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 短评

热门 最新

5 墓岛GRAVELAND 看过 2020-02-13 22:35:12

4.5,伯格曼的“新浪潮”时刻:当摄影机以类纪录片的方式行走在街道之时,画外音取代了字幕卡,“我们的电影.....”片名,以及演职员表。随后,摄影机“发现“了她,在影片中,要想找到虚构/真实或曰多重世界的入口仅仅需要将摄影机向前推。 在伯格曼的早期影片之中,街道幽灵般地意味着主体的流变,摄影机“认出”了这种encounter包含的潜在叙事,但人物之间没能认出对方。 伯格曼通过一种嵌套的方式暗示着其日后生涯中不断被映射却从来并没有完成过的启示寓言——被魔鬼击败的上帝与荒原末日将不断地作为人类创伤的提喻而不断回归,真正的监狱叙事发生在大特写下的monologue中。 但《监狱》依旧是欢快的。魔灯的梦境,狂欢节的救赎以及精灵化的女性“拯救”终将会在影片之中到来。

2 冰山李 看过 2012-01-21 23:33:32

8.5;竟有點極簡主義的取向?

9 胤祥 看过 2012-09-20 05:06:42

真高端的电影。结构复杂,片中片戏中戏,剧本创作与影片呈现,电影和现实的关系,以及极为牛逼的梦境(我怎么觉着费里尼的梦境从这儿来的……)。可惜挖得不够深(另一方面坑爹字幕也影响情绪)。伯格曼后来没再在这条路上深入真是太可惜了。另外本片片头字幕是用旁白代替的,特别逗。

4 Eleanor 看过 2016-08-07 20:37:35

1.开头和结尾的电影拍摄现场相对照,主干故事仿佛印证了数学老师提出的影片创意“魔鬼宣布人间为地狱”。 2.以旁白念出影片职员表这个小把戏伯格曼早就用过了,疙瘩的《蔑视》不是首创。3.托马斯的电影放映机,伯格曼的魔灯。小房间里播放的滑稽默片,《假面》开头也用了其中一部分。

5 琐声 看过 2020-10-13 23:07:10

这部伯格曼确实复杂起来了...对电影制作的拍摄,梦境的拍摄感觉是费里尼做出来的事情。片子戏中戏也挺有意思,还有一段默片的呈现。

6 stknight 看过 2011-11-10 21:52:38

作为第一部真正由伯格曼负责剧本、亲自创作的电影,《监狱》展现了他对剧本出色的驾驭能力,电影集中了大量构建个人空间的主题。伯格曼运用戏中戏的方式,将现代人划地为牢、不自觉地自设种种人性枷锁来限制自由的无知,通过这个较有戏剧矛盾的故事表达出来,已经看出他的初步风格。

2 vivi 看过 2015-09-05 20:36:12

3.5 一个看似简单的剧情片,也可以赋予“想太多”的框架和意义。映画放映机摇出可笑的无聊剧情,Birgitta 和Thomas 接吻好美,死去的小鸟被踢进海,Thomas 还是回到Sofi 身边。“生活只不过是一道连接摇篮到坟墓的残忍世俗的弓” ,“对谁造成了关于生活的疑问? ”

2 hahahalea 看过 2018-08-05 19:16:54

承先啟後。先:表現主義及當時世界各地電影。後:他自己的風格。 這次沒有一個角色可以太讓我投入,兩群人隨機交織的方式稍欠說服力,邊看邊想這劇情會走到哪裡。可能因金錢因素流落街頭對我而言真的是一方面害怕自己晚年故如坐針氈一方面又不感興趣的主題。Birgitta內心轉折再多點就好了。

0 麻麻睇 看过 2011-07-04 00:19:24

大量淡化镜头,夹杂着浓重戏剧色彩及宗教意味。生活就似受困于牢笼,对未来无知无望且无助。我们甚至分不清虚幻与现实,难辨真伪。伯格曼以此来批判不公,劝慰世人。难得的还有一个缅怀默片的喜剧桥段,只可惜整体架构颇为零散无序。

2 Onceinaredmoon 看过 2020-11-01 10:26:56

伯格曼说他总是无法进入塔可夫斯基的那种梦幻境界,老塔的如梦似幻带着一种释怀,伯格曼总是把自己的过往的影子带到剧本并且真实的呈现,夹杂着苦与乐,无法自拔。

3 峰峰峰峰 看过 2014-11-16 18:59:14

人间地狱,问号结尾。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

0 有心打扰 看过 2022-03-29 15:00:48

1.第一部伯格曼独立创作剧本,影片的梦境与宗教信仰探讨等内容开始可以窥探出伯格曼日后作品的影子;2.“生活只不过是一道连接摇篮到坟墓的残忍世俗的弓”;3.用旁白读出演员和职员的名字,于1949年的作品。

0 451½°F™ 看过 2018-07-03 19:49:36

「戏中戏」+「梦境」与现实的交错混乱,有一种存在主义观点的隔阂与生不如死,其中关于「心理分析」与「梦境表述」的电影语言与现实意义也初现一种宗师的态度。《路边野餐》中独白演职员表一定受到本片的影响。

0 K-SchoLoss 看过 2020-12-29 17:23:49

莫名喜欢这部电影。戏中戏,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流畅的运镜,嵌套式结构都被伯格曼玩了个遍。影片后半段太棒,伯吉塔与托马斯的亲热,两人一起放电影和她的噩梦那里有被惊艳到。生活,或者说爱情,在年轻时伯格曼那里就已经是充满悲观色彩的了,片名“监狱”大概指的就是这个。

2 江声走 看过 2018-05-10 23:35:22

伯格曼四十年代的作品中最好看的一部。戏中戏的结构玩得不着痕迹。

1 连城易脆 看过 2023-11-04 22:21:36 江西

相信不少人跟我一样,每次看伯格曼的电影之前都会做一番心理斗争,因为理解起来太困难了。倒也不是导演非要让观众烧脑,而是语言和文化的隔阂确实太明显了,再加上这些电影诞生比较早,在进行叙事的时候,一些关键点给的视听提示也不明显,就经常抓不到重点,或者就很难理解导演的表达意图,于是只能在观影前或者观影后找一堆资料来参考,首要的就是先把剧情整明白了,真挺费劲的。 不过依然可以通过一些镜头感知到导演的才华,这是伯格曼第一部自己独立创作剧本的作品,再结合他后世的作品就能看出他对于某些命题探讨的执著了,关于梦境那段确实印象深刻,短评区也有不少人提及。 片头字幕用旁白的形式念出来倒是挺有意思的,我记得戈达尔是不是也有一部电影是这么操作来着?

0 brennteiskalt 看过 2023-02-06 17:37:30 北京

伯格曼在首部完全自我掌控的作品中在诗学形式和立场上做出的反思远远超过他内容上那种克尔凯郭尔式的存在主义。与框架叙事中关于善意恶魔论点暗相呼应的内叙事被冠以“监狱”之名,期间展示的人的情状、包括梦的逻辑,都是监禁的模式。伯格曼用框型叙事营造出的布莱斯特间离效果时时提醒摄影机这座监狱拍下的是虚构,却用框架叙事中导演关于此片拍不出来的论断悖论式地打开了牢门,似乎在宣布:是的,我正是致力于用我拍戏的摄像机拍下这个不是问任何人的问题,只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无解,我们才能在假装人生有意义的这个假命题里活下去。

0 十一伏特 看过 2022-05-16 13:05:24

结构挺复杂,有摄影棚在拍戏中戏,读着报纸报导的社会新闻,放映机播放着单独拍摄的喜剧默片,陷入超现实的梦境,片头演职人员是用旁白口播的。人物总体的精神状态从消极到崩溃,再到更加崩溃,剧情给人的感觉是很晦涩难懂。

1 Bigteeth 看过 2007-03-02 22:02:35

怎么说来着,生活不过是切断摇篮和坟墓的一张弓.

0 介意 看过 2015-12-26 15:14:49

結構和場景都愈發考究,然而也只是新瓶裝舊酒。人物關係複雜化後,人物都隨意來去且動機不明,反而不如《愛慾之港》那麼純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