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早期:困境中求生存
虽然这部电视剧早已成为时代的印记,但演员们的精湛表演令人叹为观止,剧情、台词、场景都充满了深度,值得反复品味和琢磨。在剧中,我深感毛泽东的艰难抉择。面对共产国际的强硬指令,年幼且力量薄弱的中国共产党被迫攻打大城市,结果不仅未能成功,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毛秋收起义的失败,使毛泽东意识到必须保存实力,于是转向井冈山,发动群众,扩大革命影响,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
在井冈山的一年多里,毛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每一个挑战都历历在目。
当他抵达文家村时,面对的是以王佐、袁文才为首的农会组织首领,他们原本以山寨大王的姿态自居,担心毛来抢地盘,对毛的到来充满警惕。然而,毛泽东以诚相待,以理服人,并赠送枪支厚礼,最终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与归附。
这期间师长余洒度、副师长苏先俊不愿听从前委委员毛的意见上井冈山,仅有总指挥卢德铭坚决支持他。由于苏先俊的轻敌不配合,卢德铭被地主武装杀害。随后,余洒度、苏先俊以及团长陈浩都相继背叛了革命,毛泽东在这场斗争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应对了这些叛变,让他们该走的走,对陈浩是挥泪斩马谡,留也留不得。
毛常说:“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都是金子。”在井冈山,他的部队得到了百姓的热烈拥护。新城、茶陵等一系列胜利使他们站稳了脚跟。然而,半年后,好不容易盼来“娘家人”,中央派来的钦差大臣周鲁却对毛的成就进行了无理指责,甚至撤销了他的党籍。瞿秋白领导的中央(第三国际)只会盲目传达共产国际的命令,不顾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周鲁称,中央把毛到井冈山的行动归为逃跑主义,撤销其党籍,把革命所做的牺牲和流血全部抹为虚有。而且要共产党用焦土政策—烧光这样极端的政策来让所谓有产者变无产者。(后来焦土政策引起郴州暴乱的悲剧。)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不仅要面对外部的敌人,还要应对内部的叛徒和分裂。打击接二连三,毛爱人开慧的牺牲更是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然而,毛泽东凭借宽广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成功地度过了这一至暗时刻。因此,革命的事业并不仅仅局限于牺牲性命,而是充满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人生的道路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化解所有的障碍,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并讲究沟通的艺术。这确实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朱德和陈毅在南昌起义失败后,经历了多次转移,分兵三河坝,最终到达郴州国民党范石生处寻求庇护(范与朱德交好,同情共产党)。然而,由于有人告密,他们不得不转移,寻求到井冈山落脚。省委军事部长周鲁执意要求毛带部队倾巢进攻湘南,毛泽东带领主力部队前往,却导致井冈山遭受了严重的血洗和屠杀。为了接应朱德部队,毛泽东浴血奋战,最终促成了井冈山的会师。在这个过程中,周鲁因意气用事而被敌军所杀。
朱与毛相见如故,朱告知周鲁误传毛被开除党籍的情况,实际是撤了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职务,解释了误会。两支队伍整编,成立红四军。
在蒋介石的第一次围剿中,红四军主动出击并取得五斗江歼敌的胜利,首占永新城。第二次反围剿时朱毛主动撤出永新城,诱敌深入再回攻永新城。第三次反围剿中毛泽东善用兵法,以诡诈之道抢占制高点,走小路出其不意攻入对方指挥部,获得龙源口大捷。
PS1: 在朱德所率的队伍中,林彪的军事才华尤为突出。他不仅是福将,更是拥有高超的军事能力和层出不穷的妙计。在战场上,他总能迅速作出反应,扭转战局,以最小的损失换取最大的胜利。
PS2: 战后,前委都会进行深入研究与讨论,形成明确的决议,用以指导军队的建设和地方政权的稳固。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土地革命,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与拥护,红色政权因此日益壮大。
在外界的重重封锁下,红色政权处境艰难。然而,毛成立了苏维埃人民政府,发行了自己的货币银元,解放了生产劳动力,建立了服装厂等,逐步恢复了生产秩序。同时,建设红色集市,发展贸易,与白区交换所需物资,以保障供应。
当井冈山形势有所好转时,省里却派巡视员杜修新下达命令,要求红军向湘南发展。尽管条件尚不成熟,但杜坚持攻打湘南,并对毛泽东进行责难,最终让陈毅代任前委书记。杜鼓动29团军士回攻老家,孤军深入湘南郴州,这不仅违背了朱德与范石生互不侵犯的约定,还导致我军死伤惨重,红军几乎损失过半。
面对国民党大军的进攻,原本朱德计划回援永新,但军队已被杜的决策扰乱。毛泽东只好灵活运用16字诀军事方针,率领边界群众守卫井冈山,用一个团的兵力成功抵挡了赣军11个团的进攻,将赣军围困在永新长达25天,这一战役被称为“永新困敌”。
朱德只剩下28团,但他们面临去留两难的境地。毛泽东担心他们产生流动游击的思想,忽视了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因此亲自迎接他们回归。然而,29团营长袁崇全尚未改掉旧军阀的作风,见28团惨状,竟私自率队投靠国民党军。参谋长尔琢前去劝阻,不幸被叛徒杀害。
这时,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抵达井冈山,与我军会师,形成新四军。
然而,外军再次封锁井冈山,战士们面临饥饿与寒冷的双重困境。何键准备发动18个团围剿井冈山,朱毛决定以退为进,攻打赣南,由彭德怀守山。不幸的是,井冈山最终失守,百姓再次遭受血洗,遭遇重大浩劫。此时,六大会议决议要求清除土匪首领,但毛泽东并未传达此令,而是将袁文才带下山保护。然而,袁得知真相后,为减轻毛泽东的压力,私自返回井冈山,最终遭到坚决执行上级命令者的杀害。这无疑是上级不负责任、过河拆桥的行为。
共产国际称中国革命不是布尔什维克革命,颇有微词;瞿秋白卸任后,开始反思自己的盲动错误;李立三虽参加党中央主要领导工作,但同样缺乏对中国实际情况的考虑。
在寒冷的冬天,朱毛屡战屡败,朱德妻子也不幸遇难。然而,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最终使新四军在大柏地取得胜利,扭转了颓势,攻占了繁华的闽西长汀,建立了瑞金革命根据地。
在二月的那个月份,中央发出一封由周恩来亲自起草的信件,通过刚从苏联留学归来的安恭同志之手,传达给远在井冈山的朱德和毛泽东。这封信在四月终于送达,信中明确指示朱德和毛泽东返回中央,同时建议其他部队分散到农村去保存实力。然而,正值国民党桂系军阀混战之际,毛泽东敏锐地察觉到这是发展革命的大好时机,于是他在给中央的回信中坚定地表示,他们不会离开,而是要在赣南闽西实现武装割据,并与湘赣边界的割据区域连成一片,共同抵御外敌。此后,彭德怀率领部队杀回了井冈山,为这片红色的土地增添了新的力量。
尽管十月革命已经胜利,城市中心论在苏联被奉为真理,但毛泽东却坚持走自己的道路,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不解,甚至有人对此持反对态度。刘安恭更是在这个时候强硬地推出军委来架空前委的权力,试图改变原有的领导格局。面对这种局面,毛泽东再次强调党指挥部队的重要性,他认为由前委直接指挥军队更为高效,没有必要再设立军委。经过参会人员的举手表决,最终撤销了临时军委的设立。然而,这场争论并没有因此而平息,反而变得更加公开和激烈。
红四军在龙岩召开了党的七大,但由于没有明确政治问题,导致红四军内部的不良倾向愈发严重,甚至违背了党的组织原则。在这次会议上,由下面的人选举,免去了中央指定的前委书记,而另立陈毅为新的领导人,这使得毛泽东暂时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
朱德和毛泽东之间的争议主要有几方面。毛泽东坚持认为:一、党要管一切,包括军队;二、坚持集中制,反对极端民主化(朱德认为集中制可能存在家长制问题,但毛泽东强调所有决策都经过了集体讨论和研究);三、部队中存在流寇思想和单纯军事观点(朱德则认为中央有决策,建立根据地是地方党的问题,军队的精力应该放在广泛游击和争取群众上)。尽管两者之间存在分歧,但正是这种争论推动了党的进步,真理在辩论中愈发清晰。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争议后,毛泽东感到心灰意冷,来到了永定休养。在这段时间里,只有子珍陪伴在他身边,他不幸染病并日益加重。与此同时,陈毅前往上海与中央沟通了情况,中央领导周恩来等人深受触动。同时,陈毅主动让贤,让毛泽东有机会重返领导岗位。共产国际误传毛泽东病逝的消息后,更是发出了千字讣告,足见毛泽东的卓越贡献是受到共产国际认可的。在陈云同志的帮助下,及时送来了奎宁药,毛泽东的病情得以好转。
随后,中央提出了在两广事变之际向东江出击的计划,但计划赶不上变化,事变已经平息。毛泽东派粟裕通知朱德停止进攻,但并未得到执行,红军再次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安恭也在这场战斗中英勇牺牲。这次事件让毛泽东更加坚定了“山沟沟里能出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认为只有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道路才能取得胜利。
陈毅带来中央任命复职的信件和朱德的道歉信加以劝说,毛泽东重新回到了队伍中。虽然秋收起义已经过去两年,但毛泽东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他认为错误的探索也是革命的一部分,同样具有价值。在古田会议上,他纠正了红四军内部的八种错误思想,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基本原则,为建党建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会后,他撰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深入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
总之,井冈山的实践为年轻的共产党人开辟出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培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为后来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