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命年》的剧本
一个导演问我有没有看过《本命年》,我说没有,他借我一本书,是个剧作集,作者记不清了,反正《秋菊打官司》和《本命年》都在其中。
那个导演的意思是让我认真看看《本命年》的剧本,学学他的手法,但是我发现我根本写不出来这种东西,因为《本命年》的叙事太没技巧了,太不前卫了,一点也不酷,但它为什么仍能吸引我呢?绝对不是因为姜文,虽然我喜欢姜文,但还没爱屋及乌到如此地步,我喜欢这个本子是因为它的情节。
因为没看过电影,所以从剧本中获得的感受比较纯粹。抛去性格不说,李慧泉这个人物实在相当典型,90年代初,一批刑满释放人员走头无路之下被迫白手起家,他们人面广,有种,而且视违法犯罪为家常便饭,再加上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头脑灵活些的都发了财。但是背在身上的前科让他们永远无法融入社会——或者说为社会所拒绝,他们是边缘人。
李慧泉的性格比较憨厚,讲义气重感情,是个男子汉,如果他没有犯事,可能平平淡淡的过完这辈子,但事情已然至此,在作者平平淡淡的叙述中,李慧泉死去了。死的那样微不足道,不会为任何人所想起。一个普普通通的好人以这种方式死去,就是煽情的关键所在。
剧本的叙事角度相当狭窄,读者似乎永远只能看到李慧泉眼前三米,这也是普通人视野的极限了。老百姓们埋头过日子,除了新闻里那些过分抽象的国家大事,就只有眼前三米的油盐酱醋了吧?单身汉的李慧泉,刑满释放的李慧泉,木讷的李慧泉,他的欲望、野心、抱负也止于眼前三米。偶尔有好心的街道大妈和片警走进这个范围,偶尔有青梅竹马的姑娘路过这个范围,偶尔有青春和活力的女歌手、奸诈的旧相识和一同入狱的生死弟兄闯进这个范围,他被挤得无处可去,更看不清道路,只得随波逐流,死在冷的雪地里。
小人物的一生不都是这样度过吗?
那个导演的意思是让我认真看看《本命年》的剧本,学学他的手法,但是我发现我根本写不出来这种东西,因为《本命年》的叙事太没技巧了,太不前卫了,一点也不酷,但它为什么仍能吸引我呢?绝对不是因为姜文,虽然我喜欢姜文,但还没爱屋及乌到如此地步,我喜欢这个本子是因为它的情节。
因为没看过电影,所以从剧本中获得的感受比较纯粹。抛去性格不说,李慧泉这个人物实在相当典型,90年代初,一批刑满释放人员走头无路之下被迫白手起家,他们人面广,有种,而且视违法犯罪为家常便饭,再加上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头脑灵活些的都发了财。但是背在身上的前科让他们永远无法融入社会——或者说为社会所拒绝,他们是边缘人。
李慧泉的性格比较憨厚,讲义气重感情,是个男子汉,如果他没有犯事,可能平平淡淡的过完这辈子,但事情已然至此,在作者平平淡淡的叙述中,李慧泉死去了。死的那样微不足道,不会为任何人所想起。一个普普通通的好人以这种方式死去,就是煽情的关键所在。
剧本的叙事角度相当狭窄,读者似乎永远只能看到李慧泉眼前三米,这也是普通人视野的极限了。老百姓们埋头过日子,除了新闻里那些过分抽象的国家大事,就只有眼前三米的油盐酱醋了吧?单身汉的李慧泉,刑满释放的李慧泉,木讷的李慧泉,他的欲望、野心、抱负也止于眼前三米。偶尔有好心的街道大妈和片警走进这个范围,偶尔有青梅竹马的姑娘路过这个范围,偶尔有青春和活力的女歌手、奸诈的旧相识和一同入狱的生死弟兄闯进这个范围,他被挤得无处可去,更看不清道路,只得随波逐流,死在冷的雪地里。
小人物的一生不都是这样度过吗?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