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新片尝鲜与一些看法

作为今年金球奖的最大赢家,《1917》讲述了一战时期两名年轻的英国士兵穿越敌军占领区,到前线传达消息的故事。故事十分简单,当是《1917》在关于电影制作的方方面面(服装,场景设置,镜头等等)都做到了精益求精,无愧于金球奖最佳影片。
罗杰迪金斯美轮美奂的摄影
作为一位功成名就的摄影师,在去年凭借《银翼杀手2049》拿下奥斯卡最佳摄影后,他依旧在不断的探索着电影的可能。在观影前,想必大多数人已经听闻了《1917》的神奇“一镜到底”。战争片一镜到底,想想就觉得十分困难。虽然《1917》实际上是一部伪一镜到底的电影,但其在摄影上的成就依然是不可忽略的。首先,要营造一镜到底的观感,每个镜头都长达7到8分钟,单一镜头的开始和结束必须精准的定位在剪辑点上(通常在镜头遇过障碍物或处于人物身后的时间点)。
其次便是人物和摄影机的运动。拍摄长镜头,最重要的便是人物和摄像机的运动。在完成基本叙事的前提下,很多剪辑所带有的功能性优势都要靠人物走位来弥补。例如电影刚开始两位主角接受指令与长官的对话,通常这种对话场景会·使用正反打来完成,以表现对话双方的人物反应。但在使用长镜头时,这种正反打由人物运动间接完成。首先两位主角走位至长官身后,然后长官转身,同时镜头转动180度完成A对B到B对A的“正反打”。
最让人惊叹的是《1917》的夜景戏(below my mind)。作为长镜头,在灯光上的困难尤其巨大,因为人物和场景都在不断移动中,很难设置一或多个传统光源来进行灯光设计。罗杰迪金斯使用了火焰和闪光弹(当然实际上是人造的伪火焰和闪光弹)这两个道具来充当夜景戏的光源。在不断升空的闪光弹照射下,残垣断壁的倒影彼此交错,整个战场仿佛光明与黑暗不断轮回的修罗场。而火焰补充的橙红色调与《银翼杀手2049》中的沙漠戏有神似之感,完美的营造了沙尘飞扬的血色战场之境。同时,为了尽可能丰富的展示环境,传递信息,又要保证整个电影的焦段保持不变。罗杰迪金斯选择了ARRI ALEXA MINI LF 25mm的摄影机,我们才得以在一个镜头中同时欣赏到分毫毕现的特写和空旷的大远景,而其轻重量的设计同时又助力了电影中各种运动镜头的实现。

残酷的战争
虽然《1917》的主线是简单任务的完成,即主人公从A到B这一运动过程。但其给人的感觉绝不是完成任务后的喜悦,或是少数人英雄主义胜利。
好的战争片总是在展现战争的残酷。
作为一部“一镜到底”的影片,完美的浸入感是《1917》的最大成就。而在完全浸入电影的前提下,你能够最大限度的体验这趟旅行,以及战争的残酷。作为一部单一视点的电影,《1917》在人物塑造方面做的其实并不完美,大多数人物都是走马灯般的存在,就连两位主角,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刻画。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观众成为了主角,观众体验了这场战争,人物在《1917》中是缺失的。我们并不会像观看其他电影一样和某一个教师高度共情,喜爱或是讨厌谁,但我们会记住这场带来苦痛战争。而在这次体验中的经历,则由诸多的小巧的设计来完成,例如撤离后的德军宿舍床上忘记带走的照片,慌忙开枪不知所措的年轻士兵。还有,沿途的残花,死马,无人看管的奶牛,所有这些自然的,诗意的元素,在战争的炮火下被无情摧毁,无时无刻不在告诫着我们战争的可怖。在燃烧的教堂前,喷泉的轮廓映在火光下,宛如一个十字架,而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正是我们自己。

在体验方面,《1917》同样很注重紧张感的设计,让观众无时无刻不在一个高度集中的氛围里。导演深知希区柯克的“定时炸弹”原理,从一开头主角划伤手开始,紧张感就深植在观众的内心深处。作为和主角们一同体验战场的观众,即便面对的是蓝天白云下的空旷草地,也担心在下一秒就可能会有远方飞来的子弹击中头颅。
如果有可能,一定要尝试在大银幕观看这部年度战争片《1917》,这将是一场不可思议的旅程。
有幸看到这样一部电影,我们要感谢的人有很多,b站上已经有up主上传了这部电影的幕后工作花絮,无论是在观影前还是观影后,这只小短片都是对《1917》极好的补充。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9053104?from=search&seid=9842666069060510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