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为何口碑两极分化严重?
查看话题 >《无问西东》:这部始终在强调真实的电影,未免太不真实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最近上映的影片中,《无问西东》不算大红大紫,票房却在高口碑的助推中一直稳步上升,表现令人惊喜。作为原定的清华百年校庆片,电影用四个空间里四个不同的故事,重申了“立言立德,无问西东”的清华精神。全片用不同的故事与人物,一遍遍叩问着不同时代里的清华人如何坚守真实,也映衬着当下时代里真实的稀缺。
电影戳中了人们心里说不清道不明的痛点。在价值越来越多元的当代生活里,我们越来越少见到坚守信仰、忠于“真实”、高尚无我的人,即使有,这样的人也很难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虽然每个人都只能苟且于眼前的利益,但内心又隐隐期待着一个超越于生活之上的存在。于是,《无问西东》里的那些人物:吴岭澜、沈光耀、陈鹏、王敏佳、张果果...,从不同侧面满足着人们对“诗与远方”的想象。
但立场先行的命题作文,却也正是这部电影的尴尬之处。在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大部分人都太过麻木于生活的苟且,就连看一看远方,仿佛都是一种奢侈。《无问西东》想要呼唤的,是求知问道,是家国天下,是知识分子的操守,是一个人的德行与担当这些更加深刻和宏大的命题。在这个连高尚的口号都快要无人呐喊的时代,有人去振臂呼唤这些口号,至少不是件坏事。只不过我们期望,一部承载着如此动人精神的电影,其技法能跟上了不起的想法,该有多好。
撰文 | 时间之葬
何以尴尬?
“命题作文”,难免在博弈中失去分寸
作为原定的清华百年校庆片,汇集了章子怡、张震、黄晓明等堪称耀眼的卡司,背后还有曹郁的摄影、朴若木和曹久平的美术加持,让人们等了足足五年的《无问西东》,很难不令人期待。至少,也会有那么一丝好奇,五年后它究竟成了一番怎样的模样。
但是,期待归期待,按照全世界电影界一个八九不离十的不成文法则——一再拖期的电影最终成品都不甚令人满意,如此豪华的《无问西东》,也未能幸免。
当然,这并不是要简单粗暴地给《无问西东》扣上一顶“烂片”的帽子,把这部电影与那些粗制滥造的垃圾放在一个行列里相提并论的话,或许对那些真正的烂片有几分不敬。
事实上,你几乎能从《无问西东》的每一个人物和每一个镜头上,感触到导演李芳芳的努力。

她努力去构建了四个时空的世界,而且试图用某种得以传承的精神或曰理念将其连接。她努力去捕捉一些美丽动人的瞬间,比如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在教室静坐听雨的时刻,又比如沈光耀牺牲后由同学交由其母的手绘本上记录下的点点滴滴。她还努力地为这部电影的精神内核加入更多不那么庸俗的东西,以致于在多处用只直白的语言,宣告这一点。
或许是清华的百年积淀过于辉煌与厚重,要想从中提炼出某个能够超越时空又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概念来作为这部电影的主题,必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里,《无问西东》选择的这个一以贯之的主题,是“真实”。
“真实”二字,从陈楚生饰演的吴岭澜开始,成为了片中四代主人公一次次响起的内心追问。无论是1923年只懂埋头苦读的吴岭澜,还是1938年壮志凌云的沈光耀,又或是1962年身处集体主义最高潮的陈鹏(黄晓明饰)、李想和王敏佳(章子怡饰),以及21世纪的外企高管张果果(张震饰),他们面对的抉择与挣扎,都是是否要依循自己的“真心”。
对于早已习惯于随波逐流,迁就于既有体系与观念的当代都市中人,“真实”和“真心”,不能不说是某种追根溯源式的叩问。这可能正是导演李芳芳试图打动观众的地方,也可能是许多喜欢这部电影的观众被打动的缘由所在。
但如果你稍微从影片无时不刻在努力煽情(这是这部电影又一处努力的地方)的配乐里抽离片刻,便会发现影片想要传递的这种“真实”,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沦为了嘹亮但却空泛的口号。
不是烂片,却也难称佳作
台词生硬、人物脸谱,导致影片空泛
在1923年的时空里,对学业也对人生感到迷茫的吴岭澜,在听到“真实”二字之后突然陷入了哲学家般的沉思,而后便获得了某种灵魂深处的顿悟。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我们完全无从知晓。
在1938年的时空里,美军军官招募飞行员采用的口号是“真心”、“勇气”、“正义”与“同情”。后来当沈光耀面对军官的质问时,他再次用“真心”、“勇气”、“正义”、“同情”这四个响亮的口号予以了坚决的回应。他的转变虽然简单,但还算合理,因为他目睹了一场空袭带来的可怕灾难,坚定了入伍从戎拯救黎民的信念。
应该说,这是这部电影最饱满的部分,起码主人公的形象算是立了起来。仅是对于西南联大的几笔描写,已经让许多文艺青年看见了自己朝圣的殿堂。沈光耀最后的牺牲,更是催人泪下。但是它依然很有几分矫情,比如雪地上拉小提琴,又比如炮火纷飞中在山谷间授课。这些镜头,就像是一个个寓意过于明显的符号,于整部电影而言,实则已经割裂。
类似的情况,也在1962年的时空里更加明显。陈鹏拉着王敏佳在清华园里一路狂奔的戏份,看上去根本不是要解释原子加速,而只是想带我们领略一番清华园的全貌。在这个承载了更多人物和更复杂主题的故事里,本来最适合去量度所谓的“真实”。但是一切却在黄晓明声嘶力竭地喊出“你怪她没有对你真实?那你给她对你真实的力量了吗!”这句台词时全盘崩坏。
这样过于生硬的口号化台词,在《无问西东》里一再出现,它们过于昭彰地宣示着导演的诉求与意图,但却与当时的人物与情境完全割裂了开来。我们不得不带着略微发麻的头皮,消化这些鲜明的口号与意图,然后在煽情的音乐里,等待下一次的头皮发麻。
在21世纪的时空里,“真心”似乎又变成了“良心”。张果果遭遇了勾心斗角的职场潜规则,以及更阴暗的社会潜规则。他所要依循的,和自己的“真心”谈不上有多大的关系,他只是守住了为人之底线的基本的善良。
何以流行?
它的流行,正印证着“真实”的缺失
到头来,你会发现,《无问西东》里这一系列主要角色,全都活成了某种口号。他们的身份、背景与性格在很多时候都语焉不详,但是他们都在合适的时候,摆正了姿态,喊出了属于他们的口号。
就这一点而言,这部想强调“真实”的电影,未免有点太不真实。
这种颇具讽刺意味的强烈反差,很有点像片中的王敏佳。这是一个对集体主义近乎疯狂般痴迷的虚荣主义者,但其命运却是被这种疯狂反噬其身。她毕生信奉和甘愿献身的理想,恰恰是毁灭她的东西。
整部电影就像是一部大型的公益广告片,试图用优美的旋律和精致的画面,去向观众灌输某种看似被升华了的心灵鸡汤。这碗鸡汤的佐料,是家国大义,是知识分子的德行与操守,是每个个体的善良与初心。这些都没什么不对,不对的是汤里只有这些佐料,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菜与肉,下咽时不免让人齁得慌。

它又像是一次过于刻板的命题作文,老师早早定下了主题与基调,笨拙的学生却只会把自己收集到的所有素材,都强行往这个主题上去靠。
考虑到其清华百年校庆纪念片的身份,《无问西东》的确也是一次命题作文,就连导演李芳芳自己,也在接受采访时,多次有意无意地提及这部电影命题作文的本质,以表明自己遵照拍摄本片的初衷,成功地完成了这样一部作品。
或许,对于名校清华而言,这的确算是一部成功的校庆纪念片。因为它已经很努力地把百年清华最自豪的精神理念写进了这130分钟的影像里,它也的确能够成功地让每一位观看过它的观众,都能确凿地记住它试图传递的那些口号。
这或许也是《无问西东》虽然有着如此多的硬伤时,却依然会招致很多人喜欢的缘由。即便是批评它,也会想鼓励影片所传递的这些主旨。
片中呈现的从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西南联大,尤其会让大量有文艺情怀的观众,感到某种久违了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召。作为知识分子的图腾,西南联大的独立、坚守与求知精神,也的确让许多人提笔码字,为它写下长长的赞美篇章。

然而我们都清楚,那是历史上的西南联大,与电影《无问西东》所呈现的西南联大,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但有一点,我想没有人会否认,那就是《无问西东》全片试着呼喊的那些精神与口号,的确值得被尊重,甚至被珍视。
在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大部分人都太过麻木于生活的苟且,就连看一看远方,仿佛都是一种奢侈。就不用说,《无问西东》想要呼唤的,是求知问道,是家国天下,是知识分子的操守,是一个人的德行与担当这些更加深刻和宏大的命题。
在这个连高尚的口号都快要无人呐喊的时代,有人去振臂呼唤这些口号,至少不是件坏事。
只不过我们总是会期望,一部承载着如此动人口号的电影,其技法,要是能跟上那些了不起的想法,该有多好。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时间之葬;编辑:走走。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你转发至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