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降年代的乐观和坚持
最近忙里偷闲看了这部霓虹国主旋律片,原来觉得就两集应该很短,但是其实片长加起来有4hr+,主人公佐藤浩市和当年富士台台庆出品的日本版建国大业《我家的历史》里面的男主高度相似,而大和田常务则半泽上身充当业界良心力挺日本汽车,西国银行搞不清形势的中二支店长不同意给丰田放贷的时候,大和田常务直接怒吼令其滚粗,真是让人暗爽了一把。
大概是日本自从泡沫年代逝去后陷入20年的经济增长停滞期开始,日本人内心里就很需要这类励志的东西,总是在强调自身资源的匮乏和对技术的自信与雄心,总是在一遍遍的放红色太阳冉冉升起的场景。
也许我们能从这一类片子之中看见日本人内心深处的不安与危机感衍生出的自我勉励倾向,但是作为我大天朝子民,我们还是应当清醒日本是个人均GDP七倍于中国的国家,而我大天朝的街上跑满了欧美车和日本车。相比于这种高位停滞时期的担忧,恐怕还是虚假繁荣年代的盲目乐观更值得警惕吧。
最近写毕业论文,看了Princeton大学的Dani Rodrik的一篇评论,关于“过早去工业化危险”(The Perils of Premature Deindustrialization),觉得很有收获。这篇评论讲些什么呢,讨论的是大多数发达经济体能够取得如今的经济成是靠什么——靠的是听起来没什么新意的工业化路径。纺织、钢铁、汽车。
Dani Rodrik教授的关键依据是他关于制造业生产率无条件收敛的研究——
“...制造业我称之为“自动扶梯产业”:在于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有一种倾向,就是向前沿收敛,即便所在经济体的政策、制度和地理条件均可能构成对其他经济部门发展的阻碍。”
我觉得这个见解相当精准。
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被这部片子的男主说出的。当日本央行行长高贵冷艳的说出“不能为日本不需要的产业出钱的时候”,佐藤浩市是这样辩解的——
“不,是需要的。
您曾经说过,汽车产业是综合产业。
需要的冶铁、铸件、机电、玻璃、橡胶、喷漆等产业,都没有达到能够造车的水准。
其实与之正相反,汽车产业发展的话相关产业也会发展,人才和技术也会发展,道路网也会更发达,商品流通也会更便利,汽车产业,会成为日本各产业的领头羊。
你们难道不想看到,日本高速公路建好后,飞驰在路上的是国产车而非美国车吗?”
这其实也是在强调汽车行业本身的正外部性,叫“泛利性”也可以,叫“网络效应”都可以。事实上,当福特最早开发T型车之前,人们认为汽车只会是有钱人的奢侈品,觉得大多数人都能开车出行是不可思议的。而福特坚持要制造平民价格的T型车,因为他相信小汽车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整个经济的结构,带动各种产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收入等等,最终使得大众都能消费得起汽车。现在看来,福特确实做到了。
央行行长关心的是整个经济而非具体的某个公司,丰田在向央行游说时努力呈现自身产业的这种“泛利性”,可谓是明智的做法。如果仔细看影片,可以发现这段话也让大和田常务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到后来大和田常务问佐藤浩市——
“我早就想问你们了,为什么在这样的逆境里,你们要如此坚持国产车的制造呢?”
佐藤浩市说:
“我想用国产乘用车,给日本人带来梦想与希望。美国能做到的事,我们日本也一定可以。
不只是这样,我们一定能造出比他们更好的。我们想把日本的能力展示给大家。
不久的将来,世界上对汽车的需求会急剧增加。如果我们日本车能销往全世界的话,一定可以把日本经济从战后不景气的谷底救出来。”
如果把梦想与希望、民族意气这类感性元素放在一边,我们则可以发现,丰田老板确实精准的预测到汽车需求的急剧增长是日本车成功的关键因素。
另外,这部片子里的日本央行行长是个很有意思的角色。经历过留学年代德国恶性通胀的央行行长,紧缩了全国的货币,却掏出自己的钱包,给了擦鞋的9岁小朋友10日元。后来,他又教育佐藤浩市必须进行残酷的决断,忍痛裁员。
多么厉害的一个人啊。工作时魔鬼般的理性与坚决,忍得住美国人的傲慢和羞辱,而内心里也是个有爱的感性之人。
总而言之,自己还是更喜欢更为理想浪漫的上半集一些,下半集的裁员密谋、工会暴乱看得人很纠结,也许是自己没怎么学过劳动经济学,又没怎么学懂政治经济学。
丰田的CFO死在了那条艰难融资的道路上。而历尽辛苦终于融资成功的老社长还提了一个要求,他说——
可以的话,我们不想接受西国银行的融资。
这里想点个赞。男人果然还是要有点血性的嘛哈哈哈。
大概是日本自从泡沫年代逝去后陷入20年的经济增长停滞期开始,日本人内心里就很需要这类励志的东西,总是在强调自身资源的匮乏和对技术的自信与雄心,总是在一遍遍的放红色太阳冉冉升起的场景。
也许我们能从这一类片子之中看见日本人内心深处的不安与危机感衍生出的自我勉励倾向,但是作为我大天朝子民,我们还是应当清醒日本是个人均GDP七倍于中国的国家,而我大天朝的街上跑满了欧美车和日本车。相比于这种高位停滞时期的担忧,恐怕还是虚假繁荣年代的盲目乐观更值得警惕吧。
最近写毕业论文,看了Princeton大学的Dani Rodrik的一篇评论,关于“过早去工业化危险”(The Perils of Premature Deindustrialization),觉得很有收获。这篇评论讲些什么呢,讨论的是大多数发达经济体能够取得如今的经济成是靠什么——靠的是听起来没什么新意的工业化路径。纺织、钢铁、汽车。
Dani Rodrik教授的关键依据是他关于制造业生产率无条件收敛的研究——
“...制造业我称之为“自动扶梯产业”:在于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有一种倾向,就是向前沿收敛,即便所在经济体的政策、制度和地理条件均可能构成对其他经济部门发展的阻碍。”
我觉得这个见解相当精准。
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被这部片子的男主说出的。当日本央行行长高贵冷艳的说出“不能为日本不需要的产业出钱的时候”,佐藤浩市是这样辩解的——
“不,是需要的。
您曾经说过,汽车产业是综合产业。
需要的冶铁、铸件、机电、玻璃、橡胶、喷漆等产业,都没有达到能够造车的水准。
其实与之正相反,汽车产业发展的话相关产业也会发展,人才和技术也会发展,道路网也会更发达,商品流通也会更便利,汽车产业,会成为日本各产业的领头羊。
你们难道不想看到,日本高速公路建好后,飞驰在路上的是国产车而非美国车吗?”
这其实也是在强调汽车行业本身的正外部性,叫“泛利性”也可以,叫“网络效应”都可以。事实上,当福特最早开发T型车之前,人们认为汽车只会是有钱人的奢侈品,觉得大多数人都能开车出行是不可思议的。而福特坚持要制造平民价格的T型车,因为他相信小汽车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整个经济的结构,带动各种产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收入等等,最终使得大众都能消费得起汽车。现在看来,福特确实做到了。
央行行长关心的是整个经济而非具体的某个公司,丰田在向央行游说时努力呈现自身产业的这种“泛利性”,可谓是明智的做法。如果仔细看影片,可以发现这段话也让大和田常务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到后来大和田常务问佐藤浩市——
“我早就想问你们了,为什么在这样的逆境里,你们要如此坚持国产车的制造呢?”
佐藤浩市说:
“我想用国产乘用车,给日本人带来梦想与希望。美国能做到的事,我们日本也一定可以。
不只是这样,我们一定能造出比他们更好的。我们想把日本的能力展示给大家。
不久的将来,世界上对汽车的需求会急剧增加。如果我们日本车能销往全世界的话,一定可以把日本经济从战后不景气的谷底救出来。”
如果把梦想与希望、民族意气这类感性元素放在一边,我们则可以发现,丰田老板确实精准的预测到汽车需求的急剧增长是日本车成功的关键因素。
另外,这部片子里的日本央行行长是个很有意思的角色。经历过留学年代德国恶性通胀的央行行长,紧缩了全国的货币,却掏出自己的钱包,给了擦鞋的9岁小朋友10日元。后来,他又教育佐藤浩市必须进行残酷的决断,忍痛裁员。
多么厉害的一个人啊。工作时魔鬼般的理性与坚决,忍得住美国人的傲慢和羞辱,而内心里也是个有爱的感性之人。
总而言之,自己还是更喜欢更为理想浪漫的上半集一些,下半集的裁员密谋、工会暴乱看得人很纠结,也许是自己没怎么学过劳动经济学,又没怎么学懂政治经济学。
丰田的CFO死在了那条艰难融资的道路上。而历尽辛苦终于融资成功的老社长还提了一个要求,他说——
可以的话,我们不想接受西国银行的融资。
这里想点个赞。男人果然还是要有点血性的嘛哈哈哈。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