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有,举几个例子。
1、求官
高适:电影中在长安一年求门无路后,踏实返乡苦练家传枪法,躬耕苦读克服阅读障碍。
事实上,高适一直在为做官奔走,也曾拍李林甫的马屁。先是投靠玄宗,又去投靠背着玄宗称帝的肃宗。
李白:电影中,高适、李白同路,但只有李白“厚脸皮”前去行卷,还被人讥笑商人之子也配行卷。后来运气好,被公主看中走了终南捷径,老年后,急中出错竟然参与谋逆。
事实上,古人当时的价值观基本上都是“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做官不是目的,而是为实现个人价值,为天下、为百姓做事的途径。唐朝时做官的途径很少,无论李白、高适还是杜甫都曾各地刷名望,拍人马屁,就是为引起关注,去做官。李白的理想是功成身退,不是沉迷做官,而是为了功成,最后不迷恋地退走。
2、做官
高适:电影中不慕名利,把功劳让给严武。
事实上“师出无功,而松、维等州寻为蕃兵所陷”,严武大破吐蕃的优势,后与郭子仪配合击退吐蕃的入侵。在电影中竟然也要被矫饰为高适的铺垫,对严武何尝不是侮辱。史书中也有对高适的评价“言过其术,为大臣所轻”。
李白:电影中在高适的数次皱眉不赞同中沉迷酒宴,无所作为。
事实上,李白积极献策,但被同僚排挤、未被皇上采用,后心灰意冷主动辞官。他本人的政治才能确实不如他自认为的那么突出。
3、待人接物
高适:电影中为了救郭子仪去哥舒夜门下做自己不想做的文人记室。李白的随口一句,突来急信都能让他千里奔赴。无不表现他的诚信守诺,为人忠实。
事实上,从无任何正史、野史写过高适参与救郭子仪一事。到哥舒夜门下,他也是乐意为之。后李白入狱,高适对其夫人避而不见,诗集中也将李白删去。
李白:电影中记不住与朋友的约定,朋友千里远来却沉迷酒中忽视朋友。对舞姬一掷千金,甚至送掉身上最后值钱的扳指。
事实上,李白仗义疏财是为了刷名望,为了做官,疏财对象是各路文人、落魄书生之类,可不是舞姬调笑下的冲动脑热。他很侠义可以为了守朋友尸骨,深夜执剑与虎对峙。他平等待人,可以为酿酒人、铁匠这些小人物写诗。他重视朋友,杜甫在世时名气不如他,年纪小他十多岁,当时李白相当于是大唐明星,两人结友后杜甫相邀他也欣然前往。
4、谋逆
不过是皇族李家一家子的家事,牵连成的天下事罢了。肃宗背刺玄宗,私自称帝,玄宗命永王领兵,不过是时也命也。所谓谋逆,肃宗之子都为永王平反,自家人都不当一回事,何必罪在李白,甚至要一小儿喝醒李白?
人间疾苦,李白可太明白了。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高适的有高适的优点,却不该是移花接木的高光。李白有李白的缺点,但不该是电影中强行伪造。
更新:
为什么讨论这个话题?因为反感片方挂羊头买狗肉的行径。
片方宣发扯着文化、历史的大旗,却魔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诗歌出处。导致现在已经造成大批量人对历史混乱。更不要说现在暑期档又是动画电影,很多受影响还是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儿童。那我们的文化、历史的传承又受到了多大的伤害?
很多人喜欢拿三国演义说事,演义别人点出来了,明明白白。片方呢?
又会有人诡辩说,电影与历史的不符合引起大众对历史的兴趣,也是电影的积极影响。我怎么觉得冰冰当年被批还挺冤?
再举个极端例子,把安禄山塑造成忍辱负重多年,为推翻昏庸玄宗而起义。是否也要出现大批量视为其民族英雄的人?
片方指鹿为马的行径,现在我们观众都说不得了?
最赞回应
故事既然是高适讲的,可以理解他为自己吹牛逼
电影完整展现的是高适完整的一生,从失败到成功,无疑电影主角就是高适。作为主角,特别是电影最后点出高适官位最高,那电影主角无疑就是个伟岸光正的角色。那高适一直皱眉看着的李白,被高适给了个大大的否的李白,被高适身边一个小儿都可以呵斥的李白,可不就是人生对照组,可不就相对负面的角色了?
特别恶心电影宣传什么“你是谪仙人,要回天上去。我是世间人,我在世间盘桓。”电影语言低幼,还未脱离出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
对于涉及历史的电影,涉及真实人物的电影,特别是动画电影这类受众包含小孩的,更应该有责任保持中立客观,避免对认知能力发育中的人造成不当影响。
不是说这个题材做得少,那无论是不是做成一盘屎,我们观众都应该鼓掌鼓励。屎就是屎。
同意 看得气死……………………偏偏有大把人会当真 高适要是有这么牛掰这么家国大义 岳飞就该让位了
现在的影视作品有个毛病,喜欢改编。从大圣到哪吒那吃到的甜头,不代表电影工作者可以为所欲为对历史人物胡编乱造。
电影工作者是不是意识不到一个问题,好好的讲明白一个故事,不代表你要把大众共同意识颠覆才算成功?
第一,你也说了大势者不代表明主,那高适有什么正义性、合理性?高适此时正效忠的肃宗,可不就是面对安史之乱却同室操戈的小人?安史之乱七年之久,天下大乱,盛唐已去可以说肃宗是让这种情况加剧的刽子手。
第二,李白战队错误?政治斗争不是那么简单的正确错误。高适先后事二主,正确错误?肃宗灵武称帝,正确错误?肃宗为了收复长安卖国卖民,正确错误?永王听命玄宗拥兵讨伐安禄山,正确错误?李白想为天下人做事而出山,正确错误?
如果说要有高适这样的政治眼光,总是懂得趋利避害,站对阵营才算正确。难道汉奸都值得歌颂了?程公公这样的误国贼片中都能被洗成正面形象,电影的价值观可见一般。
第三,浪漫主义指的是什么?“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诗人并不是只看得见天上的日月星辰,并不是与时代脱节,并不是不通俗物,诗人只是有更丰富、瑰丽的想象力,通过夸张、比喻等手法拓展对现实的描写。
第四,我认为这部电影不能跟历史分开看。片方自己宣传都一直扯着弘扬历史、文化传承的大旗。那现在由于偏方影响,出现唯电影正确论,对真实历史视而不见。片方倒是挣一波快钱走了,对大众认识造成负面影响不管不顾,责任心朝钱看了。
另外,诗人所写的诗歌,是在时代大背景影响下结合自身经历有感而发,那么诗歌必然也无法脱离历史背景。要不然初高中学古诗古文,为什么考这首诗写于什么情况下?片方为了诵诗而诵诗,已然是无视诗歌真实创作背景、创作意图,那必然产生张冠李戴、谬误百出的结果。
故事既然是高适讲的,可以理解他为自己吹牛逼
太同意了
同意 看得气死……………………偏偏有大把人会当真 高适要是有这么牛掰这么家国大义 岳飞就该让位了
电影完整展现的是高适完整的一生,从失败到成功,无疑电影主角就是高适。作为主角,特别是电影最后点出高适官位最高,那电影主角无疑就是个伟岸光正的角色。那高适一直皱眉看着的李白,被高适给了个大大的否的李白,被高适身边一个小儿都可以呵斥的李白,可不就是人生对照组,可不就相对负面的角色了?
特别恶心电影宣传什么“你是谪仙人,要回天上去。我是世间人,我在世间盘桓。”电影语言低幼,还未脱离出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
对于涉及历史的电影,涉及真实人物的电影,特别是动画电影这类受众包含小孩的,更应该有责任保持中立客观,避免对认知能力发育中的人造成不当影响。
不是说这个题材做得少,那无论是不是做成一盘屎,我们观众都应该鼓掌鼓励。屎就是屎。
现在的影视作品有个毛病,喜欢改编。从大圣到哪吒那吃到的甜头,不代表电影工作者可以为所欲为对历史人物胡编乱造。
电影工作者是不是意识不到一个问题,好好的讲明白一个故事,不代表你要把大众共同意识颠覆才算成功?
我身边的朋友已经先入为主觉得高适就是那么大义凛然了……我真的疯了啊为什么要这样丑化李白啊,编剧真的夹带私货,非要宣传那点普世价值观是吧
我觉得这部电影可能有任务吧,就是要宣传所谓是世间人,宣传脚踏实地的思想,所以无视事实太白被踩咯
赞
刚刚发了个贴说丑化李白,被人问是不是躲李白床底下了那么懂,这不是丑化是在立体,天呐谁家立体是塑造一个角色从头到尾只会口出狂言还几次三番不守承诺的
把无端的丑化当立体,把虚假的夸耀当史实。只能说片方钞能力,网尽九漏鱼。
简直深谙uc之道,“历史上不为人知的高适”,“李白背后的男人”,“惊!原来你是这样的李白”
楼主你乐死我了,九漏鱼真的多啊,很认同这个评论
我认为没有,片子越往后看越虚无,感觉非常的苦涩,李白高适不过都是时也、命也……可能我个人是不完全认同主流价值观成功观的,所以最后小儿的话在我看来只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无奈,轻飘飘的义正严辞根本唤不醒任何人,也没有看出来高适脚踏实地就会成功这层因果关系。直到最后轻舟已过万重山那里这种情绪才得以稍微疏解,人真正拥有的就是心中的那团锦绣,锦绣开口了,便化为诗句。李白当真是浪漫至极,充满了生命力。
是的,最后电影那个字幕真的很无语。功利心明明白白,尽显无疑。浪漫主义被批得一无是处,唯独务实的高适取得世俗的成功。
说高适官位最高,垃圾编剧是忘记了白居易了,难道它不认识吗?高适后人投资的动画吧
小儿呵斥发话,高适在隔壁静坐,他不过是高适的提线木偶,实际就是片中高适对李白的批判。
然而高适有什么立场呢?你可以去了解一下玄宗、肃宗、永王。高适先后事二主,对玄宗溜须拍马,受玄宗不喜后又去投靠背刺父亲冒然称帝的肃宗。肃宗是什么明主吗?是可以为了收复京师,与回纥相约定攻克长安时“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卖国卖民的昏君!
影片难道还不够用力渲染高适的成功吗?历史上守城失败连失数城都可以被洗白成深谋远虑,甚至“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最后更是有字幕“唐代诗人中功业最卓著者”,片方真的尽力了🤔
对啊,三品最高了,笑死。张九龄、元稹、白居易、贺知章等都不敢发话
站队而已,特殊时期,追寻的不是贤主,而是得大势者。影片中高适对李白站队永王很明确的表达了不赞同,认为他是人到暮年,剩下的时间不多,便容易急中生错,这里并不是站在家国情怀、民生疾苦角度来看的。小儿能去批评李白自然是因为高适对李白错误站队的决定是持不满态度的,可是高适要李白看窗外(这里才是明确点明高适要书僮做的事),是为了让他知道天下已经大乱了,他们的盛唐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希望可以叫醒这个已经与时代脱节了的人。可他能叫醒吗?我觉得大概率叫不醒,想让浪漫主义者变得现实起来难如登天,这是他们的优点也是缺点。至于功业最卓著者,我想可能指的是官职实权以及爵位来看的,毕竟乱世节度使还是比党争时期的边缘宰相权力大得多,当然加个“之一”会更严谨些。不过说回来,我更倾向于把电影和历史分开来看,所以电影更多给我带来的是某种诗意精神的表达,我也不认为会因为一部电影而改变我对历史的理解。假如说片方有意为之渲染高适的成功,那我确实感受到他后来还算“成功”,但这和他脚踏实地不构成充分的因果关系,更多在于他赶上了安史之乱,又正好站队正确,这时候他之前的积累才让他有机会平永王之乱。但极端一点,假如高适跟他祖先一样42岁死掉,那也就没这些所谓的“成功”什么事了,片子里也有这个情节展现,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很强的宿命感,而不是单纯的“正能量”。
第一,你也说了大势者不代表明主,那高适有什么正义性、合理性?高适此时正效忠的肃宗,可不就是面对安史之乱却同室操戈的小人?安史之乱七年之久,天下大乱,盛唐已去可以说肃宗是让这种情况加剧的刽子手。
第二,李白战队错误?政治斗争不是那么简单的正确错误。高适先后事二主,正确错误?肃宗灵武称帝,正确错误?肃宗为了收复长安卖国卖民,正确错误?永王听命玄宗拥兵讨伐安禄山,正确错误?李白想为天下人做事而出山,正确错误?
如果说要有高适这样的政治眼光,总是懂得趋利避害,站对阵营才算正确。难道汉奸都值得歌颂了?程公公这样的误国贼片中都能被洗成正面形象,电影的价值观可见一般。
第三,浪漫主义指的是什么?“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诗人并不是只看得见天上的日月星辰,并不是与时代脱节,并不是不通俗物,诗人只是有更丰富、瑰丽的想象力,通过夸张、比喻等手法拓展对现实的描写。
第四,我认为这部电影不能跟历史分开看。片方自己宣传都一直扯着弘扬历史、文化传承的大旗。那现在由于偏方影响,出现唯电影正确论,对真实历史视而不见。片方倒是挣一波快钱走了,对大众认识造成负面影响不管不顾,责任心朝钱看了。
另外,诗人所写的诗歌,是在时代大背景影响下结合自身经历有感而发,那么诗歌必然也无法脱离历史背景。要不然初高中学古诗古文,为什么考这首诗写于什么情况下?片方为了诵诗而诵诗,已然是无视诗歌真实创作背景、创作意图,那必然产生张冠李戴、谬误百出的结果。
严武的功劳都可以挪给高适的大义,太离谱了,没这份功绩是没东西夸了吗,也是,没这个挪用大家都一下发现他是连丢数城的拜将了啊。相比之下,李白的每次落魄和失败,都在原本的基础上夸张再夸张展现,说没捧没踩我是不信的。
是的,为了保证主角的形象,其余角色都被迫让位。李白、贺知章、李龟年、严武、玉真公主等,都变成了主角的垫脚石。
真没觉得。高适像个旁观者,虽然从世俗的眼光看他更加“成功”,但明显从影片中的表达来看,李白才是更有魅力的那个人,个性鲜明,充满激情,他的跌宕起伏的人生,更吻合由盛转衰的大唐。
我刚刚也写了一篇影评DISS这部影片,居然有人讽刺我,让我差不多的了,说李白也是人,这部电影没有把他庸俗化。
实际上这部影片可不仅仅只是把李白庸俗化,而是把他丑化。
为什么要把李白塑造成一个言而无信、大腹便便的混子,他是恃才傲物,但是并不傻啊。
本来对高适不熟悉,很喜欢李白,看完电影觉得李白天天就知道喝酒玩乐正事没干几件,反倒高适稳重内敛目标坚定做事有原则很有魅力,这是不是电影的剧情有问题?主角没突出优点,反倒配角更出彩了。
高适这个旁观者的生平事迹倒是比李白清晰多了。你可能看过海上钢琴师,看下来我们是更了解1900还是真正的旁观者马克斯?
两部电影你对比想一想
是的,人无完人,李白不是圣人。大众不了解他的生平,只觉得他是云中仙,世人总是喜欢看神倒地。
高适的成长故事贯穿始终,观众一直跟随高适视角观察角度,高适的出现时间、细节剧情最多,综合来看高适是这部电影的主角。
以李白为主的一众配角都是衬托主角,不出彩很正常。
这不影片最让我不能接受的点,就是李白两次失信于高适。
为什么要编造这种剧情,把李白塑造成一个言而无信的人,到底想表达什么?是想说李白不拘小节吗?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失信于人并不显得不拘小节,只显得这个人不可信、不靠谱,智障一般。
编造的剧情把李白塑造得莫名其妙,明明出场还长途跋涉为吴指南找安葬之地,是个守诺重视朋友的人,后期竟然可以两次失信。编剧是想表达花花世界乱人眼,李白轻而易举的变了,高适却一直坚守本心?
主角似乎本身并没有什么高光点,为了突出主角,好像只有凭空捏造配角的缺点才可以。
很怀疑主创团队有龙傲天情怀,“我”平平无奇但大器晚成,你才华横溢但一事无成。
很多地方真的就是强行拉踩了。很多人去看,就是把自己带入主角高适,所以自然容不下旁人对电影的一丁点批评。
深刻同意,也有影评说:我对影片中李白的理解是怎么怎么样的,然后升华种种。譬如一条,他叫高适来却又在曲江纵情声色,失信于他,可以理解为李白自己后来也发现长安无容身之地,只能借酒掩盖怀才不遇。
对此就想说,家人们,电影不是高考的阅读理解,写不出来还可以升华,这片完全可以加一秒镜头诠释各种影评解读的“不得已失信”,它不解释,愣是把李白塑造成一个失信又健忘的人,高适反而情深义重起来了……不加任何升华和先入为主的滤镜,从故事本身看,追光的操作就是乱编史实拉踩李白抬高高适,很多人说自己并没有因此改变对李白的印象,那是因为九年义务教育读过书,多少人在电影院喊:原来高适是这样的人;高适生平原来是这样的。
不用啥唤醒不唤醒,因为李白又不是没醒,你瞅瞅这位博主写的李白的诗,你再看看用不用这个小孩唤醒他。https://weibo.com/7784625198/4919499709481920
这就踩了?人都是复杂的,真当李白是天仙啊…
谁说李白是天仙没缺点?阅读理解零分就别乱发话
不知道你对三国演义是什么评价
三国演义倒是堂堂正正说明白了他就是部演义。片方扯着文化、历史做大旗,实际时间线、人物经历全都魔改。
不知道你对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是什么评价
李白不是天仙,但是人家是诗仙。
这部剧的编剧估计连李白的诗集都没完整的读完过一本,就在这里臆想李白是个天真幼稚、说话跟放屁一样的庸人。
心里有什么,自然只能写出什么,说到底这个编剧根本就不懂诗,也不懂浪漫主义,想做官想疯了才会塑造出这样一个高适来拉踩李白。
我觉得还好也,因为我自己也融入不进声色犬马的活动
同意,看着有点难受
?太狭隘了吧你
但是电影并没有故意给这个罗生门的暗示,看了电影的小朋友们也想不到这层
导演想走世人皆醉我独醒的风格呗,打着长安三万里群像诗人名头,实际是高适一个人的主场,明里暗里的好事都是高适做的,救郭子仪救李白,打仗功劳让给严武。
只看高适的政治成就,却看低文人的诗,最后还塞了48首诗在电影里
首先,楼主说了我不赘述。
第二,《三国演义》不是圣经,它成书的年代很早,当时文盲很多(时代不同了),它的一大受众就是没什么文化的群众。所以里面的故事很多是符合民众构想和政治正确的忠臣孝子类故事,也没有多么深刻(不是说不深刻就不好啊,我觉得它的故事性很强很有趣味,但是…)。历史上批评《三国演义》有问题的大师不在少数。而你这个问题似乎隐含了《三》伟光正不容置疑的价值判断。
第三,现在动辄把这个电影和《三》放在一起说,你们是水军还是被水军带节奏了啊。
写得真好
对啊,那可是李白啊,为什么要这么去描述呢,感觉除了写诗,李白在里面一无是处,而且李白有这么痴迷光膀子玩相扑么
电影里说的很清楚,李白求官就是想干大事,一直得不到重视才只能寻欢的。再说电影也借杜甫和高适之口说明白了,李白就是洒脱一时没想起来,又不是翻脸不认账了,有什么可踩的?再说人编剧要真没读过诗,怎么可能用的这么到位?
是的,不管编导实际怎么想的,仅就电影本身而言,在实现求得功名实现政治抱负这方面来说,是在以李白作为天才的失败来映衬高适作为凡人的成功。最后的字幕是高适的功绩而非李白的诗名,这就很明显了。从主流来说,更倡导的显然也是高适这种忠君爱国,矢志不渝的榜样,而不是李白这种恃才傲物,放荡不羁的天才,前者可以维系国家,后者对于一个试图实现星辰大海伟大愿望的国家来说毫无用处,甚至有负面效应。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没错
历史文献多是碎片化的,且不同人记录的角度不同也会有矛盾,要写成完整的故事离不开改编。你要真想看没改过的,建议你直接看古卷。再说人说的没错啊,取材于历史,弘扬了文化,怎么就成挂羊头卖狗肉了?
时代不同,有人批评这都是真的。但现实是三国水浒依旧是被大众所认同的四大名著之二,且依旧被用作教育,那就说明这不是什么大问题。那么这名著都行,为什么一部普通的电影反而不行了呢?
咋了?你不喜欢我换个词也可以,难不成你真以为李白会翻脸不认账啊?
哦?播下的都是烂种,能开什么花?
我刚刚回复错人啦
不对 就是你哇 你语文写得我给你我不太一样 对洒脱是定义非常独特🫡
你要不直接贴链接吧,整一张马赛克你是想让我看啥…
你去片方微博自己看嘛
所以你是真觉得李白会翻脸不认账?
我不用微博,你贴个链接吧
是片方塑造啊?
塑造啥了?片里的李白能舍命护郭子仪,这不也是塑造?
电影中的李白,哪个片刻,能担得起仙人二字
是的,所以这个“高适”也可以是编剧
你逻辑太混乱了。明明在说“片方编造李白多次爽约好友,你说这就是洒脱”这件事。怎么能扯到郭子仪?
ps 起码李白救郭子仪这件事野史有记载,算是有点根据,但也没高适的份啊?
你非要我针对片方捏造的李白多次爽约好友这情节,评价其不是洒脱就是翻脸不认账。我认为这是片方人物塑造的错误,什么都体现不了,唯独片方的无能。
至于救郭子仪一事,片方参考野史上的李白救郭,顺便强塞高适,甚至把救郭主力变成高适。片方塑造啥了?
你觉得一个能舍命护郭子仪的李白,会爽这点约吗?所以我才说那两段想要表达的就不是李白爽约,你明白了?
所以忘记朋友的约定,甚至专门写信喊别人来都要忘,就是洒脱?
一个酒醒了就解决的事儿,怎么?不行吗?
哈哈哈好 你说行就行
一开始我看开头的时候,其实是不理解为啥是用高适的视角,他不是最知名的诗人,我也在想难道这是高适后人的执着?后来发现,高适的视角可以自然引入边塞诗,这样基本几个诗歌大类就在电影里全了,且高适更像一个普通人的角色,最后他也是大器晚成,达成了某种世俗意义的成功。我没有明显地感受到捧或踩,可能是因为读过人物传记,我见过更全面的李白,所以我也喜欢李白。因为他是李白,所以他做这些都能理解。他的性格成就了他,但也造成了他的失意,他在出世和入世间的彷徨。最后电影的江月,让我觉得有点凄然。李白之死有一说是死于江中捞月。这世间,也就一个李白。但是,电影在制作时确实没有全面考虑,有观众是根据电影去贴刻板印象的,这对李白并不公平。希望这部电影能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唐代文学,去看到更全面的人物。也希望友好的讨论和发声会被人关注到,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应该被全面地看到。
似乎不是酒醒就解决了,片中高适说:“他这一醉,不知道什么时候才醒。”明显是春秋笔法,暗示李白沉迷于声色犬马,不受挫不会醒。
如果不是有真实历史人物,光看电影自然没有捧踩一说,但有相对正面负面的分别。
片中的高适千里赴友,为救郭子仪做自己不愿做的记室文人,十年守诺奔赴战场,军事能力突出奇袭吐蕃后方,让功严武不慕名利…..很高光,然而这些都是编造,结合人物真实生平我想捧得高适本人都要脸红。
主创团队过于执着创造出两个相对的人物,表述天才、地才对理想的追求。然而真实的高适没有那么耀眼,真实的李白也没有那么不堪,那就只能一捧一踩让他们在电影平衡。我想这是极不公平,也是极不负责任的。
无论天才、地才,对于理想的追求必然付出全身心的投入,然而个人梦想的追逐始终敌不过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这种更宏大的可悲主创团队略微一提,更多的还是侧重于世间人、谪仙人的对比上了。
别跟他说了,他自己都没逻辑,讲不清的,没必要浪费时间
分别针对这几条说下我的看法:
第一,高适的态度至始至终没有正义性,但是有其合理性,他的合理性和书僮不一样,不是来自于正义与否的道德批判,而是基于现实情况的审时度势。我不想谈太多历史相关,因为电影本身和历史并不完全一致。但是既然多次说到了肃宗和玄宗,那么有必要说明下我的看法:你强调的肃宗是刽子手,我不否认,但这条用在玄宗身上也没问题,唐王朝是在他的手上爆发了这场动荡,也是他给了永王大权,天家父子兄弟相互割据,耽误整个国家的局面,何人无“功劳”?不是说在为肃宗辩护,而是在我看来他们都不无辜,所以在非正义的问题上谈论正义,就落入了和书僮一样的思维模式里,我希望能够跳出来看问题。
第二,其实和第一个问题一样,仍然是在用道德体系评价利益问题。你说的对错是出于道德衡量,这显然不是我说的对错。
程公公代表的是皇权,站在他的角度必然是维护皇权的,维护加强皇权就是他的“正义”,即使这在别人看来很可能是“不正义”的。
所谓汉奸,他符合的是自己个人的利益,但没有符合国家的利益,而且既然都被历史定论叫做汉奸,其实这就是站队错误的结果,何来“汉奸都值得歌颂了”一说?而且说到歌颂,我感觉评论只能从此出发是极其局限的,换成共情会更好些。
第三,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这里预设没有在反问),浪漫主义是什么?我没有办法引用什么来回答你到底什么是浪漫主义,因为它没有一个明确而广为人知的定义,你说的这段是创作方法上的浪漫主义,而更广义上的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神秘化、赋魅化。影片里有个小细节其实很好的展现了这个事:李白在道场受箓时晕倒,苏醒后他说了一句话“我看到了仙人,他们来接我回天上”。刨除台词本身的文学性,这其实就是一段浪漫化的表达,而非浪漫化则是,我神智不清,几乎要死了。
浪漫主义影响的是人的思维模式,作品是果而不是因,让一个不浪漫的人写出浪漫的诗句,是因果倒置的。片中的李白,固然因为艺术加工而被极端化,但被极端化的部分放大了“浪漫”这一特性,所以我说片中的李白浪漫至极,充满强大生命力。
第四,是否应该结合真实历史来看影片,我感觉是有必要的。而且不光要结合真实历史,还要结合个人经验、认知等多重因素。然而要结合到怎样的程度,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这个影片值不值得去这样做,假如片子有一点令我感兴趣的地方,那么我便会这样做,而且很乐意用我所知道的背景知识来对影片未作详细阐明处进行补充,前提是这个补充有利于加深主题,这样才能在知道影片不足的情况下,又能感受到它的优点。
诗歌确实是有感而发,但经历不是每个人都有。创作经历永远只是辅助我们去更好的理解诗歌内涵情感的工具,而并非目的。很多时候,背一句诗,了解创作背景,也未能有什么感悟,直到自己经历了某件事,这句诗突然冒出来,和自己此刻的心情如此相似,这才是诗歌真正成为诗歌的一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我不认为有人把它应用在爱情上便是不妥,即使事实上这只是张籍给李师道写的一封推辞信。
我没有把影片里的李白完全等同于历史上的李白。
看你的角度和心态 换一个心态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在捧李踩高,但其实它只是在讲述高李不同选择下的不同故事
电影从讲故事的角度,告诉我们唐代诗人中,高适最为功成名就。但电影结束,历史长河中李白才是最灿烂的星辰。这个对比也很有趣呀
一路看下来都很认同楼主的观点,你这段话是真的点醒我为什么我觉得不适了!虽然全片都是和李白有关的情节,但看下来主角真的就是高适本人。如果说剧情还不够明显的话,最后那个黑屏字幕明眼人都该看出来了吧……想宣传高适没必要得着李白一个人反衬吧
哈哈哈哈哈笑鼠 突然就不气了
关键是我真不理解为啥选高适,到底为啥啊??高层谁是高适粉么……
关于选角问题,高适是盛唐诗人的同时也是个武将,他青壮时期不得志晚年临危受命的仕途之路与王维,李白等人相衬更能直观地反映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境地可能是选择高为主视角的主要原因。另外个人愚见,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个故事的主角一直都是唐与李太白,而非高适
捧高是显而易见的,贬李却未有说那么严重不堪,个人认为对于历史的改编仍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更重要的是,不应当将片中的人物完全等同于历史上的人物,也不要将历史教育的重任转嫁到一部电影上
另外张九龄死在安史之乱前,贺知章正是片中年事已高从二楼坠下的贺监,元稹,白居易生于安史之乱后。你看,你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似乎也未曾有你想象中那般准确
没有,想让你成为高适,踏踏实实死心塌地建功立业对得起列祖列宗(生孩子,不是
是否等同以及教育的问题,那要先从片方宣传问题说起了😂
第三段我实在不知道你是针对哪段话说的
既然如此,那我觉得你说的都是站不住脚的,更不用说你提到的安史之乱这类历史事件,因为我们说的内容都是建立在电影扯历史、楼主开这个楼主题也是历史上的李白,你何必来诡辩呢?这个人物如果不是李白随你讲出花,但他是历史上存在过的,留下诗的,诗里有力量的,同时,是导演自己主动拿他和他留下的诗扯上历史创作的。
lz的标题是:是否捧高踩李。我认为没有,我以我的理解角度来提供另一个视角,又不是辩论赛,最后会有一个评分,何来诡辩?至于影片和史实的关系,可以看下我回lz的第四条,你有你的着重点,我也有我的着重点,不求理解,但求包容。
你都知道是暗示了,那就说明他不是物理上的酒不会醒啊…
同意,这部电影价值观扭曲,有问题的
这片子如果把褒贬结论扭转一下,就是另一部《犬王》,高适看似求得了读书人魂牵梦绕的功名,得以效忠国家青史留名,但实则千百年后,有谁会记得他的功业,他的诗作在大唐诗林中也只是个配角。李白看似以郁郁不得志的下场了此一生,临终还背了个反贼的骂名,但今天他的文字却超越了时间,成为了无数华人都不会忘记的经典。高适赢得了此生,但李白赢得了永恒。
你都能觉得一而再、再而三对朋友失信是洒脱了,那什么样的瞎编乱造对于你来说都不算是黑,毕竟你可能也是这样“洒脱”的人,那自然能认可这种价值观。
但是我讨厌言而无信的人,不管是什么原因,说出去的话,写出去的信,就应该放在心上,对朋友的承诺就应该上心做到,我不接受编造这样的情节来抹黑李白。
《长安三万里》:电影与历史的不符合引起大众对历史的兴趣,也是电影的积极影响
《满江红》:改编不是胡编
?
什么狗屁
戾气这么重
你提标题来回避,却不提楼主正文每一点都在电影和“事实上”的历史比较,避重就轻,你这不是诡辩是什么?说了一堆顺自己把历史和电影分离,那你其实可以不来这栋楼里表达的,没有人硬拉着你的,你文不对题说的都是有的没的为什么别人要包容你离题万里的评论,我说这堆指出你的东西站不住脚成不包容了,我们讨论的是历史和电影对比的李白,不是你脑子里因为看了电影无限发散想象的李白
又是简化带节奏拉踩那一套?满江红好歹出现的历史人物不管是岳飞还是秦桧都没有更改他们在历史上呈现的状态,电影里关于岳飞,只出现了一首词,不像长安三万里一样一直拿着李白的诗创作一个就算抛开李白这个人物设定也很烂的角色,所以以它塑造人物的能力说是黑李白都不为过。满江红就算表现了不同的秦桧,也是在有一个假替身的设定上来为与历史版本的秦桧不同做铺垫,后续出来真秦桧,也没有改变历史上对秦桧的记载和看法。而长安三万里把没法生在高适身上的事弄成高适做的,把李白做的事安在高适身上。你们到底有什么脸,去拉踩别的电影?
跑题了吗?没有。lz解释了为什么感觉电影捧高踩李,这是lz的视角,我呈现我的视角,跟lz的思考方式不一样,有问题吗?原来提标题就是回避,那么按你的意思说,标题就是用来钓鱼的咯?我感觉lz虽然跟我观点不一样,但是个挺认真的人,起这个标题真不是用来引战的。其次,假如你真想包容他人的观点,就要学会以别人的思维模式看问题,或者至少接受有这样思维模式的存在,你可以表达你的观点,并指出我整个阐述过程中的不自洽之处,但不要因为在你的模式下看到别人的论述跟你不一样就认为是在诡辩。
楼主戾气还是有点重。须知李白也是人,是人就有多面性。就从李白出世再入世来看,他毫无疑问没有大家想的那么仙人,他也是一个矛盾的普通人,既然是普通人,那便有多个角度。片方挑了一个这个角度,其用意或许不是在说李白怎么样,而是说时代怎么样。
还有,其实片方也不是李白黑子,因为最后立意还是在“诗在,长安就在”。我喜欢李白,因为我喜欢李白的诗,而不是喜欢李白取得了某种世俗意义的成功,所以我觉得单纯用这种世俗角度去评价李白,是李白的一种悲哀
得了吧。楼主说的是历史和电影的比较,你总在用你的幻想和电影比较,还看不懂我说的内容?人家讨论历史和电影,你单讨论电影,看着真累。你爱怎么认为这部电影符合你对李白的想象是你的事,别人讨论历史你无法讨论就无法讨论,你的标准不是标准,但一路看下来你就是在用你的标准试图统一别人。咱就是说讨论要审题。
其实是踩了所有人抬高高适
讨论要审题,标题那么大从标题出发就是不审题呗。总在用我的幻想和电影比较,那么幻想从何而来?不是对电影形象的一种诠释?别人讨论历史我也只是就部分内容表达了一点理解。还有“符合我对历史上李白的想象”,我都无法解释了,因为这句话都不知道出处在哪(笑哭。你感觉累很正常,因为一旦跳出自己固化的模式,就是跳出了自身的舒适圈,别人的思维过程你目前还无法轻松理解罢了。“我在试图用我的标准统一别人”,举出例子,从始至终我都在对别人做的定义给出解答,哪里论断他人必须按照我的想法来才是对的?说这话前先想想是不是正中了自己的靶心。
你误会了……我的意思是假如“电影与历史不符可以引起大众讨论兴趣”是可以成立的命题,那年初满江红遭遇的集体批斗就属于无妄之灾了(关于长安的整体评价,在下的影评还在首页挂着,有空可以来瞅瞅😂
难道不是无妄之灾吗,前面各种骚操作就不说了,后续一群大v拿一张山西大院的周边模型硬说它是风波亭,说秦桧陷害岳飞的风波亭都可以买来做周边,说片方屁股歪扣帽子,现在回忆这种操作都让人觉得恶心
啊对对对,你只说标题不说正文,两次回复我都扯标题,只有标题能够给你找点了。你喜欢什么样的李白跟别人没关系,知道吗?不好奇你心里怎么想的李白,别来这里说废话。别回我了,看你长篇大论说不到点上,我觉得浪费时间。我先提醒,别在我这里找不痛快哈。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