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奴十二年》 为什么不反抗? - 豆瓣电影

为什么不反抗?

来自: 电影学徒   2014-01-04 20:35:48

很不理解所罗门他们为什么不武装反抗。在一个奴隶主家生活那么多年总有机会去抗争的,推翻奴隶主的,他们人数比一个奴隶主的人多啊,武器什么的都可以抢啊,他们不反抗这个是跟文化有关吗?

电影学徒    电影学徒 2014-01-14 20:56:02

是我问题表达的不够准确。准确的说是,所罗门和别的奴隶不一样,大部分的黑奴都是生存在底层,受教育、文化意识形态有短板的,比如一直为自己孩子哭泣的母亲,一开始上船被救走的那个黑人。所罗门没成为黑奴之前是有知识有文化的,生活也算富足的。在12年的为奴生活中,他是有“自由”诉求的,他在的州奴隶主虽然是有法律保障的,但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一共经历过三个奴隶主,第一个砍木头,第二个采棉花,第三个砍甘蔗(或者是玉米)。我就不信所有奴隶都是逆来顺受的,而且他们还有自由日, 自由日完全能为反抗埋下种子的。就算所罗门不反抗,远的不说,离他们近的,其它地方的奴隶也会有“刺头啊”,结果电影都没有提到,他看到那个被绞刑的黑奴还不知道是逃跑、反抗再或者其它原因被绞刑的,我相信那样的场面冲击力肯定是很强的,但是抗争可以是长久的。

在我们当今的教育文化体系下,面对如此遭遇首先想到的就是抗争,也许像《肖申克的救赎》那样,虽然委屈多年,但是结局的海阔天空任鸟飞才是我想看到的。所以看着所罗门就这样委屈了12年,一怒写下疑问。

看了1、2楼的回答其实我已经想明白了。

8回应

苹果神教教主    苹果神教教主 2014-01-08 10:39:07

奴隶制度和主-奴关系在当时是合法的,暴力反抗,武装反抗,就算阶段成功,也会被全社会镇压,相当于反抗者变成了无法无天的亡命徒。
受到不公正对待时,以暴力反抗往往是最容易被想到,直觉上觉得可行,却又基本上是最无用的解决方案,历史多次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农民起义那么多次,只是改换了坐江山的人。打土豪分田地,最后还是有大土豪,现在,全国土地都是大土豪的。经过这么多,还是有人真以为简单粗暴的暴力反抗解决问题吗。。。
不好意思,扯远了。

15回应

聂景朋    聂景朋 2014-01-27 00:10:15

关键还是法律。当时在南方,奴隶制在法律上是合法的制度。任何反抗的举动都会被视为非法。甚至帮助奴隶的人也是犯罪,看看那个白人监工的反应就知道了。连正义的外籍人士皮特叔都犹豫了很久才答应帮忙,可见风险之大。

所以为什么一定要林肯大叔发动一场战争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如果不从立法上废除这个制度,奴隶除了忍受之外,根本就没有任何活命的方法。黑人的反抗和逃亡,当时很多白人从道义和情感上支持,但无法摆脱“犯法”的指控。废奴主义者如果在南方被逮捕,甚至会被判刑。当法律本身严重违背人类正义的时候,整个社会大环境都是是非颠倒的。在这种情况下,奴隶的反抗得不到任何支持,也是没有出路的。

4回应

电影学徒    电影学徒 2014-01-14 20:56:02

是我问题表达的不够准确。准确的说是,所罗门和别的奴隶不一样,大部分的黑奴都是生存在底层,受教育、文化意识形态有短板的,比如一直为自己孩子哭泣的母亲,一开始上船被救走的那个黑人。所罗门没成为黑奴之前是有知识有文化的,生活也算富足的。在12年的为奴生活中,他是有“自由”诉求的,他在的州奴隶主虽然是有法律保障的,但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一共经历过三个奴隶主,第一个砍木头,第二个采棉花,第三个砍甘蔗(或者是玉米)。我就不信所有奴隶都是逆来顺受的,而且他们还有自由日, 自由日完全能为反抗埋下种子的。就算所罗门不反抗,远的不说,离他们近的,其它地方的奴隶也会有“刺头啊”,结果电影都没有提到,他看到那个被绞刑的黑奴还不知道是逃跑、反抗再或者其它原因被绞刑的,我相信那样的场面冲击力肯定是很强的,但是抗争可以是长久的。

在我们当今的教育文化体系下,面对如此遭遇首先想到的就是抗争,也许像《肖申克的救赎》那样,虽然委屈多年,但是结局的海阔天空任鸟飞才是我想看到的。所以看着所罗门就这样委屈了12年,一怒写下疑问。

看了1、2楼的回答其实我已经想明白了。

8回应

王福    王福 2014-02-26 11:26:54

电影一直在凸显生存和生活两个区别的概念,好像做了黑奴就只能求生存不能讲求生活了。小清新啊~~

社会环境是法律熏养出来,法律是社会环境铸炼出来,根本上说是一致的。这两个都不构成不反抗的主要原因,因为如此作答,等于没说。法律当然有惩戒性,但法律不必是这样的法律,这样的法律也不必持久。背后支持法律的那个东西,才是不反抗的原因。

北方不是有自由人么,组个党到南方去发展地下组织,一举拿下南方搞独立,北白南黑成为两个国家。即便存在法律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样的发展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或许是等级制的影响,让黑人自身的身份认同始终存在问题。自认为低人一等,优秀的黑人也只是和白人一样的。卷福不是对男主说过一句“你是个优秀的黑人么”,这句话满满都是白人至上的优越感。换句话说,优秀的中国人是和美国人一样的,立马惹人嫌。

在这种环境中,谁会需要一个满是黑人的独立国家呢。所以每每也是白人出面来救人。他们即便逃出去,也是要和白人待在一起的。

所以等级制害死人。

茉然    茉然 2014-01-19 18:18:52

三年自然灾害为啥不反抗 文革被抄家为啥不放抗

2回应

岳澄    岳澄 2014-02-03 02:19:42

基本同意。处在社会底层的人,其人生诉求是“活着”,而不是“自由”。“不自由毋宁死”属于精英意识,能体会这一点很重要。过分纠结于“夏虫为什么不能语冰”,则自己不过是另一个阶层上的“虫”。反抗制度和打架报仇不同,要以生命为代价,因此不是说说就行的。或有暴力反抗,但区区几杆枪,打赢几个奴隶主尚可,不可能对抗国家机器,这跟人数多少无关。想想百年来的中日战争就明白了,拼的是武器,是科技,以及制度的先进性。。与文化关系不大。

NEmesis    NEmesis 2014-03-04 22:17:25

看过《肖申克的救赎》吧 “什么是体制化?开始,你抵抗它;慢慢地,你习惯它;不久后,你开始依赖他;最后,你离不开它!很明显,它就是一种人的心理依赖,心理上的习惯、茫然或者麻木。” 在这不能完全套用,但是也差不多了

pfdsj    pfdsj 2014-04-05 22:27:32

原著中的一段话:“原著中的一段话:“在贝夫河地区,在我到来之前,这里的一部分奴隶曾发起过一次统一的行动,最终以悲剧收场。那次事件肯定轰动一时,报纸上也肯定进行过铺天盖地的报道。但我对这件事的了解,都是从经历过的奴隶口中听说的。在贝夫河沿岸的奴隶小屋里,这件事早已成为茶余饭后永恒的谈资,无疑还将口耳相传地一代又一代地继续流传下去。我听说,有一个名叫卢•切尼的黑奴,此人精明狡诈,比大多数黑奴都有见识。他性格恣肆,有很强的叛逆精神。他曾设想组织一帮奴隶和白人对着干,重来一次“十字军东征”,杀出一条血路,逃到邻国墨西哥去。

  在霍金斯种植园后面的沼泽深处,有一个极为偏僻的地方被选为聚集点。夜深人静时,卢从一个种植园跑到另一个种植园,向奴隶们宣讲逃往墨西哥的计划。他就像隐士彼得 一样,所到之处,必定引起狂热和激情。最后,他召集了一大帮准备逃亡的奴隶,他们偷骡子、偷玉米,还从熏肉房里偷熏肉,然后把这些东西统统集中到树林里。就在远征即将开始时,他们的藏身之处却不幸被发现了。卢•切尼发现,自己的计划必定要遭到彻底的失败。为了讨好他的主人,避免自己可能会面临的悲惨结局,他最后决定牺牲掉所有的同伴。他趁人不注意时,偷偷离开了营地,跑到各个种植园主那里去告密,但他并没有如实陈述最初的计划,而是扭曲事实,说他们在那里聚集,为的是寻找有利机会,好杀掉附近一带的所有白人。

  这一骇人听闻的计划,人们口口相传,又不断地添油加醋,在整个地区引起了极大恐慌。后来,奴隶们被团团围住,悉数被捉,他们被戴上镣铐,送到亚历山大给当众绞死。不仅如此,更多无辜的奴隶也因此遭殃,只要受到一点点怀疑,不经任何审判,他们就被人从田地里、从小屋里揪出来,直接送上绞刑架。最后,这种不分青红皂白肆意杀害奴隶的做法,连贝夫河两岸的种植园主们也无法忍受了。然而,屠杀并没有立即停止,直到后来,从德州边界某个要塞开过来一群士兵,他们毁掉绞刑架,打开亚历山大监狱的牢门,这场几乎失控的清洗运动才算告一段落。卢•切尼逃过了被绞死的命运,甚至还因为无耻的变节而受到了嘉奖。直到今天,他还活着,但他的名字在拉皮德县和阿沃耶尔县教区的黑人中间,已经成了一个人人憎恶和鄙视的对象。

  在贝夫河两岸的黑奴中间,暴乱的念头其实早就存在。我就参加过好几次这样的讨论,但有几回我只是随意地说了一句表示反对的话,就受到大多数人的鄙视。我觉得,暴乱根本没有赢的可能,我们没有武器弹药,就算有,那也无异于以卵击石,结局只会是恐怖的灾难和死亡。所以,我反对这种拿生命冒险的做法。

  我还清楚地记得,在墨西哥战争期间,我逃跑的念头再度强烈起来。胜利的消息让大宅里的人们欢呼不止,沸腾不息。但对小木屋里的黑奴来说,那只徒然增加了悲伤与失望。在我看来,贝夫河两岸的奴隶中间,绝对有不少人愿意以无限的喜悦,欢迎侵略军的到来。”” 

mermaidyu    mermaidyu 2014-01-27 04:13:32

他又一次是想跑的,给女主人买东西那次,结果碰上奴隶主正在吊死一个黑奴。

不过我觉得这个片子的叙事是很差,没有凸显出一个受过教育,有很好背景的黑人也逃不出去的奴隶制度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