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多余的水份都没有,直接将历史学者的叙述放到节目上,由黄志忠串联起来,同时有时间线和地图作为定位工具,还有世界史的宏观角度,对于以前只对夏商历史有粗浅事迹认知的我来说,简直不要太良心。对于商王朝迁都的叙述深感认同,完全符合我的历史唯物史观,一是青铜器技术的传播促进了文明进化,二是采集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的转化,三是对于黄河水域的认知,四是对中原地区的圈地征服;对于盘庚迁都殷墟后战事增多的解读也学习到了,主要是出于农业定居后耕地和财富的积累,让征服领地的行为有了合理解释;还有一些让人产生遐想的内容,比如青铜器的流传路径,楔形文字和甲骨文的对比,以及三星堆和两河流域文化符号的对比,这似乎让人隐约看到了人类早期文明通过西域的交流痕迹。期待这个节目持续更新。
这个节目堪比历史公开课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第二季什么时候上啊?望眼欲穿(弗朗西斯耶维奇)
烂尾了。。(Vivian_猫)
第一集记录(造物者没有回音)
站在月球看历史(yilu)
观点挺新颖,想知道对于业内专家来说,该节目内容...(daleng)
最赞回应
挺多错误的 片尾曲还有错字 竹书纪年和清华简是矛盾的 纪录片没提 青铜器传播路线也有问题 韩非子引用也犯了错误 甲骨文王字用的也是错的 用的金文的
你说的董仲舒天地一人的也是后世的观点,在汉字的创造的时候,天地一人或者说天人感应的这个理念其实还没成型。至于为何王会有接近斧钺的形象,倒是很有考究的价值。在《诗经·商颂·长发》里面有记载到成汤 「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到形象。成汤举着旌旗,威武地拿着象征着斧钺军权的斧钺,风风火火地冲锋陷阵,神挡杀神,无人可挡。巧的是,《尚书·周书·牧誓》里面也有写到 「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意思就是周武王,拿着金黄色的钺,可能就是成汤拿着的那个的升级版,然后也是举着旌旗,「戎车三百两」,还开着车,然后数落了商王室一通,然后去偷家。所以,在古代的军事首领,尤其是开国的王,斧钺是最能代表他们的形象的。
另外,在甲骨文的占卜中,「王」字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指代「先王」或者商代的先公、建「国」前的祖先,比如 「王亥」,「玄王」之类的。另外就是当今指当今的领导人「王贞曰....」。事实上,「王」一开始的意思更加接近先商时代的部落首领「王亥」、「王恒 」、「王夨」。其中出土的甲骨,对「王亥」的祭祀被多次提到,因为这个是让商族从部落进入文明时代一个转折点的领导人。「王」一字最早的意思就是对「亥」、「夨」等这些受尊敬的部落先祖的称呼。
另外再说一下「斧钺」的相关的细节。「斧钺」在新石器时代里面本来是农具,后来才变成武器。但严格来说,在商代的作战武器恐怕是更有优势的弓箭和枪戈,而斧钺则成了掌握军队战士生杀大权的「刑具」,在这个基础上,慢慢演变成了说一不二的军事首领的权力象征。
所以「王」一字代表了对先祖「亥」这些军事首领的描绘,进而演变成对当今领导人的代称。
这个观点也是现在学者公认的:
http://tv.cctv.com/2019/09/01/VIDEBFTynXjxmF6jvX2sYbJv190901.shtml
挺多错误的 片尾曲还有错字 竹书纪年和清华简是矛盾的 纪录片没提 青铜器传播路线也有问题 韩非子引用也犯了错误 甲骨文王字用的也是错的 用的金文的
盅蛊不分
甲骨文和金文起源的时间是几乎一致。造成字形的区别的部分原因是,这两种字体是用在不同材料上的。甲骨文的刻在龟甲上的,笔画上会比同时期的金文要简单,横书撇都比较笔直也是为了便于雕刻。而金文则是驻在礼器钟鼎上的,对比同时期的甲骨文,会更加会意形象,并且更加庄重。所以就算节目用了金文,其实也不妨碍解释王这个字的本意是兵器的意思。
现存商代青铜器 只有晚期纣王帝辛时代的上面王字 的确是接近斧钺的王 但甲骨文大多数的王是天地一人,而且天地一人的写法比斧钺王更复杂
用斧钺解释王是说文解字的一家之言,用天地一人或者一贯三解字是儒家孔子董仲舒的说法,我在看了很多甲骨文的王字后,选择相信后者。但不排除二者并存
你说的董仲舒天地一人的也是后世的观点,在汉字的创造的时候,天地一人或者说天人感应的这个理念其实还没成型。至于为何王会有接近斧钺的形象,倒是很有考究的价值。在《诗经·商颂·长发》里面有记载到成汤 「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到形象。成汤举着旌旗,威武地拿着象征着斧钺军权的斧钺,风风火火地冲锋陷阵,神挡杀神,无人可挡。巧的是,《尚书·周书·牧誓》里面也有写到 「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意思就是周武王,拿着金黄色的钺,可能就是成汤拿着的那个的升级版,然后也是举着旌旗,「戎车三百两」,还开着车,然后数落了商王室一通,然后去偷家。所以,在古代的军事首领,尤其是开国的王,斧钺是最能代表他们的形象的。
另外,在甲骨文的占卜中,「王」字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指代「先王」或者商代的先公、建「国」前的祖先,比如 「王亥」,「玄王」之类的。另外就是当今指当今的领导人「王贞曰....」。事实上,「王」一开始的意思更加接近先商时代的部落首领「王亥」、「王恒 」、「王夨」。其中出土的甲骨,对「王亥」的祭祀被多次提到,因为这个是让商族从部落进入文明时代一个转折点的领导人。「王」一字最早的意思就是对「亥」、「夨」等这些受尊敬的部落先祖的称呼。
另外再说一下「斧钺」的相关的细节。「斧钺」在新石器时代里面本来是农具,后来才变成武器。但严格来说,在商代的作战武器恐怕是更有优势的弓箭和枪戈,而斧钺则成了掌握军队战士生杀大权的「刑具」,在这个基础上,慢慢演变成了说一不二的军事首领的权力象征。
所以「王」一字代表了对先祖「亥」这些军事首领的描绘,进而演变成对当今领导人的代称。
这个观点也是现在学者公认的:
http://tv.cctv.com/2019/09/01/VIDEBFTynXjxmF6jvX2sYbJv190901.shtml
如果网真的代表斧钺,纣王为何会将斧钺赐给周文王呢?
妇好墓也有钺,难道妇好算是女王吗? 反观天地一人形象在商成唐时存在,成唐天乙自称“一人” 这个一人不仅和尚书古文印证,而且与甲骨文中大多数王的天地一人东西符合。
《书经.汤诰》:「嗟尔万方有众,明听予一人诰。
这个节目组第九集把微子说成孔子祖先,暴露了作者的历史功底
刚看了许慎《说文解字》,我发现被节目组误导了,许慎引董仲舒的哲学王观点,并未提到斧钺说
《韩非子》的引用没错。文中是孔子曰。
韩非子不是认可这个“禹逼舜”,而是说奸臣党羽说“禹逼舜”来劝进
是啊妇好就是女王,本来就说了自治权很大,虽然很多人都把妇好的地位理解成妃子,但这两人更像是盟友
太久远了 民国学者也只是猜测推理
> 我来回应