻译,太精彩了。现代部分有几场有点找不着点。
56 有用 邝子约 看过 2019-10-27 00:50:25
没理解为什么要在大历史进程与痴男怨女的颓废昏沉间建立关联。是要用曲折历史来解释台湾人破碎多元的身份认同,进而说明台湾年轻人的颓废是有道理的?或者说套在外层表达出来的当代的虚无是沉重历史的一种反照,一种别样的抒情手法?但这样未免太暧昧矫作了。这种与《暗恋桃花源》相似的形式好像是当时的流行,但还是更适合在表现力更强的戏剧舞台。历史抒情的话还是《悲情城市》更纯粹和抓人。但它同样是后亚细亚的孤儿时代的文化... 没理解为什么要在大历史进程与痴男怨女的颓废昏沉间建立关联。是要用曲折历史来解释台湾人破碎多元的身份认同,进而说明台湾年轻人的颓废是有道理的?或者说套在外层表达出来的当代的虚无是沉重历史的一种反照,一种别样的抒情手法?但这样未免太暧昧矫作了。这种与《暗恋桃花源》相似的形式好像是当时的流行,但还是更适合在表现力更强的戏剧舞台。历史抒情的话还是《悲情城市》更纯粹和抓人。但它同样是后亚细亚的孤儿时代的文化征状。它切实帮我们理解了台湾人身份中抹不去的“原罪”——那种想当然的“中国性”是不存在的,在过去一个世纪它被拆成了日本、本土、外省……若干块,而日本的部分,反而是形成台湾民族性最早的那一环,深入肌理了。操着日台混杂的口头语,要抗日,却听不懂粤语。台湾与中华大陆间的分隔,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暗和深得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