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迈耶的痴梦 短评

热门 最新

8 欢乐分裂 看过 2023-03-05 21:10:24 上海

3.5;殖民掘金梦的破灭,以爱为名的父权坍塌,欧陆文明在东方的收束和式微,犹如一场在泥泞中反复陷落的噩梦,他将复兴崛起的希望全部寄托于重返欧洲,“白人”是仅存的一张皮,指责女儿不爱任何人实则完全是自身的投射——他才是最冷心之人,在丛林沼泽里苦苦挣扎的,不过是扫进垃圾堆的虚假尊严;虽保留了原著核心诉求,但阿克曼不适合过分落地的戏剧化情节,且部分段落委实冗长了些,打乱时间顺序的处理倒是符合丛林的粘滞气氛。 有几个镜头印象深刻:1、奥迈耶坐在椅子上,镜头逐渐推进,犹如诱捕困兽;2、妮娜从寄宿学校出来后长镜跟拍,像是走进黑暗腹地;3、妮娜和戴恩走向水里,前景中是父亲,他们将永远捆缚在各自的孤独里。

4 TWY 看过 2020-03-07 11:52:53

阿克曼来到东南亚,气道十足,但有一些用力过猛的感觉,同样是怀着汹涌执念的男子(甚至和《la captive》一样开场都是夜晚海面),不如改编普鲁斯特时描绘得隐忍恰到好处,8分钟最后一镜大特写浓烈观感刚好衔接《no home movie》开场的狂风空镜。

7 妄执完王知宛 看过 2018-10-26 07:28:37

康拉德是个后殖民母题本题,改编他的小说、影像化,同时不落进消费异域的窠臼,是很难的,但这部影片呈现了解这道题的积极可能。关于一个将女儿以爱的名义工具化的父亲。题中痴梦即是救女儿出雨林小岛、给她欧洲文明生活,但梦是由潜意识驱使的,救赎女儿只是父亲自恋的投射。阿克曼使用了很多雷同影像,效果超好。音乐作为权力结构的象征也很清晰。留声机里反复播放的家乡的歌,父亲最后也忘了,他口齿不清的哼唱在马来人的民歌面前苍白无力,事实上他从头到尾都处于“无力”状态。最后女儿终于嘹亮地唱起民歌,在她用来逃离父亲的伴侣被父亲曾经的仆人刺杀之后。没有人逃得开。

4 Alain 看过 2022-04-13 19:13:06

把康拉德拍出了杜拉斯的感觉,无尽黑色的河流,最后一镜let the sunshine in,却是冰冷的阳光。

0 debut0901 看过 2015-10-23 11:14:49

被法语系逼着看的,上星期看完觉得世界上应该没有比那更难看的电影了,这就是了。。卧槽什么鬼!!!那女主角到底受了什么苦也不演,浪费时间一等一的,结局到底是怎么回事!法国这些导演脑子里都是屎。。。

4 两只青蛙跳下锅 看过 2023-03-06 01:54:00 上海

5.6 不可否认的一件事是,阿克曼极其善于仅仅架起摄影机,就能捕捉非身体的东西,她的电影能够将这种捕捉到的东西做到最大的巨大化。这是来自于她对欧美生活的热爱 但是她却忽略了这是在东南亚,其中的角色是白人、亚洲人和混血人,他们三者形成的三角形中存在着巨大的断裂点。这是三者完全无法进入的断裂点,是康拉德与东南亚的断裂点。但阿克曼的问题在于,她始终致力于将来自于西方的推拉摇移和情感的捕捉与东南亚的神秘风情强行镶嵌,这种行为无法进入身份(文化)的断裂点不说,也具有殖民倾向。在这么一部反殖民的作品中却被插入了这种具有殖民性质的行为注定会失败,阿克曼的情感捕捉最终是一种虚假的捕捉,是既像东南亚又像西方的捕捉,但这种捕捉应该成为的是既不像东南亚又不像西方才对。所有的角色都迷失了方向,但阿克曼却在故作清醒

1 小易甫 看过 2015-11-27 05:54:53

香特尔•阿克曼的这部讨论种族问题和个人野心的家庭剧尽管移除了康拉德原著的许多细节,但其对男主角直接同情的回避仍令作品具备复杂性,甚至不断调动观众的视角与感知,并强迫其与无台词的角色产生认同。丛林与水域作为影片的绝大部分场景也与摄影机的缓慢凝视相吻合,并为强烈的光影对比创造条件。

2 Xieirse 看过 2023-03-05 21:02:03 上海

康拉德的河流+阿克曼的长镜头+虹桥艺术中心陡立的座椅=观影体验比跑5km累。纯粹从视听形式角度看阿克曼当然是大师级的,作为当年在影城一厅看过《现代启示录》4K导剪的观众我甚至觉得她有些镜头比科波拉拍得好。但整体而言谈不上喜欢。阿克曼当然是站在反殖民的角度拍,但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还是白人中心的(虽然试图给被殖民者以主体性)思辨、内省。

3 甘草披萨 看过 2023-03-05 23:08:06 上海

#阿克曼回顾展#@天山,慢归慢,但是个人风格强烈,影像魅力溢满,令人沉浸在潮湿闷热、暴雨如注的东南亚雨林,异域混血少女如同小兽般的桀骜,在阿克曼的电影语言里会表现为小时候还有点婴儿肥的妮娜游泳真就像一只小青蛙,康拉德的反殖民立场,当时常见的淘金热,在本片中则显得更为情绪的、幽微的,河流贯穿,开场黑暗中的月色光瀑摇曳,仿佛预示着后文“趁着河面上还没有月光,快走”,河流无法引向黄金矿藏,也无法引向女儿注定离开的心,他落寞的坐在河边,关心仆人的话终究只能是无法关心女儿的代偿;妮娜,妮娜,妮娜,电影中她的名字一直在被呼唤着,似是遥远的耳语,似是永远也抵达不了的心乡

5 管他冬夏与春秋 看过 2023-03-05 20:38:12 上海

拍女儿和父母关系的果然还得是女性导演自己来拍才能拍出东西来 与父亲之间的隔阂,母亲的失语与反抗,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还有学校的桎梏,无法融入的异国他乡而blame一切的外国人,意识不到奴役而忠诚的本国人,一个欧洲文化孕育出挑战制度而被通缉的人,一个背负太多的少女,很有意思 镜头有一种红高粱和现代启示录的既视感,最后的绝望的父亲和阳光,逐渐贴近又远去的船只,唯一和外界世界相连的途径,不满而又无法远去的第二故乡

6 cc 看过 2023-03-05 20:18:37 上海

太难看了,无福消受。几次被白人loser男的尖叫吓醒

3 MIK 看过 2023-03-05 21:48:02 上海

痴狂,潮湿,迷茫与失落。要不是之前接受过阿彼察邦的洗礼,也许我也在影院呼呼大睡了,开头几分钟对着大银幕上一张又大又美的脸真的会产生超现实的漩涡直直叫人眩晕过去,之后便是不断的雨水、不断的雨林,失意的男人与无家的混血女儿,正巧近日在阅读古尔纳,可以说白人殖民者为后代“子孙”创造了多么大的“财富”,出走的人和混血的人,在两边世界都无法拥有合适的位置,拉扯着,寻找着,却是徒劳的。

0 Sabrina 看过 2022-10-19 10:03:46 北京

2022.9.25

2 丁一 看过 2016-08-26 22:41:19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2 移动应用 看过 2012-11-16 22:41:01

時隔一年坐在第二排看第二遍我終於隱約感受到了其中的狂氣,震耳欲聾。

1 censored dump 看过 2023-03-05 20:58:48 上海

从类型的角度看是顾此失彼了(第一个登场的Chan断线了),但又有很阿克曼的迷人,用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主题串非常镇场,妮娜被投射了后殖民身份融合的欲望,但也困在爱与死的拉扯中,有一些界限从未跨过,就像水和岸,罗马和泥滩,金矿的地图与吞噬人的雨林,对奥迈耶来说,最深的爱成了最虚幻的倒影,在水面摇动着,将妮娜推向另一边。

2 water 看过 2014-10-30 16:18:01

告别一个丧失了行动力的阿基尔,逃离濒临疯狂和腐坏的白种文明

0 神仙鱼 看过 2023-08-12 21:56:31 北京

好棒的开场,结尾也不错。缺少阿克曼原创的味道,影像魅力减损不少。

2 溪 上 看过 2023-03-05 20:57:36 上海

7.5。失败的白人男性念叨着明日,却已经死于今日,其间的时代痛苦难以体会。带来衍生痛苦的东南亚女性却是勇敢的,即便疯了、心死,仍有独特的活力。

0 看过 2022-07-17 02:57:48

5.16濕答答病殃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