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演之夜 短评

热门 最新

35 赱馬觀♣ 看过 2009-11-18 08:35:43

“即兴创作对我而言是一种作品中的角色自发性,它并没有被事先计划过。我写的剧本比较紧凑,而我也会允许演员用他们希望的方式去诠释。可一旦他们选择了自己的方式,我就会特别依律行事,他们必须严格遵循于自己的诠释。这就是脱口而出与即兴创作的不同、不知道做了什么与言之有物的区别。我信奉的即兴创作是基于已经写出的剧本,而不是没有条理的创造。有些重要桥段,你希望提前写好;另些时候呢,你却希望顺其自然。”——卡萨维茨

35 米粒 看过 2014-10-27 22:10:21

卡萨维茨这种发自内心的“疯”真是太让人迷恋了!他那些看似混乱又失焦的巨大特写,只有在他的故事里才能直指角色本身,褪去最后一层保护膜。中年过气女演员,纠结于剧作角色的年龄,产生少女的幻觉——这片一看就是给罗兰兹写的——一查才发现她的本名就叫Virginia。(看《鸟人》前可以试试这个)

41 桃桃林林 看过 2011-04-02 17:10:05

太精彩的戏中戏了,或许是我看过的戏中戏里最模糊界限的一部,观众的引入,即兴式表演. 吉娜·罗兰兹的完美奉献。

35 荒也 看过 2017-01-13 13:12:44

电影中的戏剧的嵌套结构,现实和虚构的边界线的暧昧,同一出戏通过不同角度的反复与差异等特点,《W的悲剧》《鸟人》《首演之夜》三部一脉相承。只是《鸟人》还加入布莱希特戏剧间离效果,《首演》除这些之外,还在探讨无意识。而当一部作品表现无意识时,我们就可以肯定它的现代性~

22 凹凸 看过 2019-06-19 23:21:11

大概比《鸟人》好了130部《黑天鹅》吧 / SIFF第17场

26 冰红深蓝 看过 2020-12-27 02:26:23

卡萨维茨最佳之一,吉娜·罗兰兹神乎其技的表演令其获封柏林影后,夫妻档的表演也在银幕内外构成互文。本片启发了伊纳里图[鸟人]与阿伦[黑天鹅],阿莫多瓦还特地在[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复刻了悲情意外车祸。本·戈扎那的角色仿若从前作[谋杀地下老板]穿越而来,罗兰兹诠释的神经质角色也令人想及[受影响/醉酒的女人],还真因醉酒而几乎砸锅。不断纠缠着茉特的年轻女子幻象,既是难以祛除的心魔(因狂热追星而死),又可看作茉特的分裂自我。及至她二度击杀青春而充满活力的自己,才得以部分克服对衰老僵化中年危机的忧惧。多次复现的镜像(甚至4重镜像同屏)亦昭显出身份的裂解与不断脱壳重生的角色。茉特始终反对被定型化、固化,要求每次生成全新、流变的表演,契合于卡萨维茨的即兴追求,虚与实、戏里与戏外、本色与搬演的界限彻底模糊。(9.0/10)

28 vivi 看过 2012-02-28 23:10:04

演得很好。但John Cassavetes实在不是我的茶。如果碰上这样一场话剧,应该会很郁闷。台上装的是什么13啊!

16 渡口无边 看过 2019-06-19 23:25:39

戏中戏与即兴表演,大部分都很喜欢。最后一段舞台表演在我看来有点失控,与台下观众牵强附和的欢呼鼓掌的戏码有些不匹配了。

7 白昼白 看过 2019-12-22 08:50:44

乍一看是女演员要面临的事业与年龄危机,但探讨的问题可能不止于此。运镜和对话很自然,但戏中戏的台词反而令我觉得有些做作。荒谬又自然而然大概是这部剧给我最大的印象,无论是演员制片导演编剧之间的关系,女主角的现实与幻觉,再或者是舞台与现实。John Cassavetes确实是才华横溢还帅气,他和Gena Rowlands这对郎才女貌女才郎貌颠来倒去说都非常合适。

20 丁一 看过 2014-06-29 11:28:52

“她的脸显得异常年轻而天真。停顿。她凝视着前方,沉浸在忧郁的梦幻中”——奥尼尔《长日入夜行·第四墓·幕落》

26 陀螺凡达可 看过 2014-10-29 09:43:54

( ⊙ o ⊙ )( ⊙ o ⊙ )( ⊙ o ⊙ )( ⊙ o ⊙ )( ⊙ o ⊙ )

6 伍月 看过 2019-07-26 12:00:26

6星期待变成了2星片子,压住冲动没打1星。简直就是调度灾难,戏里戏外的混乱不堪,摄影属于都不如拿手机拍视频的那类,用无数的大特写想要表现一种焦虑,好像导演趴在我耳朵边上怒吼:我只会用特写。而全片最终成功塑造出的焦虑、甚至在首演之夜前还伶仃大醉,居然仅是一场(不出彩的)即兴表演就达到和解(而这场看着就尴尬的演出场下居然一片叫好,整个尴尬贯穿了戏中戏),全片至此全面崩塌。唯一喜欢的一点就是那个17岁的心魔。

16 Connie 看过 2007-03-09 14:09:11

Dorothy說了一句特經典的話——"if i had known what a boring man you were when i married you, i wouldn't have gone through all those emotional crises"..........張力,你知道什麽叫張力麽,完全屬於Cassavetes的那種大男大女之間血脈賁張的張力...........我們怎麽可能不為一個死去的美少女發

8 墓岛GRAVELAND 看过 2017-08-02 15:40:48

借助类似伯格曼《假面》的大特写及镜像审视进行舞台—主人公危机构建——基于斯氏“体验派”产生的生成—女人变体:生成—少女。《首》基于此且甚至以神秘主义色彩表现戏外“本我”的重新进驻,对戏内外第一、二自我的入侵,并在结尾合二为一:自开篇起即重复多遍的一幕戏解构为自我指涉的荒诞闹剧 Android

33 cici的小兄弟 看过 2017-01-01 14:16:41

我开始怀疑吉娜·罗兰兹跟凯特·布兰切特是不是有血缘关系,相似的外型,同样刚柔并济的演技,最后收得干脆利落,有点意犹未尽。

15 文森特九六 看过 2014-02-23 15:57:43

当舞台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而自己又无法逃脱来自任何一方的纠缠时,似乎也只有不疯魔不成活了。结尾罗兰兹和卡索维茨的对戏展现了什么叫做心神合一的绝配演出。

11 xkan 看过 2020-05-04 07:20:54

完美。可能是卡萨维蒂最具野心的作品,也是同类型片中的翘楚。Gene Rowlands的表演出神入化,甚至到了比A Woman Under the Influence更出色的地步,多了一丝理性,少了一些无理由的感性。故事的内核是衰老和孤独,舞台上台词说”不管你觉得我是不是老了,我还是爱你。”让我想起了安东尼奥尼的《夜》。出车祸身亡的17岁少女象征着女演员永不回来的年轻,整部电影的情绪也以“衰老”和“孤独”铺开,女演员臆想的情节的拍摄手法也很优雅工整。后来的《鸟人》《黑天鹅》也都有这部电影的影子,剧迷要签名而出车祸身亡的桥段也出现在后来阿莫多瓦的电影《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最后的高潮戏留给在舞台上的Gena Rowlands和John Cassavetes 夫妻二人,大呼过瘾。完美。

2 看过 2023-07-27 07:22:06 英国

#PCC #GenaandJohn 本片以舞台剧的形式探讨衰老,爱与死亡还是比较新奇的,舞台上的故事与“现实”的界限变得模糊,而台上这模糊的组合也似乎对照了台下的二老,尤其是结尾处的演绎,脸上的皱纹,脸上的愤怒,我们的曾经,让二老都去外面透了口气,不过,谁又说的好那透口气的人不会是自己呢。粉丝的死亡仿佛那压垮女主的最后一根稻草,无爱衰老让她在台下饱受摧残,但是即使这样台上迸发出的生命力都是罕见的。镜头很棒,大量的虚焦,利用门框压缩的空间,镜子的使用。还有大量的红色,红色的舞台,酒吧,窗帘,门,化妆间和家。现场收音效果太棒了,即使舞台上有部分效果不佳,但是还是喜欢那质感。配乐来的恰当好处,尤其那一声钢琴响起,夹杂着死去粉丝的吐槽,看得我一愣一愣的。不喜欢跳剪,虽契合主题,但仍不喜欢。

5 晚不安 看过 2020-05-02 15:01:42

女主角的形象,在夜里,在雨中,不断漂浮在我的四周,催促着我写下点什么,从而摆脱她的缠绕。一部让我看完很多天都说不出话的杰作,也许它就是阿巴斯说的那种让人“辗转反侧”的电影。半部启发《黑天鹅》,剩下半部引领《鸟人》。构建方式非常特别,在写人与记事之间找到一种怪异的平衡,在一场接一场纯粹的、沉入灵魂的戏中戏之间,展现一个女演员自我挣扎、毁灭与重建的全过程。自导自演的卡萨维蒂显得如此游刃有余,有即兴的失控和刻意的失焦——一个导演成熟的标志就是找到了独有的语感。提醒电影什么是戏剧,也提醒戏剧什么是电影。

5 Muto 看过 2017-07-06 15:00:40

卡萨维茨集大成。你也不清楚到底是什么突然从昏暗的深渊里爬了出来,就像发生在《首演之夜》里那场突如其来的死亡一样,但你知道它肯定是个令人绝望的悲剧。到底是什么触碰到你的隐秘,又影响着你的情绪,从而控制你的动机和判断,那些莫名的怀疑混合着恐惧无处闪躲,因为现实与虚构早已模糊成了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