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3.1415926吗?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几天前,在下随爱人在影院观看了《功夫熊猫2》,除了大声地笑,无声地流泪,更多的是思考——思考该片对于“中国文化”四字的诠释。为什么美国人演绎的中国故事,其内涵比中国人自己理解得还要深刻?为什么如此俗套的情节,却能得到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认同?
钱锺书的《围城》有过这样的描述,一些中文专业的国人,大学毕业后出国留洋读硕或是读博,专业依旧是中文。——为什么中国人要去别国学中文。这段描述在小说中有些调侃讽刺的味道。当然,讽刺是钱老的习惯了,学问做得越久、越深,就越发得看不起其他人在其领域所犯的错误。好比圆周率——当你研究到3.14时,对于认为π等于3的人或许还不介意;当你研究到3. 1415926时,态度可能就有了变化;随着你研究到小数点后100多位,突然有个人站在广场大喊“我终于推算出π就等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了”,你会如何?(当然,我并不是想说中国传统文化对比其他国家就如此优越,但至少曾经无愧“世界文明古国”这一称号。)
现在的我们,整日寻找、挖掘别国身上有关中国文化的影子,把韩国文化、日本文化当作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分支,嘲笑欧洲文明茹毛饮血,嘲笑美国历史沉淀单薄。最后,在文化推动上视自己为宗主并乐此不疲的自以为是,认为小数点后的数字能无限拓展下去,永远体现我们的优越性。但不知何时,当我们回顾中国历史这辆马车时,多少人装作一副颇为惊讶的表情,小声地议论着——那些我们引以为傲,让我们藐视世界的“中华文明”,竟然随着车轮,一路被我们有组织、有纪律地抛弃着。——最后,我们居然无耻地用一个词来为之搪塞——融合。
好吧,我们讲究融合,文化不例外。无论是看待外族文化或是外来文化,有个短句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在我们“取精”的同时,难道一定要“去糟”吗?好吧,去吧!但为什么我们去“外”的“糟”,却连并我们自己的“糟”也一同阉割了?深究下去,什么叫精华?什么叫糟粕?谁来定义文化的精与糟?我们无限筛选好与坏的结果,就是让这辆马车负载的量越来越少,然后继续越来越少!那些我们保留了的精华,难道真的是精华吗,郭德纲有句话——“传统相声总共有1000多段儿,经过我们演员这些年不断地努力吧,到现在,剩下200多段儿”。如果钱老还活在当下,还会嘲笑那些出国学习中国文化的学子们吗?
原本,在下想写篇轻松一些的影评,秉承娱乐至死的原则,跟大家讨论下笑料啊,八卦下熊虎恋啊,推测下浣熊师傅究竟跟流星鳄与风暴牛说了啥让他们重拾信心的等等。但是关于“文化”的思考让在下一直耿耿于怀、不吐不快。好吧,鉴于在下对于“中国文化”某些微不足道领域的一知半解,借《功夫熊猫1、2》、《盖世五侠的秘密》、《感恩节特辑》,让我们浅浅的去翻腾下这一沉重的话题!
人物介绍:
Po 熊猫阿宝,在下文中用“阿宝”
Ping 鹅平,阿宝养父,在下文中用“鹅爸”
Master Shifu 浣熊师父
Master Wugui 乌龟大师,在下文中用“龟仙人”
Tigress 悍娇虎,在下文中用“虎妞”
Monkey 猴王
Mantis 快螳螂,在下文中用“螳螂”
Viper 俏小龙,(话说上影的翻译中在下最喜欢这个名称,中国人自古就称呼蛇为小龙),在下文中用“小龙”
Crane 灵鹤
Tailang 大龙(太郎),在下文中用“太郎”
Lord Shen 沈王爷,在下文中用“白孔雀”
Soothsayer 羊仙姑
一、 关于理念
1、 子欲避之,反促遇之,子欲求之,反疏之远也
在下寻求过这句话的典,未能如愿。 “它”极有可能是美国人理解的——含有“中国文化”的理念。从字面上看类似“混沌理论”,意为结局不可更改,但在下觉得,这句话不是“宿命”说。
先说说这部片子对于“宿命”的态度。在《1》中,鹅爸与阿宝谈论“面条梦”,鹅爸的父亲经营面馆,鹅爸理所当然的子承父业,对于自己的梦想,鹅爸说:“当我年轻时,曾经疯狂地想去学做豆腐” 但当阿宝问鹅爸为什么放弃,鹅爸流露出悲伤的表情,并掩饰道:“你能想象我做豆腐时的样子吗?人各有宿命”。然后在《2》中,我们就知道了,面馆的招牌菜有了豆腐。主题很明显反宿命,那怎么去解读这句话?
听到龟仙人的预言,浣熊师父派人去告之狱卒加强防守,那一片羽毛却帮助了太郎越狱;听到羊仙姑的寓言,白孔雀洗劫熊猫村,却促成了与阿宝的相遇。观影时,在下看到这些情节,首先认为——“预言”都是倒霉催的,这是宿命,不可避免。但随后,在下深入去思考这个问题,这些个“果”,都是“预言”的“因”吗?不是,“因”是之后的“做为”,没有这些“做为”,“果”未必。也就是说,解读这句话应该是这么个意思——你想规避某个事件,但由于你选择了错误的行为,反而更早的促成了事件的发生。
我们用“塞翁失马”去解释这句话得到的是“福祸不可预知”——当我们盲目追求事物的某个结果,可能会得到另一个结果。那么,难道意思是让我们什么都不做,坐着等吗?龟仙人给了我们答案——作好我们能预知的——“种下桃核,长成桃树”。这一点类似马克思《资本论》中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怎么分辨事物中我们能预知的部分?龟仙人又告诉我们——保持“内心的平静”。
2、 内心的平静
和白居易的“心如止水”一个意思。首先说明这条理论不是我国独有的,道教的“清静”与佛教的“平静”都是追求自身不被世俗影响。两者都是公元前6世纪创立学说,很难说谁影响了谁。
保持内心的平静,也就是保持冷静的情绪,不被任何事物影响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付诸于行动,它才是上述“子欲避之,反促遇之”的解答。只有当我们看清事物的真相,才能分析出解决事物的方法,才能避免“反促遇之”。
这条理论几乎贯穿了《2》整部影片,它的意义也不单单是回答“塞翁失马”,如果说《1》的主题是“励志”,那《2》的内心平静宣扬的是“博爱”。阿宝面对灭族之仇,也没有对白孔雀泄私愤,恰恰是因为他做到了“平静”,没有被仇恨影响情绪,也能说明这是一部不宣扬复仇的片子,与墨子“大爱”的思想吻合。当然了,把墨子硬拖出来比较牵强,美国人信奉基督教居多,其教义也是宣扬“博爱”主义,主张宽恕。(反正别提孔丘大人的“以德报怨”,这断章取义了,人家夫子后面还有半句,叫“何以报德?”)
继续我们的平静之旅——学武是为了什么?按照古人的理念,学武应该是修身养性。修身自然是强化身体机能,养性指得就是追求“内心的平静”。《不射之射》中的纪昌学艺的故事,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纪昌学艺后,成为天下第一神射手,但却秉性大改。在人们眼中,他温和慈祥、与世无争,再也无心在众人面前炫耀 ,甚至已经不认识弓为何物。
我们批判过老子的无为,认为古人骨子里缺乏竞争意识,过于与世无争——这是事实不假,但我们不能武断的只看结果,要分析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
在下的观点——错的不是古人,错的是现在的我们。
曾经,社会普遍的人生观就是提高自身修养。无论是学武、学箭、学音乐、学美术,这些武、箭、音乐、美术等等仅仅是达到认识自己、认识事物的跳板,它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就是我们曾经宣扬的内心平静、于世无争。——你看重梅兰芳的艺术造诣还是他的艺德、他的为人?——就是这个道理。
而现在的我们错了,或者说现在的中国错了,多少人像太郎一样在盲目追求着本应为跳板的事物,而忽略了真正的目的。为了所谓的“目的”不择手段、不择方法,在追逐的过程中痛苦煎熬,在到得后又茫然若失。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茫然?——因为追求错了,我们这群白痴。龟仙人为什么没有认同太郎,他认为太郎对神龙卷轴充满了执念,而忘却了目的。“我要得到神龙卷轴。”“为什么?”“没有为什么!”“去你大爷的。”龟仙人为什么没有将神龙大侠指定给盖世五侠?他认为浣熊师父也错了,在浣熊师父尚未明白什么是“内心的平静”前,所教导出的五位武功高手,和太郎没有质的区别。“我们要得到神龙卷轴”“为什么?”“为了阻止太郎”。“去太郎他大爷的”。
浣熊师父从什么时候认为阿宝可以出师了?——阿宝说“我不饿”。关于浣熊师父的教育方法我们后面讨论,这里单单解释下这句点睛之笔——“我不饿”。别人学武的跳板大多都是“武”本身,而阿宝学武的跳板却是食物——为了能吃上饭。况且,这个“为了能吃上饭”,在他刚开始接触“武”时,还不是跳板,而是目的;当他把包子扔给浣熊师父手中时,他已经不把食物当作习武的目的了,虽然离“内心的平静”还很远,但至少他明白了他的“目的”仅仅是“跳板”。
(当我们挣钱不再是为了防老,防病,防子女上学、结婚、生子,防没有住所等等,相信我们会追求内心平静的。那么就请某组织解决下老无所依、病无钱医、学费贵、结婚要房、要车的习俗、房屋70年所得等等社会问题。)
3、 相信自己
没有秘密配方,汤也美味无比,人的潜能都是从自我肯定上挖掘的。神龙卷轴其实就是一面镜子而已,只有自信的人会明白,这个小伎俩类似你追求一个女孩,问她“想不想看一下我喜欢的人照片”——然后你递给她神龙卷轴。影片使用这个手法,也能说明——除了内心平静,一切目的皆为跳板。
回头想想《1》中的至尊招式——无虚指。说其至尊,因为影片中没有这一招的画面,我们仅仅看到阿宝和太郎对这一招显露出的惊恐的表情。在下的理解中,根本没有无虚指,和秘密配方的面汤是一样的。太郎在看到神龙卷轴后,被自信的阿宝,单单用语言的震慑,就吓晕了。高手对决,精神上强势的一方决定胜局。
二、关于教育
——影片狠狠的讽刺了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
1、 因才施教
关于中国现在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我们不用讨论了,路人皆知。“因才施教”一直是我们的理论,到现在全世界都是这么个做法,我们却摒弃了。
浣熊师父训练盖世五侠的激励手法,和他训练太郎的手法是一样——神龙卷轴。当他听从了乌龟大师的遗训,但对于阿宝苦于无从下手时,他发现了阿宝的潜能,改变了激励手法,以食物为饵。对于在孤儿院的虎妞,浣熊师父却教育她学会“收敛”——自如的运用自身的力量。从这两个成功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当一名好老师要——先了解你的学生,才能做到因才施教。这句话送给天下同行共勉之。
2、成功不用复制
灵蛇一族都是依靠毒牙作为保卫村落的武器,俏小龙却没长牙齿,小龙的父亲为此伤心欲绝。当坚硬的盔甲阻挡了灵蛇大师的毒牙,救父心切的小龙利用灵活柔软的舞蹈战胜了敌人时,灵蛇大师发现了他的错误。
这描写的正是全中国的父母,一直都以自身的“经验”去告戒子女,以自身的优点去要求子女,希望子女继承衣钵。鹅爸继承他父亲,鹅爸父亲继承鹅爸爷爷,世世代代做着面条梦,鹅爸的豆腐梦也被他父亲的淳淳教导磨灭了。
影片的观点是:1、不要过分依靠自身的优势。2、你的成功不一定适合别人,所以不必强制别人走你的道路。
3、关于成功的捷径
成功没有捷径——这是美国人普遍的观点,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该来的总会来的。
回头看看阿宝的经历——短时间就成为神龙大侠了,盖世五侠十几年都不如阿宝几个月?影片想表达什么?
如果说影片是为了迎合现在中国人普遍具有的“捷径”情节,在下对梦工厂这个做法不赞同。在时下中国这个浮躁的环境,我们确确实实都有着“捷径”情节,各行各业都存在,一切为了“目的”不择的“手段”都是所谓的捷径,不细数了。
但在下想,影片并不倡导“捷径”,——看了《2》之后,在下更加确定了这个想法。在《2》中,阿宝并不比虎妞强,可以说完全不是对手,那为什么《1》中阿宝能打败太郎呢?要知道五侠一起上也不是太郎的对手啊!
龟仙人打败太郎时用的是“点穴”,(没注意的同学重新看看电影),太郎打败盖世五侠时候用的也是“点穴”,但这一手法太郎用在阿宝身上却是给阿宝挠痒痒。阿宝是太郎的克星,或者是“点穴”手法的克星——太胖了,导致无法准确找到穴位。(螳螂在给阿宝点穴时就说明了)从另一角度上讲,羊仙姑的造诣比太郎和螳螂要高明的多。
另外,龟仙人选择神龙大侠时,从天而降的阿宝摔到龟仙人面前,仙人曰“太有意思了”。龟仙人啥意思?——从那么高地方摔下来,还没什么大碍,这是一不可多得的肉盾啊,对于硬派功夫的太郎来说,削弱其攻击力,点穴还下不去手。不选他选谁啊?
在下的理解中,阿宝的成功不是捷径,也不是巧合,阿宝也付出了惊人的努力——能从浣熊师父手里抢过个包子!
4、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太郎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浣熊师父。白孔雀的悲剧是谁造成的?——他父母。同样是被领养,为什么太郎的性格和阿宝的性格截然相反。
什么是溺爱,1、过于袒护孩子,认为孩子永远没有错误。2、即便发现孩子的错误,没有纠正。3、发现孩子的问题,不纠正反而纵容他越走越远。(药家鑫,下次投胎谨慎点。)
早期的浣熊师父发现了太郎的问题,没有去纠正,导致太郎认为学武就是为了神龙卷轴,当他得不到神龙卷轴时,反过来怨恨浣熊师父没有帮助他达成目标。我们从太郎怨恨的角度来分析——怨恨父亲没有帮他,那么说明之前浣熊师父一直在帮他,一直在满足他的各种需求。(道理很简单,当你看到某个墙角写着——此处不得倒垃圾,那么说明以前这里一直有垃圾。)也可以说明,太郎从来没有经历过失败,也不会处理失败后的情绪。
再看白孔雀,当他父母看到白孔雀整日研究烟火,打算运用到武器上面,逐渐显露出征服欲时,他父母怎么做的?——放逐。真想替白孔雀抽他爹妈,什么叫放逐?放逐就是推卸责任啊!我们当今多少父母发现孩子调皮捣蛋也是用的这种方法啊,把他放逐到学校,希望借助老师、环境的力量去纠正孩子的错误,你们这也是推卸责任啊。你们都不管孩子,还希望有人替你们管,出了问题抨击下学校、抨击下环境、甚至抨击社会,扪心自问你们自己的责任尽付了没?
在下的观点——太郎没错,错在浣熊师父。白孔雀也没错,错在他爹妈!
三、 关于家庭
“我喂你,然后给你洗澡,然后再喂你,然后不停的喂你”——鹅爸看阿宝的小眼神,充满温情。当阿宝亲妈把幼儿阿宝放入菜篓中,那个不舍的眼神,还有阿宝叫的那声——“恩妈”(在下太佩服梦工厂这个细节了,在下也是初为人父,孩子小时候叫妈不是“妈妈”而是“啊妈”或者“恩妈”)——梦工厂的小细节让人感动不已。
如果说这些描写可世界通用的话,那么鹅爸给阿宝准备的远行行李,各种物品,甚至还有鹅爸和阿宝的“照片”。——这就活脱脱中国特色了!这正是在下小时候春游、中学远足、上大学、刚上班出差时,爹妈给在下准备的东西——琐碎繁重里全是关心!
梦工厂为这部片子狠狠研究了一把中国,连中国父母过分保护孩子这一特征都放进了电影。当然,过分保护不代表溺爱,有关溺爱的定义请参考上文。当鹅爸说道“他为什么要去拯救中国,他只不过是我儿子啊”——全场泪奔!
在阿宝回忆起儿时后,疑惑“我是谁”,羊仙姑对他说“重要的不是你曾经失去过什么,而是你今后的选择!”阿宝回忆起他跟鹅爸在一起的时光,然后说“我是阿宝,我需要一顶新帽子。”——一瞬间解决了亲生父母跟养父的关系,两者不冲突,不要在意“父亲母亲”这个称呼,要在意谁为你付出了爱。在下在观影前曾跟妻子讨论过这个事情,如果儿子在医院抱错了,不用追究什么,他就是我们的亲儿子。——所以观影的时候对这一点有着极强的共鸣。
在《感恩节特辑》中,在下仅仅关注了两点:1、鹅爸具有职业操守,为了不能回家过节的人们继续营业。2、阿宝放弃了重要的武林聚会,选择跟鹅爸一起过节。
——在下实在是看不出来美帝国主义用这些能麻痹中国青少年哪根神经?全片一点美国影子都看不出来,用的是中国的场景,中国的理念,甚至融入中国人情世故,讲述的是我们早就熟知的道理。在下从来没把《花木兰》当作中国题材的动画片,虽然它也是梦工厂出品。在下大学时期的毕业论文《浅谈中国动画的现状与发展方向》中,引用过《花木兰》的例子。在下当时的态度就是——这不是中国电影,仅仅是披着中国的皮讲了个美国大兵的故事。记得答辩时候,导师问在下“在你的理解中,中国的动画片应该是什么样子?”——在下回答“不单单是中国的场景、中国人模样的人设就是中国动画,它应该是有着中国的文化理念,用中国人的思考方式,讲述中国人熟知的道理。”——《功夫熊猫》系列完完全全符合当时在下对于中国动画的定义。
当美国人用中国的文化理念,用中国人的思考方式,讲述中国人熟知的道理时,我们反而将其作视为资本主义的文化侵略。侵略?——这明明是美国老师在教中国人学正规的汉字。好吧,如果这真是一种文化侵略的话,在下乐意当这种侵略的汉奸。我们曾经的文化就如——π小数点后100多位——但现在早已荡然无存。如今我们用3,有时候还能用3.15。当美国人拿着3.1415926呈现给中国人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脸提曾经的后100多位呢?
中国,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3.1415926吗?
钱锺书的《围城》有过这样的描述,一些中文专业的国人,大学毕业后出国留洋读硕或是读博,专业依旧是中文。——为什么中国人要去别国学中文。这段描述在小说中有些调侃讽刺的味道。当然,讽刺是钱老的习惯了,学问做得越久、越深,就越发得看不起其他人在其领域所犯的错误。好比圆周率——当你研究到3.14时,对于认为π等于3的人或许还不介意;当你研究到3. 1415926时,态度可能就有了变化;随着你研究到小数点后100多位,突然有个人站在广场大喊“我终于推算出π就等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了”,你会如何?(当然,我并不是想说中国传统文化对比其他国家就如此优越,但至少曾经无愧“世界文明古国”这一称号。)
现在的我们,整日寻找、挖掘别国身上有关中国文化的影子,把韩国文化、日本文化当作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分支,嘲笑欧洲文明茹毛饮血,嘲笑美国历史沉淀单薄。最后,在文化推动上视自己为宗主并乐此不疲的自以为是,认为小数点后的数字能无限拓展下去,永远体现我们的优越性。但不知何时,当我们回顾中国历史这辆马车时,多少人装作一副颇为惊讶的表情,小声地议论着——那些我们引以为傲,让我们藐视世界的“中华文明”,竟然随着车轮,一路被我们有组织、有纪律地抛弃着。——最后,我们居然无耻地用一个词来为之搪塞——融合。
好吧,我们讲究融合,文化不例外。无论是看待外族文化或是外来文化,有个短句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在我们“取精”的同时,难道一定要“去糟”吗?好吧,去吧!但为什么我们去“外”的“糟”,却连并我们自己的“糟”也一同阉割了?深究下去,什么叫精华?什么叫糟粕?谁来定义文化的精与糟?我们无限筛选好与坏的结果,就是让这辆马车负载的量越来越少,然后继续越来越少!那些我们保留了的精华,难道真的是精华吗,郭德纲有句话——“传统相声总共有1000多段儿,经过我们演员这些年不断地努力吧,到现在,剩下200多段儿”。如果钱老还活在当下,还会嘲笑那些出国学习中国文化的学子们吗?
原本,在下想写篇轻松一些的影评,秉承娱乐至死的原则,跟大家讨论下笑料啊,八卦下熊虎恋啊,推测下浣熊师傅究竟跟流星鳄与风暴牛说了啥让他们重拾信心的等等。但是关于“文化”的思考让在下一直耿耿于怀、不吐不快。好吧,鉴于在下对于“中国文化”某些微不足道领域的一知半解,借《功夫熊猫1、2》、《盖世五侠的秘密》、《感恩节特辑》,让我们浅浅的去翻腾下这一沉重的话题!
人物介绍:
Po 熊猫阿宝,在下文中用“阿宝”
Ping 鹅平,阿宝养父,在下文中用“鹅爸”
Master Shifu 浣熊师父
Master Wugui 乌龟大师,在下文中用“龟仙人”
Tigress 悍娇虎,在下文中用“虎妞”
Monkey 猴王
Mantis 快螳螂,在下文中用“螳螂”
Viper 俏小龙,(话说上影的翻译中在下最喜欢这个名称,中国人自古就称呼蛇为小龙),在下文中用“小龙”
Crane 灵鹤
Tailang 大龙(太郎),在下文中用“太郎”
Lord Shen 沈王爷,在下文中用“白孔雀”
Soothsayer 羊仙姑
一、 关于理念
1、 子欲避之,反促遇之,子欲求之,反疏之远也
在下寻求过这句话的典,未能如愿。 “它”极有可能是美国人理解的——含有“中国文化”的理念。从字面上看类似“混沌理论”,意为结局不可更改,但在下觉得,这句话不是“宿命”说。
先说说这部片子对于“宿命”的态度。在《1》中,鹅爸与阿宝谈论“面条梦”,鹅爸的父亲经营面馆,鹅爸理所当然的子承父业,对于自己的梦想,鹅爸说:“当我年轻时,曾经疯狂地想去学做豆腐” 但当阿宝问鹅爸为什么放弃,鹅爸流露出悲伤的表情,并掩饰道:“你能想象我做豆腐时的样子吗?人各有宿命”。然后在《2》中,我们就知道了,面馆的招牌菜有了豆腐。主题很明显反宿命,那怎么去解读这句话?
听到龟仙人的预言,浣熊师父派人去告之狱卒加强防守,那一片羽毛却帮助了太郎越狱;听到羊仙姑的寓言,白孔雀洗劫熊猫村,却促成了与阿宝的相遇。观影时,在下看到这些情节,首先认为——“预言”都是倒霉催的,这是宿命,不可避免。但随后,在下深入去思考这个问题,这些个“果”,都是“预言”的“因”吗?不是,“因”是之后的“做为”,没有这些“做为”,“果”未必。也就是说,解读这句话应该是这么个意思——你想规避某个事件,但由于你选择了错误的行为,反而更早的促成了事件的发生。
我们用“塞翁失马”去解释这句话得到的是“福祸不可预知”——当我们盲目追求事物的某个结果,可能会得到另一个结果。那么,难道意思是让我们什么都不做,坐着等吗?龟仙人给了我们答案——作好我们能预知的——“种下桃核,长成桃树”。这一点类似马克思《资本论》中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怎么分辨事物中我们能预知的部分?龟仙人又告诉我们——保持“内心的平静”。
2、 内心的平静
和白居易的“心如止水”一个意思。首先说明这条理论不是我国独有的,道教的“清静”与佛教的“平静”都是追求自身不被世俗影响。两者都是公元前6世纪创立学说,很难说谁影响了谁。
保持内心的平静,也就是保持冷静的情绪,不被任何事物影响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付诸于行动,它才是上述“子欲避之,反促遇之”的解答。只有当我们看清事物的真相,才能分析出解决事物的方法,才能避免“反促遇之”。
这条理论几乎贯穿了《2》整部影片,它的意义也不单单是回答“塞翁失马”,如果说《1》的主题是“励志”,那《2》的内心平静宣扬的是“博爱”。阿宝面对灭族之仇,也没有对白孔雀泄私愤,恰恰是因为他做到了“平静”,没有被仇恨影响情绪,也能说明这是一部不宣扬复仇的片子,与墨子“大爱”的思想吻合。当然了,把墨子硬拖出来比较牵强,美国人信奉基督教居多,其教义也是宣扬“博爱”主义,主张宽恕。(反正别提孔丘大人的“以德报怨”,这断章取义了,人家夫子后面还有半句,叫“何以报德?”)
继续我们的平静之旅——学武是为了什么?按照古人的理念,学武应该是修身养性。修身自然是强化身体机能,养性指得就是追求“内心的平静”。《不射之射》中的纪昌学艺的故事,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纪昌学艺后,成为天下第一神射手,但却秉性大改。在人们眼中,他温和慈祥、与世无争,再也无心在众人面前炫耀 ,甚至已经不认识弓为何物。
我们批判过老子的无为,认为古人骨子里缺乏竞争意识,过于与世无争——这是事实不假,但我们不能武断的只看结果,要分析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
在下的观点——错的不是古人,错的是现在的我们。
曾经,社会普遍的人生观就是提高自身修养。无论是学武、学箭、学音乐、学美术,这些武、箭、音乐、美术等等仅仅是达到认识自己、认识事物的跳板,它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就是我们曾经宣扬的内心平静、于世无争。——你看重梅兰芳的艺术造诣还是他的艺德、他的为人?——就是这个道理。
而现在的我们错了,或者说现在的中国错了,多少人像太郎一样在盲目追求着本应为跳板的事物,而忽略了真正的目的。为了所谓的“目的”不择手段、不择方法,在追逐的过程中痛苦煎熬,在到得后又茫然若失。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茫然?——因为追求错了,我们这群白痴。龟仙人为什么没有认同太郎,他认为太郎对神龙卷轴充满了执念,而忘却了目的。“我要得到神龙卷轴。”“为什么?”“没有为什么!”“去你大爷的。”龟仙人为什么没有将神龙大侠指定给盖世五侠?他认为浣熊师父也错了,在浣熊师父尚未明白什么是“内心的平静”前,所教导出的五位武功高手,和太郎没有质的区别。“我们要得到神龙卷轴”“为什么?”“为了阻止太郎”。“去太郎他大爷的”。
浣熊师父从什么时候认为阿宝可以出师了?——阿宝说“我不饿”。关于浣熊师父的教育方法我们后面讨论,这里单单解释下这句点睛之笔——“我不饿”。别人学武的跳板大多都是“武”本身,而阿宝学武的跳板却是食物——为了能吃上饭。况且,这个“为了能吃上饭”,在他刚开始接触“武”时,还不是跳板,而是目的;当他把包子扔给浣熊师父手中时,他已经不把食物当作习武的目的了,虽然离“内心的平静”还很远,但至少他明白了他的“目的”仅仅是“跳板”。
(当我们挣钱不再是为了防老,防病,防子女上学、结婚、生子,防没有住所等等,相信我们会追求内心平静的。那么就请某组织解决下老无所依、病无钱医、学费贵、结婚要房、要车的习俗、房屋70年所得等等社会问题。)
3、 相信自己
没有秘密配方,汤也美味无比,人的潜能都是从自我肯定上挖掘的。神龙卷轴其实就是一面镜子而已,只有自信的人会明白,这个小伎俩类似你追求一个女孩,问她“想不想看一下我喜欢的人照片”——然后你递给她神龙卷轴。影片使用这个手法,也能说明——除了内心平静,一切目的皆为跳板。
回头想想《1》中的至尊招式——无虚指。说其至尊,因为影片中没有这一招的画面,我们仅仅看到阿宝和太郎对这一招显露出的惊恐的表情。在下的理解中,根本没有无虚指,和秘密配方的面汤是一样的。太郎在看到神龙卷轴后,被自信的阿宝,单单用语言的震慑,就吓晕了。高手对决,精神上强势的一方决定胜局。
二、关于教育
——影片狠狠的讽刺了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
1、 因才施教
关于中国现在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我们不用讨论了,路人皆知。“因才施教”一直是我们的理论,到现在全世界都是这么个做法,我们却摒弃了。
浣熊师父训练盖世五侠的激励手法,和他训练太郎的手法是一样——神龙卷轴。当他听从了乌龟大师的遗训,但对于阿宝苦于无从下手时,他发现了阿宝的潜能,改变了激励手法,以食物为饵。对于在孤儿院的虎妞,浣熊师父却教育她学会“收敛”——自如的运用自身的力量。从这两个成功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当一名好老师要——先了解你的学生,才能做到因才施教。这句话送给天下同行共勉之。
2、成功不用复制
灵蛇一族都是依靠毒牙作为保卫村落的武器,俏小龙却没长牙齿,小龙的父亲为此伤心欲绝。当坚硬的盔甲阻挡了灵蛇大师的毒牙,救父心切的小龙利用灵活柔软的舞蹈战胜了敌人时,灵蛇大师发现了他的错误。
这描写的正是全中国的父母,一直都以自身的“经验”去告戒子女,以自身的优点去要求子女,希望子女继承衣钵。鹅爸继承他父亲,鹅爸父亲继承鹅爸爷爷,世世代代做着面条梦,鹅爸的豆腐梦也被他父亲的淳淳教导磨灭了。
影片的观点是:1、不要过分依靠自身的优势。2、你的成功不一定适合别人,所以不必强制别人走你的道路。
3、关于成功的捷径
成功没有捷径——这是美国人普遍的观点,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该来的总会来的。
回头看看阿宝的经历——短时间就成为神龙大侠了,盖世五侠十几年都不如阿宝几个月?影片想表达什么?
如果说影片是为了迎合现在中国人普遍具有的“捷径”情节,在下对梦工厂这个做法不赞同。在时下中国这个浮躁的环境,我们确确实实都有着“捷径”情节,各行各业都存在,一切为了“目的”不择的“手段”都是所谓的捷径,不细数了。
但在下想,影片并不倡导“捷径”,——看了《2》之后,在下更加确定了这个想法。在《2》中,阿宝并不比虎妞强,可以说完全不是对手,那为什么《1》中阿宝能打败太郎呢?要知道五侠一起上也不是太郎的对手啊!
龟仙人打败太郎时用的是“点穴”,(没注意的同学重新看看电影),太郎打败盖世五侠时候用的也是“点穴”,但这一手法太郎用在阿宝身上却是给阿宝挠痒痒。阿宝是太郎的克星,或者是“点穴”手法的克星——太胖了,导致无法准确找到穴位。(螳螂在给阿宝点穴时就说明了)从另一角度上讲,羊仙姑的造诣比太郎和螳螂要高明的多。
另外,龟仙人选择神龙大侠时,从天而降的阿宝摔到龟仙人面前,仙人曰“太有意思了”。龟仙人啥意思?——从那么高地方摔下来,还没什么大碍,这是一不可多得的肉盾啊,对于硬派功夫的太郎来说,削弱其攻击力,点穴还下不去手。不选他选谁啊?
在下的理解中,阿宝的成功不是捷径,也不是巧合,阿宝也付出了惊人的努力——能从浣熊师父手里抢过个包子!
4、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太郎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浣熊师父。白孔雀的悲剧是谁造成的?——他父母。同样是被领养,为什么太郎的性格和阿宝的性格截然相反。
什么是溺爱,1、过于袒护孩子,认为孩子永远没有错误。2、即便发现孩子的错误,没有纠正。3、发现孩子的问题,不纠正反而纵容他越走越远。(药家鑫,下次投胎谨慎点。)
早期的浣熊师父发现了太郎的问题,没有去纠正,导致太郎认为学武就是为了神龙卷轴,当他得不到神龙卷轴时,反过来怨恨浣熊师父没有帮助他达成目标。我们从太郎怨恨的角度来分析——怨恨父亲没有帮他,那么说明之前浣熊师父一直在帮他,一直在满足他的各种需求。(道理很简单,当你看到某个墙角写着——此处不得倒垃圾,那么说明以前这里一直有垃圾。)也可以说明,太郎从来没有经历过失败,也不会处理失败后的情绪。
再看白孔雀,当他父母看到白孔雀整日研究烟火,打算运用到武器上面,逐渐显露出征服欲时,他父母怎么做的?——放逐。真想替白孔雀抽他爹妈,什么叫放逐?放逐就是推卸责任啊!我们当今多少父母发现孩子调皮捣蛋也是用的这种方法啊,把他放逐到学校,希望借助老师、环境的力量去纠正孩子的错误,你们这也是推卸责任啊。你们都不管孩子,还希望有人替你们管,出了问题抨击下学校、抨击下环境、甚至抨击社会,扪心自问你们自己的责任尽付了没?
在下的观点——太郎没错,错在浣熊师父。白孔雀也没错,错在他爹妈!
三、 关于家庭
“我喂你,然后给你洗澡,然后再喂你,然后不停的喂你”——鹅爸看阿宝的小眼神,充满温情。当阿宝亲妈把幼儿阿宝放入菜篓中,那个不舍的眼神,还有阿宝叫的那声——“恩妈”(在下太佩服梦工厂这个细节了,在下也是初为人父,孩子小时候叫妈不是“妈妈”而是“啊妈”或者“恩妈”)——梦工厂的小细节让人感动不已。
如果说这些描写可世界通用的话,那么鹅爸给阿宝准备的远行行李,各种物品,甚至还有鹅爸和阿宝的“照片”。——这就活脱脱中国特色了!这正是在下小时候春游、中学远足、上大学、刚上班出差时,爹妈给在下准备的东西——琐碎繁重里全是关心!
梦工厂为这部片子狠狠研究了一把中国,连中国父母过分保护孩子这一特征都放进了电影。当然,过分保护不代表溺爱,有关溺爱的定义请参考上文。当鹅爸说道“他为什么要去拯救中国,他只不过是我儿子啊”——全场泪奔!
在阿宝回忆起儿时后,疑惑“我是谁”,羊仙姑对他说“重要的不是你曾经失去过什么,而是你今后的选择!”阿宝回忆起他跟鹅爸在一起的时光,然后说“我是阿宝,我需要一顶新帽子。”——一瞬间解决了亲生父母跟养父的关系,两者不冲突,不要在意“父亲母亲”这个称呼,要在意谁为你付出了爱。在下在观影前曾跟妻子讨论过这个事情,如果儿子在医院抱错了,不用追究什么,他就是我们的亲儿子。——所以观影的时候对这一点有着极强的共鸣。
在《感恩节特辑》中,在下仅仅关注了两点:1、鹅爸具有职业操守,为了不能回家过节的人们继续营业。2、阿宝放弃了重要的武林聚会,选择跟鹅爸一起过节。
——在下实在是看不出来美帝国主义用这些能麻痹中国青少年哪根神经?全片一点美国影子都看不出来,用的是中国的场景,中国的理念,甚至融入中国人情世故,讲述的是我们早就熟知的道理。在下从来没把《花木兰》当作中国题材的动画片,虽然它也是梦工厂出品。在下大学时期的毕业论文《浅谈中国动画的现状与发展方向》中,引用过《花木兰》的例子。在下当时的态度就是——这不是中国电影,仅仅是披着中国的皮讲了个美国大兵的故事。记得答辩时候,导师问在下“在你的理解中,中国的动画片应该是什么样子?”——在下回答“不单单是中国的场景、中国人模样的人设就是中国动画,它应该是有着中国的文化理念,用中国人的思考方式,讲述中国人熟知的道理。”——《功夫熊猫》系列完完全全符合当时在下对于中国动画的定义。
当美国人用中国的文化理念,用中国人的思考方式,讲述中国人熟知的道理时,我们反而将其作视为资本主义的文化侵略。侵略?——这明明是美国老师在教中国人学正规的汉字。好吧,如果这真是一种文化侵略的话,在下乐意当这种侵略的汉奸。我们曾经的文化就如——π小数点后100多位——但现在早已荡然无存。如今我们用3,有时候还能用3.15。当美国人拿着3.1415926呈现给中国人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脸提曾经的后100多位呢?
中国,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3.1415926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