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荷美 短评
36 有用 限牢 看过 2024-02-20 06:23:25 德国
好喜欢。开始还意外黑屏时间怎么这么长,后来才意识到这是文物被封装在箱子里的视角,黑屏画面成为了表达的一部分。文物被归还,是从一个展厅的玻璃柜移到了另一个展厅的玻璃柜,从一种现代官僚制的管理下移到了另一种现代官僚制的管理下。文物被运到贝宁的展厅后,摄像机在拍空调,拍监视器。拆箱的时候,声音是在给文物填表分类,说材质是什么,重量是多少,等等。整个前期准备的过程,摄像机也在拍各式各样的劳动者。展览开始前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展厅的装修工人抱着安全帽在文物的展柜前驻足许久,然后离开。然后画面就切到许许多多衣着华丽的达官贵人,归还的文物成为了他们权力的装饰。后半部分聚焦在一个论坛活动,年轻人们针对这件事争论不休,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尖锐。很多表述让我非常想鼓掌,当然这也是导演刻意筛选的吧。
6 有用 Pincent 看过 2024-05-17 00:13:00 湖北
7.8 对于这样一个政治性显著的题材,迪欧普避开了许多种俗套无趣的拍法,采用了一条也许经过深思熟虑的方向。以略带超验性的方法,发掘了许多种美感:文物的、完成回归工作流程上的、文化仪式物件服饰本身的、非洲人们在讨论中经过深思熟虑(或经过剪辑本身的思考)后观点上的交锋…这些内容的确还可以更加丰富,但依然有种直切要点的简洁之美,摄影机的角度和剪辑本身带有很准确和冷静的观察力。结尾也非常漂亮:大西洋(想象种种变革、凶险、矛盾与平静)、灯塔(一种精神,联想到之前的某些发言)以及街道(同这些人与物陪伴在一起)。看的时候想到像是《邪恶不存在》前半段直至村民开会场景结束的部分,后半段的某些美感想到I Walk On Water。
39 有用 胤祥 看过 2024-02-19 07:12:37 德国
#10299. 74th Berlinale-主竞赛-金熊。赛前期待最高的就是这部,可能也就是因为期待太高了导致不那么喜欢。本片最明确的一个对话对象肯定是雷乃和马克的《雕像也会死亡》,本片聚焦贝宁文物归国的过程,立意大致也是“从一个博物馆到另一个博物馆”以及从文物角度的“代言”叙述。导演的角度不可谓不刁钻,大部分时间避开了新闻纪录片式的角度(但不免还是有一些)而去拍摄空间细节和仪式的侧面,这个又可以跟马卡维耶夫完全避开游行的五一游行纪录片《游行》对读。导演也想辙通过大学研讨会提供了一些新的讨论角度(但其实还可以再去挖比如法语的问题乃至历史观的问题)。不过言而总之这部片子可能去奇遇、金虎或者VdR更合适,放到柏林主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