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鞋•红伞•秋千架——《暖》的美丽与悲愁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暖》是由霍建起导演、秋实编剧,根据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一部电影,曾获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男演员奖,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编剧奖。《暖》的剧情并不复杂:
“井河与暖是儿时伙伴,井河暗恋暖,素生情萦,而暖对井河仅仅是在漫长友谊中萌发了些对爱情的浅层好感,举棋不定,同村的哑巴也喜欢暖的漂亮善良,却自知配不上。村里来了县城的京剧演出团,暖倾心于英俊的小武生,并将全部梦想寄托在小武生空口描绘的未来里,遥盼着幸福之外。小武生离开后无声无息,暖初尝先抛弃人再被人抛弃的痛苦,并在一次荡秋千时跌落,意外摔断了腿。暖回心转意善对井河,井河旧情不改,答应去城里念完大学后回来娶她,但整整十年,三封信,井河杳无音训,暖被身边哑巴无时不刻的细微关心感动,也难堪于残缺之身,最终嫁给了哑巴。”
男主角井河的扮演者是郭小冬,女主角暖由李佳饰,两位新人。哑巴由日本籍演员香川照之担当,原创音乐为三宝,交响乐队用在农村题材里,算是别出心裁。拍摄地选址江西婺源,如霍建起导演农村题材影片的一贯基调,淳朴故事加秀丽风光。
一.回忆映衬现实:冷暖色调的对比
影片从头到尾充斥着徽派山村风光,不同的段落用色冷暖对比强烈。现实是冷色调的,不是昏暗的室内就是下雨或者入夜,难见几处阳光。场景破败冷清,人物经常处在高墙之间,显得渺小苍白。而回忆镜头大部分是暖色调,场景多为空旷的场地,农田,秋千附近等。就算是夜里也是人声鼎沸的热闹景象(全村看戏,村民嫁娶等)。
“一切景语皆情语”,影片的色调是表现人物内心的重要手段。现实对于戏中人来说是无奈的,梦想破灭的,难以改变的,这种苍凉的心境自然体现在色调运用中。如:在暖家里井河询问暖相亲情况的一场戏,不但场景狭小,而且人物被布景分割为破碎的几块,显示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复杂感情。再比如:暖和井河雨中分别的一段,人物在镜头最右端,墙的下三分之一处,显得非常小,体现人物对现实的无力感。而回忆对于暖来说是美好的,心高气傲的她年轻,有才华,刚刚遭遇爱情,未来大有希望。因此她的天地是开阔的,飞扬的,浪漫的。暖调的回忆,显得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恬静。无论是打谷场上丰收的人群,快乐的秋千,还是小武生给暖上妆时那种近乎金黄的晖光,都透出一种欢乐的希望之光。小武生给暖化妆的一段大概算是影片中最美的一幕,如梦似幻。这一段也是暖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她的幸福与憧憬在这一刻达到顶点,之后便是现实给予的重重打击。
二.舞鞋·红伞·秋千架:象征与隐喻
秋千是片中最重要的意象,它象征希望,梦想,与爱情。它几乎可以象征少女时代的暖所拥有的一切值得珍藏的东西,可是我们知道,它断了,于是暖的青春便被葬送了。
1.命运的秋千
影片开头第一个回忆镜头
(场院上一派繁忙景象。一人在扬场。幼时的井河和暖在荡秋千。众小孩荡秋千,众人围观数数。村妇荡秋千。老人、小孩在看荡秋千。繁忙的场院。众人将麦桔挑上草垛。)
井河旁白“记得暖问过我…… 秋千为什么叫秋千。在我们这里…… ……年年秋天要荡秋千…… 这是村子里的男女老少惟一的娱乐方式,不知道已经荡了多少年……好象没人关心这个问题,包括我在内…… 可是暖…… 就常常会冒出一些……别人不会冒的念头。”
多少年来的习俗从未有人疑问,但是暖问了。性格决定命运,暖总与别人想的不同,她的梦想,爱情,性格都那么独特,注定不会走千百年来村里女孩子走过的路。“一贯如此”的命运的秋千在暖这里断了,或许是偶然,或许是宿命。
2. 梦想的秋千
井河和暖荡秋千
暖:井河,你看见什么了?
井河:我看见稻草堆的尖了……
(随着秋千的起落有起伏:远处,哑巴正低头翻晒稻谷。)
井河:哑巴在干活呢。
(井河和暖荡秋千。)
井河:暖,你看见什么了?
暖:我看见北京了!我看见天安门了!
从他们的互问互答中可以看出:井河是一个很朴实的人,,他看到了什么就是什么;而暖不同,她有着比村里一般姑娘更好的条件,所以她心怀憧憬,她的眼里,更多的是这个小山村以外的东西。她向往着城里的生活,向往着走出去,秋千成全了她假想的飞翔,秋千承载着她的梦想。
2.希望的秋千
井河旁白:“那上我第一次接触到暖的身体,也是唯一的一次,我当时……不想再为这件事情和她争吵了,又没有别的办法,让她明白……自己的心情,改变我们之间别扭的状况。我知道我需要一点勇气……抱住她的勇气,否则我永远也别想取代她心中的小武生,秋千帮了我的忙……它成全了我的勇敢,掩盖了我的惊慌,夸大了我的力量。真想就这样永远地荡下去,那是一次真正的飞翔。”
场景:暖笑着和井河荡秋千。 井河兴奋地松开双手,张开双臂。暖惊叫着。 荡秋千。 特写:断裂的秋千绳。秋千绳从环上脱落。井河和暖被抛起。断了的秋千来回摆动。 断了的秋千静止了,下雨了。 雨下个不停。
在井河向暖表白完他的承诺以后,两个人的希望都得到了暂时的满足。借助于秋千,井河宣泄着内心的狂喜,两人的世界分别充满着希望。镜头从不同视角,反复强调着他们荡秋千,让观众与他们一起累积情绪,这是影片的高潮,也是影片的转折点。那种喜悦的情绪达到最高点时,绳断了。此时,什么声音都没有,甚至都没有两人被摔在地上的场面,只用一个秋千的空镜头就结束了这个本来很惨烈的景象。然后,开始下雨,暖的世界开始发生改变。这次意外,把暖所有的希望都扯断了。之前所有的暖调,从这里开始就终止了。该场戏是一个转折点,暖命运的转折点、回忆的转折点、色调的转折点。
4.爱情的秋千
哑巴缓缓地走向秋千架,对着秋千打哑语:我爱你!之后哑巴疯狂地推动着秋千。
哑巴也是片中的男主角之一,他一直默默地关注并喜爱着暖,但是他们当时的距离是这样大,所以他就只能对着暖荡过的秋千,疯狂地表达他对暖的爱慕。在这里秋千代表爱情,井河可以荡,暖可以荡,但是哑巴没有荡。因为此时他和暖之间的距离如此大,他的爱情是无望的。
影片的回忆部分几乎是由秋千串联起来的,而在现实部分,则加入了更多的意象。比如皮鞋,比如红格子雨伞。
皮鞋最开始被提及是在暖梦想参加县里比赛前夕——暖向父亲要皮鞋,被父亲打了一个耳光,这时井河答应暖送给一双,但是暖没有回应,而是委屈的看着父亲离去的背影。(亲打暖的原因片中没有明说,但是事情其实很明显——因为暖不安分。井河想考大学同样是不安于现状,但那是志向远大,而暖对自身境遇改善的憧憬便该打,这是多么的不公平。但是在导演的镜头下,这也是山村淳朴民风的一种体现,是值得赞扬的美德。)皮鞋意象的真正出现是在井河去暖家里做客时,暖的小女儿穿着皮鞋走下楼来,被暖制止了(这是从电影叙事时间算的第一次。如果以故事自身推进来看,皮鞋第一次出现应该是暖等井河的信,哑巴送包裹给暖,暖没有找到信一怒之下把皮鞋扔到水里。)可以看出,暖收到井河的皮鞋后,没有穿,这些年也没有扔掉,而是保存起来。皮鞋象征的应该是暖走出山村的希望与能力。具体来说,皮鞋是对应着暖的舞蹈存在的。去县里比赛然后被剧团选中是暖梦想离开的途径,也是暖要皮鞋的缘由;而暖的残疾使她不再能够穿皮鞋,同时也宣告她这条途径的破灭。井河本来可以带暖离开的,他给暖买了第一双(应该也是唯一一双)皮鞋,但是由于暖的自尊与井河的怯懦,这希望也破灭了。
红格子雨伞则是从井河再次出现在暖生活中时开始出现的。我们知道,暖从秋千上摔断腿之后,雨便开始下了,之后影片的基调就笼罩在一片阴霾惨淡中。雨,是暖悲凉处境的写照。而井河回来了,带来一把雨伞,一把暖色的“保护伞”。似乎井河是能够拯救暖从雨中逃离的人,哑巴也是这么认为的,于是他在井河离开时试图让暖和女儿跟井河走。但事实上井河无法拯救暖,因为他的懦弱(片中给出的解释是出于对北京妻女的责任,但我们知道其实井河并非那么有责任感的男人,不然当年他就不会抛下给过承诺的暖,并且一去十年不敢回乡)这一点哑巴没有体察到,但暖是清楚的。她早已知道不可能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伞是井河的,不是她的。因此她拒绝了井河的雨伞,接受了自己命运的暴雨。
值得注意的是暖的小女儿对于皮鞋和伞的态度。历史,总是如此相似,她会自己偷拿母亲的皮鞋穿着玩,也很喜欢井河的雨伞。井河在片尾答应会来接她走……她继承了母亲对于远方的渴望,那么她是否会走上与母亲同样的道路呢?井河的承诺似乎暗示了些什么。她的未来究竟要如何度过,是否也会等待着她的“小武生”与“井河”,又是否会再次被辜负?答案几乎是一定的。只能依靠男性的女性,悲剧将一再重演,导演却将这作为男性的赎罪方式加以赞美。草率的将一个女子的幸福寄托在不负责的男子的“愧疚”与“施舍”上,导演对于女子自身诉求与自我实现的利未免过于漠视。
3.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强势视角下的弱势群体
为这篇文章查了很多资料,其中那些用词精致考究的影评总是会提到这些词汇——隐而不发、细腻、温情、感伤、朦胧、唯美、等待、幸运……
前四个是形容影片风格的,中间两个是形容片中风光的,最后两个,是形容女主角的。是片子的自我风格太显眼,还是这山村风光太怡人,于是大家都一股脑的感伤细腻落寞忧郁起来,甩出一篇篇矫揉造作的小资文字,来感叹命运的弄人与爱情的虚幻,却没有人关心暖那沉重悲惨的命运。
暖的美丽与悲愁,就这样被消解了。一个女性的悲剧命运,与美丽的风景一起,被包装出售,然后在猎奇的眼光下被消费掉,最终消弭无声。为了消费者的胃口导演甚至很贴心的删除原著小说原本有力残酷的结尾,然后安放一个“其实暖也是幸运的”的虚伪结尾。我不知道如果让导演的女儿妹妹也这么幸运一把是不是导演还会有这么伤感悱恻故作姿态的抒情兴致?这种观赏行为与清末那些来“神秘的东方”观赏精巧的小脚的西方猎奇者有何不同。也许这悲剧的确有审美价值,但是你在欣赏时是否注意到它是发生在一个活生生的女子身上?(观赏三寸弓鞋时是否想到女子缠足的哭嚎与惨叫?)
也许有人认为我言重了。那么,请仔细回想。
剧情上,这是一个女孩子与三个男人的故事。女孩子首先被男子A抛弃。然后被男子B抛弃。最后嫁给了残疾人C。男子A杳无音讯。男子B逃避十年最后回来对女孩子的遭遇“怅惘”了一番口头答应会回来接女孩子的女儿到外面去(以此补偿女子)然后认为其实自己,女子,男子C都是幸运的(所以我们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不欠她的),放下良心包袱心满意足回北京接着当他的国家干部与妻女享受家庭欢乐去。
从情节我们不难看出,这是讲述一个女孩子,如何被辜负了,然后被毁灭了。最终导演自然还是给了她一个结局——嫁给一个她不喜欢,也不能良好沟通的人。但是导演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结局,暖也是幸运的——“我的忧虑,就是我的安慰,哑巴给予暖的,我并不具备。如此说来,暖是幸运的。”——而所谓的幸运又是什么呢?哑巴给暖的是什么?是单方面一厢情愿的“爱”,或者说照顾。从哑巴给暖吃糖的一段我们可以看出,哑巴是爱暖的——用一种简单粗暴几乎没有沟通的方式。的确,哑巴爱暖,并且哑巴很善良,那么暖就应该心满意足的嫁给他吗?就因为暖残疾了,所以她追求幸福与梦想的权利就被压缩成“有人要有人照顾就是幸运的”。而同样是残疾的哑巴,就应该得到自己爱的(暖)和梦想的生活(娶暖),这是多么不公平的一件事。也许导演最后一段话的意思是“暖起码还有哑巴,总比没有好”,但是因为处在灾难里的人还有最后一根稻草就说受灾的人是幸运的,这算什么逻辑。
我们再来看看人物。小武生,他的负心与薄情注定他不可能完成导演挖掘人性复杂闪光点的企图,于是他便被导演摒弃了。可以说这个人物只是一个活动的道具而已,除了推进情节发展没有任何用处,并且用后即弃,再无交代。看过这一段给我的感觉就是暖很轻浮——因为没有给小武生任何性格刻画,只能让观众认为暖是看上了他漂亮的脸蛋和功夫。
井河,我不得不说他给我的感觉就是虚伪和怯懦。当然他不是个坏人,不然不可能因为心里有愧而选择十年不回。但他也绝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不然也不会选择一条好走的人生之路而辜负暖。可以说,他是不敢背负责任的男人。他是爱暖的,但是是在暖健康美丽的条件下(即使这样也不能保证在他上大学而暖留下的情况下他会回来接暖),可是只能同欢乐不能共患难的爱也能称之为爱么?井河最终的承诺也是为了洗清自己的愧疚,说穿了,还是为了自己。但是对于暖来说,一切都没有改变,井河的所谓忏悔也不过是自欺欺人。最终暖还是接受了男权社会对于她身体与灵魂的双重毁灭(先被抛弃,然后被剥夺自己圆梦的能力,最后再次被抛弃——同时被剥夺圆梦的最后一点可能),认命地嫁给了哑巴。最后暖在雨里送井河那一段暖的心里该是怎样的百味陈杂,而导演的镜头完全没有刻画暖内心痛苦、宽恕、绝望或者其他可能有的情感的意图,只专注于一点:井河被原谅了,于是他得救了,不用再负疚了。这是多么典型的男性自我中心,似乎被毁灭的女性的的全部苦难还没有毁灭她的人那一点愧疚重要一样。
哑巴,大概是这电影里唯一真正爱着暖的人了。因为他没有被诱惑的机会。这么说似乎并不公平,我们不能说是因为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哑巴才会对暖好,但是生活在诱惑真空的爱总会缺乏一点说服力。哑巴很单纯,他也不是多么优秀的男人,但是起码他知道自己喜欢暖,所以要对她好。
暖。在片子里暖其实是一个很被动的角色,事实上她对于自己的命运几乎没有做任何努力,这和她的性格(渴望走出去,对未来充满梦想)是不吻合的。如果说暖的两场恋爱就是她的努力,那么导演的两性观未免过于陈腐。同为乡村少年的井河知道努力学习考大学,暖就只知道逃学一心“凤凰攀高枝”,对比未免强烈了些。还有一个不能说服我的场景是:暖等待小武生等的那么痴情,一口咬定“他一定会来接我的”,后来却又对井河说“如果你考上大学我就嫁给你”,那么暖所坚持的到底是什么?是爱情么?显然不是,她等待的是一个离开家的机会,是远走高飞到外面去,为此她甚至可以以嫁人为手段。若果真是如此,暖为何又会因为一时赌气撕掉井河的信扔掉井河的皮鞋断送了自己离开山村的机会呢?因为残疾了配不上井河?这样说来暖是为井河着想并且自尊心很重的,这又与前面一心出去甚至“以嫁人为手段”不符了。这一价值表述其实很能说明问题——“只要注意中国的报纸杂志及近几年出版的文学作品,就会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变化,即妇女人生价值取向的改变。最主要的表现为由原来要求自我发展变成了从婚姻中寻找出路。妇女的自我定位主要是按照男性的要求进行设计,如温柔美丽、善解人意,以男性的生活为自己的生活轴心,以她们所爱的男人的喜怒哀乐为自己的喜怒哀乐;女人的成功典型不再是那些自立自强的“女强人”,这类“女强人”已成为一种失败的社会形象,尤其是出自男作者笔下的小说与电影中的“女强人”,个个都面目可憎,非常可笑”从这种审美趋向来看,暖的矛盾行为就可以解释了。在导演心中,自立自强从来就不是农村女子的奋斗手段,她们总是倾向于依靠男人,利用男人。但是依靠男人的暖也没有得到好的结局,这又为何?很简单,因为暖不够“安分”。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导演是想拍出一个农村女子怎样由于自己的性格弱点与命运弄人而被毁灭。所有人都不是元凶,所以这是一个哀而不伤的爱情祭歌。但事实上,导演以一个都市男性的强势视角俯视女主角——她是乡村的,又是女子所以必定是虚荣的,浅薄的,单纯到有些愚蠢的,不知自己努力一心依附别人的。她的不安分与无知造成了她的悲剧。但是她必定同时也有善良和可爱的一面,所以这悲剧才有审美价值。而那些男人,可以说导演是在用种种理由对他们为暖造成的伤害避而不谈甚至为其开脱(不能找到理由开脱的便被摒弃,如小武生)。其实井河可算是暖悲剧的最大诱因,但是导演不但为其找到种种与现实凑泊的理由,还在那著名的结尾处使他良心的十字架也一并卸载。对待男主角的懦弱薄情如此宽容,对女主角便那么苛刻甚至要用残疾来惩罚她的不安分。如此大的反差,也许可以看出霍建起导演作为都市的男性在描写山村女子时,那潜意识里存在的偏见与见识上的局限吧
“井河与暖是儿时伙伴,井河暗恋暖,素生情萦,而暖对井河仅仅是在漫长友谊中萌发了些对爱情的浅层好感,举棋不定,同村的哑巴也喜欢暖的漂亮善良,却自知配不上。村里来了县城的京剧演出团,暖倾心于英俊的小武生,并将全部梦想寄托在小武生空口描绘的未来里,遥盼着幸福之外。小武生离开后无声无息,暖初尝先抛弃人再被人抛弃的痛苦,并在一次荡秋千时跌落,意外摔断了腿。暖回心转意善对井河,井河旧情不改,答应去城里念完大学后回来娶她,但整整十年,三封信,井河杳无音训,暖被身边哑巴无时不刻的细微关心感动,也难堪于残缺之身,最终嫁给了哑巴。”
男主角井河的扮演者是郭小冬,女主角暖由李佳饰,两位新人。哑巴由日本籍演员香川照之担当,原创音乐为三宝,交响乐队用在农村题材里,算是别出心裁。拍摄地选址江西婺源,如霍建起导演农村题材影片的一贯基调,淳朴故事加秀丽风光。
一.回忆映衬现实:冷暖色调的对比
影片从头到尾充斥着徽派山村风光,不同的段落用色冷暖对比强烈。现实是冷色调的,不是昏暗的室内就是下雨或者入夜,难见几处阳光。场景破败冷清,人物经常处在高墙之间,显得渺小苍白。而回忆镜头大部分是暖色调,场景多为空旷的场地,农田,秋千附近等。就算是夜里也是人声鼎沸的热闹景象(全村看戏,村民嫁娶等)。
“一切景语皆情语”,影片的色调是表现人物内心的重要手段。现实对于戏中人来说是无奈的,梦想破灭的,难以改变的,这种苍凉的心境自然体现在色调运用中。如:在暖家里井河询问暖相亲情况的一场戏,不但场景狭小,而且人物被布景分割为破碎的几块,显示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复杂感情。再比如:暖和井河雨中分别的一段,人物在镜头最右端,墙的下三分之一处,显得非常小,体现人物对现实的无力感。而回忆对于暖来说是美好的,心高气傲的她年轻,有才华,刚刚遭遇爱情,未来大有希望。因此她的天地是开阔的,飞扬的,浪漫的。暖调的回忆,显得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恬静。无论是打谷场上丰收的人群,快乐的秋千,还是小武生给暖上妆时那种近乎金黄的晖光,都透出一种欢乐的希望之光。小武生给暖化妆的一段大概算是影片中最美的一幕,如梦似幻。这一段也是暖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她的幸福与憧憬在这一刻达到顶点,之后便是现实给予的重重打击。
二.舞鞋·红伞·秋千架:象征与隐喻
秋千是片中最重要的意象,它象征希望,梦想,与爱情。它几乎可以象征少女时代的暖所拥有的一切值得珍藏的东西,可是我们知道,它断了,于是暖的青春便被葬送了。
1.命运的秋千
影片开头第一个回忆镜头
(场院上一派繁忙景象。一人在扬场。幼时的井河和暖在荡秋千。众小孩荡秋千,众人围观数数。村妇荡秋千。老人、小孩在看荡秋千。繁忙的场院。众人将麦桔挑上草垛。)
井河旁白“记得暖问过我…… 秋千为什么叫秋千。在我们这里…… ……年年秋天要荡秋千…… 这是村子里的男女老少惟一的娱乐方式,不知道已经荡了多少年……好象没人关心这个问题,包括我在内…… 可是暖…… 就常常会冒出一些……别人不会冒的念头。”
多少年来的习俗从未有人疑问,但是暖问了。性格决定命运,暖总与别人想的不同,她的梦想,爱情,性格都那么独特,注定不会走千百年来村里女孩子走过的路。“一贯如此”的命运的秋千在暖这里断了,或许是偶然,或许是宿命。
2. 梦想的秋千
井河和暖荡秋千
暖:井河,你看见什么了?
井河:我看见稻草堆的尖了……
(随着秋千的起落有起伏:远处,哑巴正低头翻晒稻谷。)
井河:哑巴在干活呢。
(井河和暖荡秋千。)
井河:暖,你看见什么了?
暖:我看见北京了!我看见天安门了!
从他们的互问互答中可以看出:井河是一个很朴实的人,,他看到了什么就是什么;而暖不同,她有着比村里一般姑娘更好的条件,所以她心怀憧憬,她的眼里,更多的是这个小山村以外的东西。她向往着城里的生活,向往着走出去,秋千成全了她假想的飞翔,秋千承载着她的梦想。
2.希望的秋千
井河旁白:“那上我第一次接触到暖的身体,也是唯一的一次,我当时……不想再为这件事情和她争吵了,又没有别的办法,让她明白……自己的心情,改变我们之间别扭的状况。我知道我需要一点勇气……抱住她的勇气,否则我永远也别想取代她心中的小武生,秋千帮了我的忙……它成全了我的勇敢,掩盖了我的惊慌,夸大了我的力量。真想就这样永远地荡下去,那是一次真正的飞翔。”
场景:暖笑着和井河荡秋千。 井河兴奋地松开双手,张开双臂。暖惊叫着。 荡秋千。 特写:断裂的秋千绳。秋千绳从环上脱落。井河和暖被抛起。断了的秋千来回摆动。 断了的秋千静止了,下雨了。 雨下个不停。
在井河向暖表白完他的承诺以后,两个人的希望都得到了暂时的满足。借助于秋千,井河宣泄着内心的狂喜,两人的世界分别充满着希望。镜头从不同视角,反复强调着他们荡秋千,让观众与他们一起累积情绪,这是影片的高潮,也是影片的转折点。那种喜悦的情绪达到最高点时,绳断了。此时,什么声音都没有,甚至都没有两人被摔在地上的场面,只用一个秋千的空镜头就结束了这个本来很惨烈的景象。然后,开始下雨,暖的世界开始发生改变。这次意外,把暖所有的希望都扯断了。之前所有的暖调,从这里开始就终止了。该场戏是一个转折点,暖命运的转折点、回忆的转折点、色调的转折点。
4.爱情的秋千
哑巴缓缓地走向秋千架,对着秋千打哑语:我爱你!之后哑巴疯狂地推动着秋千。
哑巴也是片中的男主角之一,他一直默默地关注并喜爱着暖,但是他们当时的距离是这样大,所以他就只能对着暖荡过的秋千,疯狂地表达他对暖的爱慕。在这里秋千代表爱情,井河可以荡,暖可以荡,但是哑巴没有荡。因为此时他和暖之间的距离如此大,他的爱情是无望的。
影片的回忆部分几乎是由秋千串联起来的,而在现实部分,则加入了更多的意象。比如皮鞋,比如红格子雨伞。
皮鞋最开始被提及是在暖梦想参加县里比赛前夕——暖向父亲要皮鞋,被父亲打了一个耳光,这时井河答应暖送给一双,但是暖没有回应,而是委屈的看着父亲离去的背影。(亲打暖的原因片中没有明说,但是事情其实很明显——因为暖不安分。井河想考大学同样是不安于现状,但那是志向远大,而暖对自身境遇改善的憧憬便该打,这是多么的不公平。但是在导演的镜头下,这也是山村淳朴民风的一种体现,是值得赞扬的美德。)皮鞋意象的真正出现是在井河去暖家里做客时,暖的小女儿穿着皮鞋走下楼来,被暖制止了(这是从电影叙事时间算的第一次。如果以故事自身推进来看,皮鞋第一次出现应该是暖等井河的信,哑巴送包裹给暖,暖没有找到信一怒之下把皮鞋扔到水里。)可以看出,暖收到井河的皮鞋后,没有穿,这些年也没有扔掉,而是保存起来。皮鞋象征的应该是暖走出山村的希望与能力。具体来说,皮鞋是对应着暖的舞蹈存在的。去县里比赛然后被剧团选中是暖梦想离开的途径,也是暖要皮鞋的缘由;而暖的残疾使她不再能够穿皮鞋,同时也宣告她这条途径的破灭。井河本来可以带暖离开的,他给暖买了第一双(应该也是唯一一双)皮鞋,但是由于暖的自尊与井河的怯懦,这希望也破灭了。
红格子雨伞则是从井河再次出现在暖生活中时开始出现的。我们知道,暖从秋千上摔断腿之后,雨便开始下了,之后影片的基调就笼罩在一片阴霾惨淡中。雨,是暖悲凉处境的写照。而井河回来了,带来一把雨伞,一把暖色的“保护伞”。似乎井河是能够拯救暖从雨中逃离的人,哑巴也是这么认为的,于是他在井河离开时试图让暖和女儿跟井河走。但事实上井河无法拯救暖,因为他的懦弱(片中给出的解释是出于对北京妻女的责任,但我们知道其实井河并非那么有责任感的男人,不然当年他就不会抛下给过承诺的暖,并且一去十年不敢回乡)这一点哑巴没有体察到,但暖是清楚的。她早已知道不可能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伞是井河的,不是她的。因此她拒绝了井河的雨伞,接受了自己命运的暴雨。
值得注意的是暖的小女儿对于皮鞋和伞的态度。历史,总是如此相似,她会自己偷拿母亲的皮鞋穿着玩,也很喜欢井河的雨伞。井河在片尾答应会来接她走……她继承了母亲对于远方的渴望,那么她是否会走上与母亲同样的道路呢?井河的承诺似乎暗示了些什么。她的未来究竟要如何度过,是否也会等待着她的“小武生”与“井河”,又是否会再次被辜负?答案几乎是一定的。只能依靠男性的女性,悲剧将一再重演,导演却将这作为男性的赎罪方式加以赞美。草率的将一个女子的幸福寄托在不负责的男子的“愧疚”与“施舍”上,导演对于女子自身诉求与自我实现的利未免过于漠视。
3.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强势视角下的弱势群体
为这篇文章查了很多资料,其中那些用词精致考究的影评总是会提到这些词汇——隐而不发、细腻、温情、感伤、朦胧、唯美、等待、幸运……
前四个是形容影片风格的,中间两个是形容片中风光的,最后两个,是形容女主角的。是片子的自我风格太显眼,还是这山村风光太怡人,于是大家都一股脑的感伤细腻落寞忧郁起来,甩出一篇篇矫揉造作的小资文字,来感叹命运的弄人与爱情的虚幻,却没有人关心暖那沉重悲惨的命运。
暖的美丽与悲愁,就这样被消解了。一个女性的悲剧命运,与美丽的风景一起,被包装出售,然后在猎奇的眼光下被消费掉,最终消弭无声。为了消费者的胃口导演甚至很贴心的删除原著小说原本有力残酷的结尾,然后安放一个“其实暖也是幸运的”的虚伪结尾。我不知道如果让导演的女儿妹妹也这么幸运一把是不是导演还会有这么伤感悱恻故作姿态的抒情兴致?这种观赏行为与清末那些来“神秘的东方”观赏精巧的小脚的西方猎奇者有何不同。也许这悲剧的确有审美价值,但是你在欣赏时是否注意到它是发生在一个活生生的女子身上?(观赏三寸弓鞋时是否想到女子缠足的哭嚎与惨叫?)
也许有人认为我言重了。那么,请仔细回想。
剧情上,这是一个女孩子与三个男人的故事。女孩子首先被男子A抛弃。然后被男子B抛弃。最后嫁给了残疾人C。男子A杳无音讯。男子B逃避十年最后回来对女孩子的遭遇“怅惘”了一番口头答应会回来接女孩子的女儿到外面去(以此补偿女子)然后认为其实自己,女子,男子C都是幸运的(所以我们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不欠她的),放下良心包袱心满意足回北京接着当他的国家干部与妻女享受家庭欢乐去。
从情节我们不难看出,这是讲述一个女孩子,如何被辜负了,然后被毁灭了。最终导演自然还是给了她一个结局——嫁给一个她不喜欢,也不能良好沟通的人。但是导演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结局,暖也是幸运的——“我的忧虑,就是我的安慰,哑巴给予暖的,我并不具备。如此说来,暖是幸运的。”——而所谓的幸运又是什么呢?哑巴给暖的是什么?是单方面一厢情愿的“爱”,或者说照顾。从哑巴给暖吃糖的一段我们可以看出,哑巴是爱暖的——用一种简单粗暴几乎没有沟通的方式。的确,哑巴爱暖,并且哑巴很善良,那么暖就应该心满意足的嫁给他吗?就因为暖残疾了,所以她追求幸福与梦想的权利就被压缩成“有人要有人照顾就是幸运的”。而同样是残疾的哑巴,就应该得到自己爱的(暖)和梦想的生活(娶暖),这是多么不公平的一件事。也许导演最后一段话的意思是“暖起码还有哑巴,总比没有好”,但是因为处在灾难里的人还有最后一根稻草就说受灾的人是幸运的,这算什么逻辑。
我们再来看看人物。小武生,他的负心与薄情注定他不可能完成导演挖掘人性复杂闪光点的企图,于是他便被导演摒弃了。可以说这个人物只是一个活动的道具而已,除了推进情节发展没有任何用处,并且用后即弃,再无交代。看过这一段给我的感觉就是暖很轻浮——因为没有给小武生任何性格刻画,只能让观众认为暖是看上了他漂亮的脸蛋和功夫。
井河,我不得不说他给我的感觉就是虚伪和怯懦。当然他不是个坏人,不然不可能因为心里有愧而选择十年不回。但他也绝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不然也不会选择一条好走的人生之路而辜负暖。可以说,他是不敢背负责任的男人。他是爱暖的,但是是在暖健康美丽的条件下(即使这样也不能保证在他上大学而暖留下的情况下他会回来接暖),可是只能同欢乐不能共患难的爱也能称之为爱么?井河最终的承诺也是为了洗清自己的愧疚,说穿了,还是为了自己。但是对于暖来说,一切都没有改变,井河的所谓忏悔也不过是自欺欺人。最终暖还是接受了男权社会对于她身体与灵魂的双重毁灭(先被抛弃,然后被剥夺自己圆梦的能力,最后再次被抛弃——同时被剥夺圆梦的最后一点可能),认命地嫁给了哑巴。最后暖在雨里送井河那一段暖的心里该是怎样的百味陈杂,而导演的镜头完全没有刻画暖内心痛苦、宽恕、绝望或者其他可能有的情感的意图,只专注于一点:井河被原谅了,于是他得救了,不用再负疚了。这是多么典型的男性自我中心,似乎被毁灭的女性的的全部苦难还没有毁灭她的人那一点愧疚重要一样。
哑巴,大概是这电影里唯一真正爱着暖的人了。因为他没有被诱惑的机会。这么说似乎并不公平,我们不能说是因为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哑巴才会对暖好,但是生活在诱惑真空的爱总会缺乏一点说服力。哑巴很单纯,他也不是多么优秀的男人,但是起码他知道自己喜欢暖,所以要对她好。
暖。在片子里暖其实是一个很被动的角色,事实上她对于自己的命运几乎没有做任何努力,这和她的性格(渴望走出去,对未来充满梦想)是不吻合的。如果说暖的两场恋爱就是她的努力,那么导演的两性观未免过于陈腐。同为乡村少年的井河知道努力学习考大学,暖就只知道逃学一心“凤凰攀高枝”,对比未免强烈了些。还有一个不能说服我的场景是:暖等待小武生等的那么痴情,一口咬定“他一定会来接我的”,后来却又对井河说“如果你考上大学我就嫁给你”,那么暖所坚持的到底是什么?是爱情么?显然不是,她等待的是一个离开家的机会,是远走高飞到外面去,为此她甚至可以以嫁人为手段。若果真是如此,暖为何又会因为一时赌气撕掉井河的信扔掉井河的皮鞋断送了自己离开山村的机会呢?因为残疾了配不上井河?这样说来暖是为井河着想并且自尊心很重的,这又与前面一心出去甚至“以嫁人为手段”不符了。这一价值表述其实很能说明问题——“只要注意中国的报纸杂志及近几年出版的文学作品,就会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变化,即妇女人生价值取向的改变。最主要的表现为由原来要求自我发展变成了从婚姻中寻找出路。妇女的自我定位主要是按照男性的要求进行设计,如温柔美丽、善解人意,以男性的生活为自己的生活轴心,以她们所爱的男人的喜怒哀乐为自己的喜怒哀乐;女人的成功典型不再是那些自立自强的“女强人”,这类“女强人”已成为一种失败的社会形象,尤其是出自男作者笔下的小说与电影中的“女强人”,个个都面目可憎,非常可笑”从这种审美趋向来看,暖的矛盾行为就可以解释了。在导演心中,自立自强从来就不是农村女子的奋斗手段,她们总是倾向于依靠男人,利用男人。但是依靠男人的暖也没有得到好的结局,这又为何?很简单,因为暖不够“安分”。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导演是想拍出一个农村女子怎样由于自己的性格弱点与命运弄人而被毁灭。所有人都不是元凶,所以这是一个哀而不伤的爱情祭歌。但事实上,导演以一个都市男性的强势视角俯视女主角——她是乡村的,又是女子所以必定是虚荣的,浅薄的,单纯到有些愚蠢的,不知自己努力一心依附别人的。她的不安分与无知造成了她的悲剧。但是她必定同时也有善良和可爱的一面,所以这悲剧才有审美价值。而那些男人,可以说导演是在用种种理由对他们为暖造成的伤害避而不谈甚至为其开脱(不能找到理由开脱的便被摒弃,如小武生)。其实井河可算是暖悲剧的最大诱因,但是导演不但为其找到种种与现实凑泊的理由,还在那著名的结尾处使他良心的十字架也一并卸载。对待男主角的懦弱薄情如此宽容,对女主角便那么苛刻甚至要用残疾来惩罚她的不安分。如此大的反差,也许可以看出霍建起导演作为都市的男性在描写山村女子时,那潜意识里存在的偏见与见识上的局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