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荷美 Dahomey (2024)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 · · · · · ·
达荷美的影评 · · · · · · ( 全部 17 条 )

《达荷美》:为被侮辱与被损害之物而歌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身处如此黑暗的异域,我只得在脑海中踽踽前行……但这一切都是那样陌生,与我梦中所见的这片故土相去甚远”,长时间的黑屏后,一个冰冷机械的声音沉吟道,诉说着那些被囚禁与流亡的孤独。 在玛缇·迪欧普的最新作品《达荷美》中,历史与记忆被再度唤醒,67 分钟短小精悍的体... (展开)
后殖民时代,殖民地的历史文化如何返回故土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一切从达荷美王国的盖佐国王雕像这座文物主观视角和仿佛从远古来的低吟开始。在法国,这座雕像的主观视角始终一片漆黑,它一直处于被凝视的位置,还有随着整理装箱报出的一系列文物数据,之后观众和雕像一同经历了封箱,听到钉子钉紧木箱的声音,进入飞机,听到飞机起飞的轰鸣... (展开)
从未消失,也不会消失。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ICA 影片以法国2021年退还1982年掠夺贝宁的26件文物为基础创作,不光记录了整个退回过程,也展现了贝宁人民和导演由此事件引发的思考,中段的访问和后续的讨论我觉得是更加重要的呈现,不光展现了新生代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也同时呈现出了他们整个未来的看法,整体的叙事节奏... (展开)
《达荷美》:属于非洲的幻想纪录片,亚特兰大的海风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法国非洲裔女导演马蒂·迪奥普是近几年非洲和非洲裔散居地文化新浪潮最活跃的代表人。在拍摄过四五部与殖民、移民身份认同的短片后,她表示,电影是一种值得也必须重新利用的媒介工具,从而还失落的形象以本真,同时质疑轻蔑性的殖民表述 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为2019年入围戛纳主... (展开)
我们该如何找回文化灵魂?
#卢米埃法国电影展 达荷美王国的26件文物被归还回贝宁共和国,当它们被仔细的包裹起来,回到他们本来的地方,被拆开,摆放,配合着来自本土文物学家的讲解和歌谣,这一刻的它们仿佛有了生命。然而关于他们的讨论却才刚刚开始。 影片以三个视角去记录了这场文化回归活动,一是归...
(展开)
> 更多影评 17篇
添加新讨论
讨论区 · · · · · ·
这是获奖的原因吧 | 来自听风化雨 | 1 回应 | 2025-04-18 09:06:21 |
有总比没有强 | 来自浮世鸿云 | 2025-04-18 09:05:27 | |
有流媒体资源吗?在哪可以看? | 来自番茄茄球 | 18 回应 | 2024-12-15 14:13:08 |
转16日18:30保利国际影城上海世博店一张 | 来自moongate | 2024-06-12 22:20:04 | |
史上时长最短金熊奖? | 来自显贤2001 | 2 回应 | 2024-02-26 22:47:01 |
以下片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欧洲电影奖项(三大+凯撒+欧洲电影奖) (lelechen)
- ◆◆历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西木的风)
- 砂河纪录片 (砂河)
- 80、90、00后各大电影奖项获奖作品 (内陆飞鱼)
- 1951-2025 德国柏林金熊奖最佳影片 (云浮羽)
订阅达荷美的评论:
feed: rss 2.0
达荷美的短评 · · · · · · ( 全部 2258 条 )
112 有用 焱 看过 2024-03-31 15:20:57 中国香港
寶貴是公民論壇暢所欲言的部分,貝寧都允許不同聲音存在,而不是清一色的「大英博物館歸還文物」。
41 有用 Parity 看过 2024-02-20 17:27:37 瑞士
# 74. Berlinale Wettbewerb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影片中段有意/无意安排的建筑工人被保安从刚安置好的展览驱逐的场景:如果说神鬼视角是风格,辩论现场是素材,衔接两者的这个镜头即是功力所在
22 有用 陀螺凡达可 看过 2024-02-22 16:38:11 北京
3.5 在既定题材(受限的事件框架)内仍然是有创造性(逻辑清晰)的呈现和讲述:前半段的“运送流程”只有程式化的动作、静止状态和机器人般的喃喃自语,后半段的开放参观、群体辩论和媒体采访爆发着不同情绪的话语、面孔和姿态(及其碰撞和传播带来的感染力与思考价值)。收尾段落太美。< 千阳
40 有用 限牢 看过 2024-02-20 06:23:25 德国
好喜欢。开始还意外黑屏时间怎么这么长,后来才意识到这是文物被封装在箱子里的视角,黑屏画面成为了表达的一部分。文物被归还,是从一个展厅的玻璃柜移到了另一个展厅的玻璃柜,从一种现代官僚制的管理下移到了另一种现代官僚制的管理下。文物被运到贝宁的展厅后,摄像机在拍空调,拍监视器。拆箱的时候,声音是在给文物填表分类,说材质是什么,重量是多少,等等。整个前期准备的过程,摄像机也在拍各式各样的劳动者。展览开始前... 好喜欢。开始还意外黑屏时间怎么这么长,后来才意识到这是文物被封装在箱子里的视角,黑屏画面成为了表达的一部分。文物被归还,是从一个展厅的玻璃柜移到了另一个展厅的玻璃柜,从一种现代官僚制的管理下移到了另一种现代官僚制的管理下。文物被运到贝宁的展厅后,摄像机在拍空调,拍监视器。拆箱的时候,声音是在给文物填表分类,说材质是什么,重量是多少,等等。整个前期准备的过程,摄像机也在拍各式各样的劳动者。展览开始前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展厅的装修工人抱着安全帽在文物的展柜前驻足许久,然后离开。然后画面就切到许许多多衣着华丽的达官贵人,归还的文物成为了他们权力的装饰。后半部分聚焦在一个论坛活动,年轻人们针对这件事争论不休,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尖锐。很多表述让我非常想鼓掌,当然这也是导演刻意筛选的吧。 (展开)
40 有用 胤祥 看过 2024-02-19 07:12:37 德国
#10299. 74th Berlinale-主竞赛-金熊。赛前期待最高的就是这部,可能也就是因为期待太高了导致不那么喜欢。本片最明确的一个对话对象肯定是雷乃和马克的《雕像也会死亡》,本片聚焦贝宁文物归国的过程,立意大致也是“从一个博物馆到另一个博物馆”以及从文物角度的“代言”叙述。导演的角度不可谓不刁钻,大部分时间避开了新闻纪录片式的角度(但不免还是有一些)而去拍摄空间细节和仪式的侧面,这个又可... #10299. 74th Berlinale-主竞赛-金熊。赛前期待最高的就是这部,可能也就是因为期待太高了导致不那么喜欢。本片最明确的一个对话对象肯定是雷乃和马克的《雕像也会死亡》,本片聚焦贝宁文物归国的过程,立意大致也是“从一个博物馆到另一个博物馆”以及从文物角度的“代言”叙述。导演的角度不可谓不刁钻,大部分时间避开了新闻纪录片式的角度(但不免还是有一些)而去拍摄空间细节和仪式的侧面,这个又可以跟马卡维耶夫完全避开游行的五一游行纪录片《游行》对读。导演也想辙通过大学研讨会提供了一些新的讨论角度(但其实还可以再去挖比如法语的问题乃至历史观的问题)。不过言而总之这部片子可能去奇遇、金虎或者VdR更合适,放到柏林主竞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