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奴十二年》 为什么不反抗? - 豆瓣电影
为什么不反抗?
在我们当今的教育文化体系下,面对如此遭遇首先想到的就是抗争,也许像《肖申克的救赎》那样,虽然委屈多年,但是结局的海阔天空任鸟飞才是我想看到的。所以看着所罗门就这样委屈了12年,一怒写下疑问。
看了1、2楼的回答其实我已经想明白了。
在我们当今的教育文化体系下,面对如此遭遇首先想到的就是抗争,也许像《肖申克的救赎》那样,虽然委屈多年,但是结局的海阔天空任鸟飞才是我想看到的。所以看着所罗门就这样委屈了12年,一怒写下疑问。
看了1、2楼的回答其实我已经想明白了。
社会环境是法律熏养出来,法律是社会环境铸炼出来,根本上说是一致的。这两个都不构成不反抗的主要原因,因为如此作答,等于没说。法律当然有惩戒性,但法律不必是这样的法律,这样的法律也不必持久。背后支持法律的那个东西,才是不反抗的原因。
北方不是有自由人么,组个党到南方去发展地下组织,一举拿下南方搞独立,北白南黑成为两个国家。即便存在法律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样的发展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或许是等级制的影响,让黑人自身的身份认同始终存在问题。自认为低人一等,优秀的黑人也只是和白人一样的。卷福不是对男主说过一句“你是个优秀的黑人么”,这句话满满都是白人至上的优越感。换句话说,优秀的中国人是和美国人一样的,立马惹人嫌。
在这种环境中,谁会需要一个满是黑人的独立国家呢。所以每每也是白人出面来救人。他们即便逃出去,也是要和白人待在一起的。
所以等级制害死人。
原著中的一段话:“原著中的一段话:“在贝夫河地区,在我到来之前,这里的一部分奴隶曾发起过一次统一的行动,最终以悲剧收场。那次事件肯定轰动一时,报纸上也肯定进行过铺天盖地的报道。但我对这件事的了解,都是从经历过的奴隶口中听说的。在贝夫河沿岸的奴隶小屋里,这件事早已成为茶余饭后永恒的谈资,无疑还将口耳相传地一代又一代地继续流传下去。我听说,有一个名叫卢•切尼的黑奴,此人精明狡诈,比大多数黑奴都有见识。他性格恣肆,有很强的叛逆精神。他曾设想组织一帮奴隶和白人对着干,重来一次“十字军东征”,杀出一条血路,逃到邻国墨西哥去。
在霍金斯种植园后面的沼泽深处,有一个极为偏僻的地方被选为聚集点。夜深人静时,卢从一个种植园跑到另一个种植园,向奴隶们宣讲逃往墨西哥的计划。他就像隐士彼得 一样,所到之处,必定引起狂热和激情。最后,他召集了一大帮准备逃亡的奴隶,他们偷骡子、偷玉米,还从熏肉房里偷熏肉,然后把这些东西统统集中到树林里。就在远征即将开始时,他们的藏身之处却不幸被发现了。卢•切尼发现,自己的计划必定要遭到彻底的失败。为了讨好他的主人,避免自己可能会面临的悲惨结局,他最后决定牺牲掉所有的同伴。他趁人不注意时,偷偷离开了营地,跑到各个种植园主那里去告密,但他并没有如实陈述最初的计划,而是扭曲事实,说他们在那里聚集,为的是寻找有利机会,好杀掉附近一带的所有白人。
这一骇人听闻的计划,人们口口相传,又不断地添油加醋,在整个地区引起了极大恐慌。后来,奴隶们被团团围住,悉数被捉,他们被戴上镣铐,送到亚历山大给当众绞死。不仅如此,更多无辜的奴隶也因此遭殃,只要受到一点点怀疑,不经任何审判,他们就被人从田地里、从小屋里揪出来,直接送上绞刑架。最后,这种不分青红皂白肆意杀害奴隶的做法,连贝夫河两岸的种植园主们也无法忍受了。然而,屠杀并没有立即停止,直到后来,从德州边界某个要塞开过来一群士兵,他们毁掉绞刑架,打开亚历山大监狱的牢门,这场几乎失控的清洗运动才算告一段落。卢•切尼逃过了被绞死的命运,甚至还因为无耻的变节而受到了嘉奖。直到今天,他还活着,但他的名字在拉皮德县和阿沃耶尔县教区的黑人中间,已经成了一个人人憎恶和鄙视的对象。
在贝夫河两岸的黑奴中间,暴乱的念头其实早就存在。我就参加过好几次这样的讨论,但有几回我只是随意地说了一句表示反对的话,就受到大多数人的鄙视。我觉得,暴乱根本没有赢的可能,我们没有武器弹药,就算有,那也无异于以卵击石,结局只会是恐怖的灾难和死亡。所以,我反对这种拿生命冒险的做法。
我还清楚地记得,在墨西哥战争期间,我逃跑的念头再度强烈起来。胜利的消息让大宅里的人们欢呼不止,沸腾不息。但对小木屋里的黑奴来说,那只徒然增加了悲伤与失望。在我看来,贝夫河两岸的奴隶中间,绝对有不少人愿意以无限的喜悦,欢迎侵略军的到来。””
- 为奴十二年
- 2013年上映
- 剧情 / 传记 / 历史
关于《为奴十二年》的问题 ( 全部71个 )
其它热门问题
-
来自《盗火线》
开场被杀的哪个警察是怎么了?
-
来自《冷血狂宴》
是不是因为我是郭敬明,所以做什么都是错?
-
来自《真·三国无双》
从光荣公司买的版权吗?
-
来自《夺宝奇兵3》
主角为什么不让别人叫他二世呢?
> 更多热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